招春堂 廣東省湛江市第二中醫(yī)院放射科 524013
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機制較復雜,大量研究已證實[1],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腦動脈血管自凝等原因導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堵塞局部腦部動脈血管,引起局部腦組織缺氧缺血。該病是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病死率、致殘率均較高。時間就是生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是降低死亡率、提高預后的唯一方法[2]。CT目前是臨床方便、快捷的診斷工具之一,筆者對本組83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常規(guī)CT表現(xiàn)及首診陽性率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83例急性腦梗死疑似患者,男51例,女32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63.5±8.5)歲;其中合并高血壓52例,占62.65%,冠心病27例,占32.53%,糖尿病21例,占25.30%;有26例患者因情緒激動發(fā)病,其余患者無明顯誘因;發(fā)病至就診時間為1~15h。
1.2 診斷標準 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
1.3 臨床表現(xiàn) 83例患者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頭痛、手足麻木及偏癱,其中62例出現(xiàn)意識改變、言語不清,12例出現(xiàn)肢體一側麻木、肌力降低、無力、活動障礙,32例伴噴射狀嘔吐,41例失語。
1.4 檢查方法 檢查設備為SIEMENS PLUS 4多層螺旋CT機,掃描參數(shù)為矩陣512×512,120kV、80mAs,層厚、間隔均為7mm,以聽眥線為基線進行顱頂連續(xù)橫斷掃描,其中12例患者加掃薄層,所有掃描圖像均傳入PACS系統(tǒng),進行軟讀片分析。
本組83例患者中首次診斷為急性腦梗死71例,陽性率為85.54%。梗死部位分別為顳葉29例,占40.85%,額頂葉21例,占29.58%,基底節(jié)區(qū)10例,占14.08%,枕葉11例,占15.49%;可疑診斷12例,占14.46%,24h~3d后再次行CT或MRI檢查,所有病例均確診為急性腦梗死?;颊咧饕禺愋员憩F(xiàn)為腦實質低密度征,邊緣模糊,灰白質界面顯示不清,其中6例表現(xiàn)為腦動脈高密度征,63例顯示局部腦腫脹征,雙側腦池溝、腦室不對稱,相鄰腦池變窄。CT值降低。詳見表1。
表1 首次診斷梗死部位、CT表現(xiàn)及構成情況(n=71)
腦血管疾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居民生命與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當腦血流量較正常值下降15%~20%時,神經(jīng)細胞運轉發(fā)生障礙,局部神經(jīng)細胞相繼壞死形成腦梗死[3]。常規(guī)CT掃描在腦梗死早期診斷中的價值臨床一直存在著爭議,部分學者認為CT難以發(fā)現(xiàn)早期腦梗死,MRI對于急性腦梗死具有極高的診斷價值,特別是缺血性半暗帶概念提出后,為急性腦缺血的診斷帶來了新的啟示。但由于MRI設備昂貴,大多數(shù)基層醫(yī)院無法完成檢查,因此,常規(guī)CT檢查成為了廣大基層醫(yī)院急性腦梗死診斷的主要手段。
從本組83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常規(guī)CT檢查結果顯示,急性腦梗死71例,陽性率為85.54%,梗死部位分別為顳葉29例,占40.85%,額頂葉21例,占29.58%,基底節(jié)區(qū)10例,占14.08%,枕葉11例,占15.49%;可疑診斷12例,占14.46%,患者的CT表現(xiàn)主要為腦實質低密度征、腦動脈高密度征及腦腫脹征。所有患者均表現(xiàn)為CT值降低,降低幅度為2~9.8HU。結果提示常規(guī)CT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可作為基層醫(yī)院診斷的主要方法。
歸納本組常規(guī)CT掃描初診確診的71例主要征象,首先表現(xiàn)為腦實質密度降低,同時所有患者CT值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下降。據(jù)相關研究顯示,常規(guī)CT掃描,在排除其他病變基礎上,經(jīng)多點對稱測量CT值,值差>1.8HU,可診斷為急性期腦梗死[4]。第二種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腦組織腫脹,顯示腦組織表面光整,組織腦溝變淺、消失,32例病灶范圍較大的患者,中線組織移位,相鄰腦室受壓變小。少數(shù)患者表現(xiàn)為腦動脈高密度征,10例患者CT表現(xiàn)為腦動脈高密度征。
急性腦梗死的鑒別診斷與急性腦炎進行區(qū)分,急性腦炎患者臨床常有顱內壓增高癥狀和急性感染癥狀,早期CT表現(xiàn)為邊緣模糊,皮質下及皮髓交界區(qū)局灶性不規(guī)則低密度影,周圍組織水腫及占位效應明顯。
綜上所述,從83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常規(guī)CT掃描顯示,CT具有較高的診斷率,本組患者首次診斷陽性率達85.54%,略高于相關文獻報道水平,其原因主要是隨著醫(yī)療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CT掃描速度有了明顯提高,層厚變薄,時間與空間分辨率有了極大的提高,再加之CT的普及率提高,操作人員技術水平日益精湛,因此,診斷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常規(guī)CT掃描對于急性腦梗死的早期診斷仍有自身的局限性,無法顯示腔隙性腦梗死及確定梗死灶的范圍。所以筆者建議急性腦梗死患者在發(fā)病后24h仍要復查或行MRI檢查,以進一步準確診斷,同時排除腦出血、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等所致的腦卒中。
[1] 劉振河.超急性期腦梗死CT掃描的診斷價值〔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10):1697-1698.
[2] 王素艷.CT與MRI診斷腦梗死的臨床應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30):111,114.
[3] 魏磊,馮照新,范波勝,等.超急性腦梗死20例的多層螺旋CT表現(xiàn)〔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15(16):44-45.
[4] 于川,申斌.快速針刺法對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治療作用〔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3,20(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