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潤宏
內(nèi)容摘要:漢族上古神話中的“重黎”,在“絕地天通”這一事件上是二者,在其他地方皆為一者。他們形成上述關(guān)系的原因是由于漢語言文字的獨特性。漢語的語音、漢字的書寫,以及中國古代稱謂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重”、“黎”關(guān)系的復(fù)雜性。
關(guān)鍵詞:“重” “黎” 稱謂 讀音 書寫 心理
一.模糊的典籍記載和可以確定的關(guān)系
無論是談?wù)撋瞎派裨?,還是研究上古天文歷法,都要提及一個重要的名字,那就是本文所說的“重黎”,因為此人物出現(xiàn)在一個很重要的事件——“帝顓頊絕地天通”上。
《國語·楚語下》中記載說:“古者,民神不雜……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zhǔn)苤?,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fù)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相同內(nèi)容的記載還見于《尚書·周書·呂刑》,“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鄙衔闹冻Z》正是觀射父對此所做的解釋。在這里,很明確,“重”與“黎”是兩者。
但是,在其他一些典籍上,就有些模棱兩可了。比如以下記載:
《大戴禮記·帝系》:“顓頊娶于滕奔氏,滕奔氏之子謂之女祿氏,產(chǎn)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渦氏,產(chǎn)重黎及吳回?!薄妒酚洝こ兰摇罚骸案哧柹Q,稱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fù)居火正,為祝融。”《史記·太史公自序》:“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薄妒辣尽罚骸袄贤乩杓皡腔?。帝嚳時代,重黎以罪誅,其后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fù)為火正?!?/p>
那么,在這諸多的說法中有沒有可以確定的關(guān)系呢?是有的,那就是“重”和“黎”在“絕地天通”這一事件上是二者。首先,《國語·楚語下》中很明確將重與黎分開,書證見上文。重是南正司天,黎是火正司地,顯然不是一者。再有,《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上記載說:“少昊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jì)窮桑。此其三祀也。顓頊?zhǔn)嫌凶釉粻愧?,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边@里“重”是少昊氏的四叔之一,“黎”顓頊?zhǔn)现?,他們?yōu)槎呤强隙说摹?/p>
二.“重”、“祝融”、“黎”其實為一
上文說明了在“絕地天通”這一事件上,重與黎是兩者。下面要說明的是,作為顓頊?zhǔn)系暮笠?、楚及司馬氏先祖的“重黎”是一者,其與“祝融”的關(guān)系實為同一者的不同稱呼。
1.從古籍記載上說,“黎”任火正“祝融”之職,故世以“祝融”稱“黎”。例如: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顓頊?zhǔn)嫌凶釉粻?,為祝融?!薄讹L(fēng)俗通義·祀典篇》引《周禮》言:“顓頊?zhǔn)嫌凶釉粻?,為祝融,祀以為灶神?!薄秶Z·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薄妒酚洝む嵤兰摇罚骸拔糇H跒楦咝潦匣鹫?,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興者,楚其后也?!薄稘h書·地理志下》:“黎為高辛氏火正,昭顯天地,以生柔嘉之材?!?/p>
由以上書證可以知道,“黎”在高辛氏時做了“祝融”這一官職,故稱黎為祝融。那么“祝融”又是什么官職呢?《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上說:“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笨梢姡白H凇本褪腔鹫?,這說明火正“祝融”與《國語·楚語下》中的火正“黎”,其實是一者。又《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弊ⅲ骸按顺嗑鸸僦迹怨乓詠碇轮φ咭?。炎帝,大庭氏也,祝融,顓頊?zhǔn)现?,曰黎,為火官?!薄稘h書·五行志上》: “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正。”說明“火官”就是“火正”,這同樣證明了上面的結(jié)論。
2.從古代姓氏稱謂上說,以“祝融”稱“黎”為“祝融黎”是可能的。
在此,先說明兩個問題。其一,姓氏的由來。上古時,貴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只有名,而無姓氏。貴族的姓氏中,姓表示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姓是母系社會的產(chǎn)物,在母系氏族社會中,姓系由母親方面來確定,因而姓大多從女旁,如姜、姚、姬等。后來一族又分為若干支,每支有自己的稱號,這就是氏。在這個意義上說,姓是舊有的族號,氏是后起的族號。古代的姓氏,反映一定的等級和家族關(guān)系,有氏所以別貴賤,姓所以別婚姻的說法。后人的姓,大約來源于這么幾種情況:一、得于祖先的號或謚號;二、得于祖先的爵位;三、得于祖先的國名或采邑;四、得于祖先的官名;五、得于祖先的字;六、得于皇上賜予;七、得于祖先的居住地;八、得于祖先的職業(yè)。②其二,《通鑒補己》中說:“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兮?!边@說的是“姓”與“氏”的作用。中國古代是宗法制社會,稱謂詞匯(親屬稱謂及姓名字號)相當(dāng)發(fā)達(dá),其中的“姓氏”,剛說過,現(xiàn)在來說說其中的名、字、號。古人的稱號特別多,除卻姓名之外還有字、號、謚號、尊稱、世(俗)稱等等。③古人稱呼某人,會用他的官職,比如司馬遷自稱“太史公”,王羲之世稱“王右軍”,就是因為他們擔(dān)任過相應(yīng)的官職。
明確了這兩個問題,下面就好說明了。“黎”因為擔(dān)任了“祝融”這一官職,被人們稱為“祝融”或“祝融黎”。這里,還需要說明的是,“黎”或者說是“祝融”的后代,因為他們先祖的這一官職而得姓氏,亦稱“黎”或“祝融”,這也成了有關(guān)于他們的譜系記載各種古籍中有不同的原因。
3.從讀音上說,“重”與“祝融”,實為一聲之轉(zhuǎn)。
“重”與“祝融”有讀音上的聯(lián)系,這不難理解,其實,兩者之間讀音的相似程度從上古到現(xiàn)在是逐漸加深的。先說上古音的情況?!爸亍鄙瞎艑俣笘|部字,“?!睂僬履赣X部字,“融”屬余母冬部字。④它們韻的相近是顯然的,屬于陽聲韻之間的旁轉(zhuǎn)。至于聲母,定母和章母(照母三等)都屬于舌前音,讀音大抵相接近。再說中古音的情況?!爸亍敝泄艑俪文告R韻字,“?!睂僬履赣软嵶郑叭凇睂僖阅笘|部字。⑤它們聲母未變,韻已經(jīng)完全相同了。至于現(xiàn)在,“重”讀為“zhòng”,“祝融”讀為“zhù róng”,讀音幾乎相同,甚至連聲調(diào)都是一樣的。
由此可見,古史傳說時代,“重”與“祝融”是有可能發(fā)生訛誤的。這種類似的情況亦不勝枚舉,比如下列幾對詞語:孔—窟窿;筆—不律;館—勾欄;鯀—共工;圈—曲連;叵—不可;瓠—葫蘆;巷(hōng)—胡同等等。而后來,隨著讀音的變化,“重”與“祝融”越來越難以分辨,這也成了各種典籍對“重黎”的說法莫衷一是的一個重要原因。筆者認(rèn)為,除卻上文所說的“絕地天通”事件,“重”即“祝融”,它們都是“黎”的稱呼,因此上文提到的“祝融黎”也就是“重黎”。
4.從古人認(rèn)祖歸宗的心理上說,“重黎”、“黎”、“祝融”為一者。
上文說到,作為楚及司馬氏先祖的“重黎”是一者,試看以下書證?!妒酚洝こ兰摇罚骸暗垲呿湼哧栒?,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薄妒酚洝こ兰摇罚骸褒R桓公七子皆奔楚,楚盡以為上大夫。滅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薄妒酚洝む嵤兰摇罚骸拔糇H跒楦咝潦匣鹫?,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興者,楚其后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fù)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當(dāng)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薄妒辣尽罚骸袄贤乩杓皡腔亍5蹏繒r代,重黎以罪誅,其后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fù)為火正?!薄秶Z·鄭語》:“(楚)且重黎之后也,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薄稘h書·地理志下》引上文《國語·鄭語》云:“夫楚,重黎之后也,黎為高辛氏火正,昭顯天地,以生柔嘉之材。”《晉書·宣帝紀(jì)》:“其(司馬氏)先出自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晉書》卷二一志第一一載晉尚書令衛(wèi)瓘、尚書左仆射山濤、石仆射魏舒、尚書列寔、司空張華等奏,乃云大晉之德,始自重黎,實佐顓頊,至于夏商,世序天地,其在于周,不失其緒?!峨`釋·楚相孫叔敖碑》:“其憂國忘私,乘馬三年,不別牝牡,繼高陽、重蔾⑥、五舉、子文之統(tǒng)?!薄端鍟ご拗俜絺鳌罚骸俺?,祝融之后也,為火正,故復(fù)滅陳?!?/p>
由以上書證可知,楚和司馬氏的先祖為一者,就是“黎”,典籍中的“重黎”或“祝融”只是別的稱呼。在宗法制主導(dǎo)的中國古代社會,古人認(rèn)祖歸宗的心理是不可忽視的。無論是晉朝的司馬氏,唐朝的李氏,還是宋代的范仲淹,他們認(rèn)祖歸宗的史實都說明了這一點。所以,從這種心理出發(fā),作為人祖的“重黎”也不應(yīng)該是二者,“重黎為一人,不容一代乃有兩祖,亦昔人相沿之謬”⑦。
5.從漢字文本的書寫習(xí)慣上說,前人認(rèn)為“重黎”為二是由于人為標(biāo)點。
漢字文本有其特殊的書寫習(xí)慣,那就是沒有標(biāo)點,即便有,也是后人所加,且只明句讀。古籍中的關(guān)于“重黎”的記載,后世的一些標(biāo)點本子,由于標(biāo)點者自身的理解不同,往往有很大出入。例如,《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記載“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搖山,始作樂風(fēng)。”晉代郭璞的注為“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號曰祝融也”,“重黎”如何標(biāo)點就有分歧。袁珂撰《山海經(jīng)校注》引此注,未加標(biāo)點將“重黎”斷開,在旁加一人名號。而王紅旗、孫曉琴撰《經(jīng)典圖說·山海經(jīng)》引此注時就加上了標(biāo)點將“重黎”斷開。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這說明“重黎”的分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標(biāo)點者自身的理解有不同。
6.身后之地相同——“重”、“祝融”、“黎”為一的旁證。
從下面這些記載可以明確,“重”、“祝融”、“黎”在他們亡故后都葬在了一個地方,如果重黎為二,就很難出現(xiàn)這種情況。例如:
《左傳·昭公十七年》:“鄭,祝融之虛也?!倍蓬A(yù)注:祝融,高辛氏火正,居鄭?!堵肥贰o(jì)》:“今鄭州有祝融?!?,“鄶,祝融之后,復(fù)居祝融之墟?!薄睹娮V》:“昔高辛氏之土,祝融之墟,歷唐至周,重黎之后妘姓處其地,是為鄶國,為鄭武公所滅也?!薄稘h書·地理志》:“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居地。”《后漢書》卷五九張衡傳錄張衡《思玄賦》云:“流目眺夫衡阿兮,睹有黎之圮墳?!毕吕钯t注引南朝宋人盛弘之《荊州記》作“重黎墓”?!端?jīng)注·湘水》:“(衡山)《山經(jīng)》謂之岣嶁,為南岳也……南有祝融冢……”今人伏元杰著《蜀史考》也說:“衡山的祝融峰上有祝融氏黎之墓,即黎的后裔南遷于此者?!雹?/p>
由以上書證可知,老童之子黎的后裔,一支留在了北方(鄭),一支遷到了南方(湘)。但他們都保留了祖先的官職稱號,這從一個側(cè)面印證了前文所說的“祝融”與“重”的關(guān)系。
綜上所述,漢族上古神話中的“重黎”,在“絕地天通”這一事件上是二者,在其他地方皆為一者,之所以形成這一關(guān)系,是由于漢語言文字的獨特性,或是語音的訛誤,或是書寫的標(biāo)點。由于這些原因,“重黎”、“黎”、“祝融黎”、“祝融”,寫法雖有不同,但其實為一。
注 釋
① 按“犂”即為“黎”的異文,賈彥《周禮注疏》引《國語》及《〈堯典〉鄭注》,凡“重黎”之“黎”皆作“犂”,明古字通用。又“犂”與“黎”上古皆為來母脂部字,楊樹達(dá)《詞詮》也以此二字為一條,亦可證之。
② 參見唐金發(fā) 唐景莉編《中外姓氏名號趣聞》, 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3-8頁。
③ 參見陳書祿主編:《中國文化概說》,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280-282頁。
④ 唐作藩編著:《上古音手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⑤ 李新魁著:《中古音》,商務(wù)印書館,1991年。
⑥ “蔾”即為“黎”?!夺屆罚骸巴燎嘣焕?。似黎草色也。則謂借為藜。”又,《康熙字典》引《易·困卦》“據(jù)于蒺蔾”,以“蔾”同“藜”。
⑦ 清·顧炎武著:《日知錄》,周蘇平、陳國慶點注,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091頁。
⑧ 伏元杰著:《蜀史考》,延邊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35頁。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endprint
內(nèi)容摘要:漢族上古神話中的“重黎”,在“絕地天通”這一事件上是二者,在其他地方皆為一者。他們形成上述關(guān)系的原因是由于漢語言文字的獨特性。漢語的語音、漢字的書寫,以及中國古代稱謂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重”、“黎”關(guān)系的復(fù)雜性。
關(guān)鍵詞:“重” “黎” 稱謂 讀音 書寫 心理
一.模糊的典籍記載和可以確定的關(guān)系
無論是談?wù)撋瞎派裨?,還是研究上古天文歷法,都要提及一個重要的名字,那就是本文所說的“重黎”,因為此人物出現(xiàn)在一個很重要的事件——“帝顓頊絕地天通”上。
《國語·楚語下》中記載說:“古者,民神不雜……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zhǔn)苤?,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fù)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毕嗤瑑?nèi)容的記載還見于《尚書·周書·呂刑》,“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鄙衔闹冻Z》正是觀射父對此所做的解釋。在這里,很明確,“重”與“黎”是兩者。
但是,在其他一些典籍上,就有些模棱兩可了。比如以下記載:
《大戴禮記·帝系》:“顓頊娶于滕奔氏,滕奔氏之子謂之女祿氏,產(chǎn)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渦氏,產(chǎn)重黎及吳回。”《史記·楚世家》:“高陽生稱,稱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fù)居火正,為祝融?!薄妒酚洝ぬ饭孕颉罚骸爸乩枋鲜佬蛱斓兀湓谥?,程伯、林甫其后也。”《世本》:“老童生重黎及吳回。帝嚳時代,重黎以罪誅,其后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fù)為火正?!?/p>
那么,在這諸多的說法中有沒有可以確定的關(guān)系呢?是有的,那就是“重”和“黎”在“絕地天通”這一事件上是二者。首先,《國語·楚語下》中很明確將重與黎分開,書證見上文。重是南正司天,黎是火正司地,顯然不是一者。再有,《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上記載說:“少昊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jì)窮桑。此其三祀也。顓頊?zhǔn)嫌凶釉粻愧?,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這里“重”是少昊氏的四叔之一,“黎”顓頊?zhǔn)现?,他們?yōu)槎呤强隙说摹?/p>
二.“重”、“祝融”、“黎”其實為一
上文說明了在“絕地天通”這一事件上,重與黎是兩者。下面要說明的是,作為顓頊?zhǔn)系暮笠帷⒊八抉R氏先祖的“重黎”是一者,其與“祝融”的關(guān)系實為同一者的不同稱呼。
1.從古籍記載上說,“黎”任火正“祝融”之職,故世以“祝融”稱“黎”。例如: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顓頊?zhǔn)嫌凶釉粻?,為祝融?!薄讹L(fēng)俗通義·祀典篇》引《周禮》言:“顓頊?zhǔn)嫌凶釉粻?,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薄妒酚洝む嵤兰摇罚骸拔糇H跒楦咝潦匣鹫?,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興者,楚其后也?!薄稘h書·地理志下》:“黎為高辛氏火正,昭顯天地,以生柔嘉之材?!?/p>
由以上書證可以知道,“黎”在高辛氏時做了“祝融”這一官職,故稱黎為祝融。那么“祝融”又是什么官職呢?《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上說:“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可見,“祝融”就是火正,這說明火正“祝融”與《國語·楚語下》中的火正“黎”,其實是一者。又《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注:“此赤精之君火官之臣,自古以來著德之功者也。炎帝,大庭氏也,祝融,顓頊?zhǔn)现?,曰黎,為火官?!薄稘h書·五行志上》: “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正?!闭f明“火官”就是“火正”,這同樣證明了上面的結(jié)論。
2.從古代姓氏稱謂上說,以“祝融”稱“黎”為“祝融黎”是可能的。
在此,先說明兩個問題。其一,姓氏的由來。上古時,貴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只有名,而無姓氏。貴族的姓氏中,姓表示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姓是母系社會的產(chǎn)物,在母系氏族社會中,姓系由母親方面來確定,因而姓大多從女旁,如姜、姚、姬等。后來一族又分為若干支,每支有自己的稱號,這就是氏。在這個意義上說,姓是舊有的族號,氏是后起的族號。古代的姓氏,反映一定的等級和家族關(guān)系,有氏所以別貴賤,姓所以別婚姻的說法。后人的姓,大約來源于這么幾種情況:一、得于祖先的號或謚號;二、得于祖先的爵位;三、得于祖先的國名或采邑;四、得于祖先的官名;五、得于祖先的字;六、得于皇上賜予;七、得于祖先的居住地;八、得于祖先的職業(yè)。②其二,《通鑒補己》中說:“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兮。”這說的是“姓”與“氏”的作用。中國古代是宗法制社會,稱謂詞匯(親屬稱謂及姓名字號)相當(dāng)發(fā)達(dá),其中的“姓氏”,剛說過,現(xiàn)在來說說其中的名、字、號。古人的稱號特別多,除卻姓名之外還有字、號、謚號、尊稱、世(俗)稱等等。③古人稱呼某人,會用他的官職,比如司馬遷自稱“太史公”,王羲之世稱“王右軍”,就是因為他們擔(dān)任過相應(yīng)的官職。
明確了這兩個問題,下面就好說明了。“黎”因為擔(dān)任了“祝融”這一官職,被人們稱為“祝融”或“祝融黎”。這里,還需要說明的是,“黎”或者說是“祝融”的后代,因為他們先祖的這一官職而得姓氏,亦稱“黎”或“祝融”,這也成了有關(guān)于他們的譜系記載各種古籍中有不同的原因。
3.從讀音上說,“重”與“祝融”,實為一聲之轉(zhuǎn)。
“重”與“祝融”有讀音上的聯(lián)系,這不難理解,其實,兩者之間讀音的相似程度從上古到現(xiàn)在是逐漸加深的。先說上古音的情況?!爸亍鄙瞎艑俣笘|部字,“祝”屬章母覺部字,“融”屬余母冬部字。④它們韻的相近是顯然的,屬于陽聲韻之間的旁轉(zhuǎn)。至于聲母,定母和章母(照母三等)都屬于舌前音,讀音大抵相接近。再說中古音的情況?!爸亍敝泄艑俪文告R韻字,“?!睂僬履赣软嵶?,“融”屬以母東部字。⑤它們聲母未變,韻已經(jīng)完全相同了。至于現(xiàn)在,“重”讀為“zhòng”,“祝融”讀為“zhù róng”,讀音幾乎相同,甚至連聲調(diào)都是一樣的。
由此可見,古史傳說時代,“重”與“祝融”是有可能發(fā)生訛誤的。這種類似的情況亦不勝枚舉,比如下列幾對詞語:孔—窟窿;筆—不律;館—勾欄;鯀—共工;圈—曲連;叵—不可;瓠—葫蘆;巷(hōng)—胡同等等。而后來,隨著讀音的變化,“重”與“祝融”越來越難以分辨,這也成了各種典籍對“重黎”的說法莫衷一是的一個重要原因。筆者認(rèn)為,除卻上文所說的“絕地天通”事件,“重”即“祝融”,它們都是“黎”的稱呼,因此上文提到的“祝融黎”也就是“重黎”。
4.從古人認(rèn)祖歸宗的心理上說,“重黎”、“黎”、“祝融”為一者。
上文說到,作為楚及司馬氏先祖的“重黎”是一者,試看以下書證?!妒酚洝こ兰摇罚骸暗垲呿湼哧栒撸S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薄妒酚洝こ兰摇罚骸褒R桓公七子皆奔楚,楚盡以為上大夫。滅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薄妒酚洝む嵤兰摇罚骸拔糇H跒楦咝潦匣鹫?,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興者,楚其后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fù)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當(dāng)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薄妒辣尽罚骸袄贤乩杓皡腔?。帝嚳時代,重黎以罪誅,其后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fù)為火正?!薄秶Z·鄭語》:“(楚)且重黎之后也,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漢書·地理志下》引上文《國語·鄭語》云:“夫楚,重黎之后也,黎為高辛氏火正,昭顯天地,以生柔嘉之材?!薄稌x書·宣帝紀(jì)》:“其(司馬氏)先出自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薄稌x書》卷二一志第一一載晉尚書令衛(wèi)瓘、尚書左仆射山濤、石仆射魏舒、尚書列寔、司空張華等奏,乃云大晉之德,始自重黎,實佐顓頊,至于夏商,世序天地,其在于周,不失其緒。《隸釋·楚相孫叔敖碑》:“其憂國忘私,乘馬三年,不別牝牡,繼高陽、重蔾⑥、五舉、子文之統(tǒng)?!薄端鍟ご拗俜絺鳌罚骸俺H谥笠?,為火正,故復(fù)滅陳?!?/p>
由以上書證可知,楚和司馬氏的先祖為一者,就是“黎”,典籍中的“重黎”或“祝融”只是別的稱呼。在宗法制主導(dǎo)的中國古代社會,古人認(rèn)祖歸宗的心理是不可忽視的。無論是晉朝的司馬氏,唐朝的李氏,還是宋代的范仲淹,他們認(rèn)祖歸宗的史實都說明了這一點。所以,從這種心理出發(fā),作為人祖的“重黎”也不應(yīng)該是二者,“重黎為一人,不容一代乃有兩祖,亦昔人相沿之謬”⑦。
5.從漢字文本的書寫習(xí)慣上說,前人認(rèn)為“重黎”為二是由于人為標(biāo)點。
漢字文本有其特殊的書寫習(xí)慣,那就是沒有標(biāo)點,即便有,也是后人所加,且只明句讀。古籍中的關(guān)于“重黎”的記載,后世的一些標(biāo)點本子,由于標(biāo)點者自身的理解不同,往往有很大出入。例如,《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記載“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搖山,始作樂風(fēng)?!睍x代郭璞的注為“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號曰祝融也”,“重黎”如何標(biāo)點就有分歧。袁珂撰《山海經(jīng)校注》引此注,未加標(biāo)點將“重黎”斷開,在旁加一人名號。而王紅旗、孫曉琴撰《經(jīng)典圖說·山海經(jīng)》引此注時就加上了標(biāo)點將“重黎”斷開。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這說明“重黎”的分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標(biāo)點者自身的理解有不同。
6.身后之地相同——“重”、“祝融”、“黎”為一的旁證。
從下面這些記載可以明確,“重”、“祝融”、“黎”在他們亡故后都葬在了一個地方,如果重黎為二,就很難出現(xiàn)這種情況。例如:
《左傳·昭公十七年》:“鄭,祝融之虛也。”杜預(yù)注:祝融,高辛氏火正,居鄭?!堵肥贰o(jì)》:“今鄭州有祝融?!?,“鄶,祝融之后,復(fù)居祝融之墟。”《毛詩譜》:“昔高辛氏之土,祝融之墟,歷唐至周,重黎之后妘姓處其地,是為鄶國,為鄭武公所滅也?!薄稘h書·地理志》:“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居地?!薄逗鬂h書》卷五九張衡傳錄張衡《思玄賦》云:“流目眺夫衡阿兮,睹有黎之圮墳?!毕吕钯t注引南朝宋人盛弘之《荊州記》作“重黎墓”。《水經(jīng)注·湘水》:“(衡山)《山經(jīng)》謂之岣嶁,為南岳也……南有祝融?!苯袢朔苤妒袷房肌芬舱f:“衡山的祝融峰上有祝融氏黎之墓,即黎的后裔南遷于此者?!雹?/p>
由以上書證可知,老童之子黎的后裔,一支留在了北方(鄭),一支遷到了南方(湘)。但他們都保留了祖先的官職稱號,這從一個側(cè)面印證了前文所說的“祝融”與“重”的關(guān)系。
綜上所述,漢族上古神話中的“重黎”,在“絕地天通”這一事件上是二者,在其他地方皆為一者,之所以形成這一關(guān)系,是由于漢語言文字的獨特性,或是語音的訛誤,或是書寫的標(biāo)點。由于這些原因,“重黎”、“黎”、“祝融黎”、“祝融”,寫法雖有不同,但其實為一。
注 釋
① 按“犂”即為“黎”的異文,賈彥《周禮注疏》引《國語》及《〈堯典〉鄭注》,凡“重黎”之“黎”皆作“犂”,明古字通用。又“犂”與“黎”上古皆為來母脂部字,楊樹達(dá)《詞詮》也以此二字為一條,亦可證之。
② 參見唐金發(fā) 唐景莉編《中外姓氏名號趣聞》, 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3-8頁。
③ 參見陳書祿主編:《中國文化概說》,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280-282頁。
④ 唐作藩編著:《上古音手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⑤ 李新魁著:《中古音》,商務(wù)印書館,1991年。
⑥ “蔾”即為“黎”?!夺屆罚骸巴燎嘣焕?。似黎草色也。則謂借為藜。”又,《康熙字典》引《易·困卦》“據(jù)于蒺蔾”,以“蔾”同“藜”。
⑦ 清·顧炎武著:《日知錄》,周蘇平、陳國慶點注,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091頁。
⑧ 伏元杰著:《蜀史考》,延邊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35頁。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