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玲
(新鄉(xiāng)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奧斯汀(J.L.Austin)是該理論的發(fā)起者,他的觀點是人們在進行交談的同時進行著言內(nèi)、言外、言后三種類型的言語行為。在賽爾所提出的理論中,間接言語行為是經(jīng)一個言外行為間接地實現(xiàn)另一個言外行為。也就是說,在一個完整的句子中包含著兩個言外行為,一個是通過話語就能夠明白人們所要表明的意思,也就是所謂的“顧名思義”。另外一個是人們不僅能夠明白其表面的意思,還可以通過話語理解其中更深的含義,這就是通過間接言語行為所表達出話語的表面與內(nèi)在雙重的意思。恰如賽爾理論中所提到的,言語表達者是通過提出疑問的方式間接實現(xiàn)另一個希望得到幫助的言外行為。除此之外,人們也能夠通過一種言外行為同時實現(xiàn)多于兩種的言外行為。如:買家甲與賣家乙在超級市場進行一番溝通之后,甲說:It'sa littleexpensive(它有點貴)。該句表面上表達的是賣家的物品有些貴的言外行為,但也間接表達了多種言外行為:(1)甲感覺物品的價格確實有些高,超出了自己所能夠接受的價格,希望乙同意降低物品價格;(2)乙堅持物品的原有價格,但甲希望以優(yōu)惠的價格買下物品,所以故意說物品價格昂貴,間接地期望乙可以有所優(yōu)惠;(3)甲希望乙能夠通過自己語言的表達了解到自己的想法,從而降低物品的價格。該理論除了可以實現(xiàn)由一種行為表達另一種或多種的涵義,還可以表達出與原話完全相反的意思。比如,有些男士在對女士進行評價時會說:“你化妝后確實很美”。男士所表達的其中一層意思就是假如想要奉承女士,那他的本意就是夸獎女士的美貌,另一層意思是假如男士并不為了奉承女士,那他的意思就是女士在沒有化妝的情況下是不美麗的。
首先是主言外行為和次言外行為。賽爾認為,言語表達者在進行間接言語行為的時候,不單單是進行了一個言外行為,還進行了主、次兩種言外行為。主言外行為側(cè)重于表達言語表達者真實的意思,次言外行為側(cè)重于實現(xiàn)主言外行為。塞爾所研究的是委婉的表現(xiàn)途徑,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禮貌禮儀的約束,我們在希望他人幫助的時候,通常不會用命令的語氣命令別人,而是會婉轉(zhuǎn)地請求他人的幫忙。比如:你會做飯嗎?(希望對方煮飯)你還用電腦嗎?(希望借用對方的電腦)等等,這樣的說話方式能夠防止在交談的過程中出現(xiàn)尷尬的狀況。
其次是意義的雙重性。一個完整的句子具有表面與內(nèi)涵雙重不同的意思,在間接言語行為的表達中,言語表達者不可以把真實意思直接在話語中表達,需要聆聽者分析言語的表面意思揣測深一層的意思。比如:
A:Doyou knowwhat time isit now?
B:Don't you haveawatch?
這個對話的表面意思是:A:你知道現(xiàn)在幾點了嗎?B:你沒有表嗎?其真正表達的是:A:請問現(xiàn)在幾點了。B:你自己看表吧。
賽爾認為,間接言語行為通常被分為常規(guī)與非常規(guī)兩種間接言語行為。常規(guī)行為一般是指已經(jīng)被相沿成習地體現(xiàn)了間接言語行為,是指所說的話的表面意思和言語表達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意思是一樣的,該類型語句已經(jīng)成為被廣泛采用的模本,人們不用揣測就可以明白言語表達者想表達的真實意思。疑問句與陳述句都是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被用作表達委婉的請求,由于這樣的句子屬于常規(guī)性的間接言語行為,因此很容易就可以掌握句子的言外之意。
非常規(guī)間接言語行為相對要更繁雜、深蘊一些,主要原因該類型語句并非是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語言形式傳遞話意,從而導致話語所表達的表面意思與弦外之音有一定的差距,人們想要明白言外之意也就是間接言語行為,則需要一定的語境。
學生通過學習對社交常識有所了解后,接下來就要學會揣測他人話語的弦外之音。比如:
A:Did you tell Mary the secret?
B:She isa talkativegirl.
例子中的A問B告訴瑪麗這個秘密了么?B卻說瑪麗喜歡多嘴多舌,看似答非所問,但B其實已經(jīng)回答這個問題了,瑪麗多嘴多舌意思是說她不是一個能夠保守秘密的人,其弦外之音就是不能跟她說這個秘密。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話語包括述事和行事兩種類型,其中行事話語如Ipromise,Iapologize等,話語和行為是同步發(fā)生的,這一特點應該在讀寫教學中得到關(guān)注。例如有這樣一篇英語短文,內(nèi)容是一些游客總是把車停在Mr.Brown家的門口,導致他找不到地方停自己的車。他被迫無奈寫了一塊寫有Noparking的牌子掛在那里,但沒有起到什么效果。他靈機一動在Noparking前加了兩個單詞:Polite Notice,結(jié)果再也沒有人在他家門口停車。原因就是Polite Notice和Police Notice相似,人們很容易混淆從而得到警示。聰明的Mr.Brown充分運用了話語的言外之意,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翻譯教學中,有許多例子如受人稱贊要感謝等,既涉及到外國文化,又體現(xiàn)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翻譯教學中,我們應該把這些句子結(jié)合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一一講解清楚,以使學生知道英語國家的習慣是用Thank you來回應對方的稱贊,而我們則是用謙虛來回應,西方人的打招呼習慣是談天氣或者聊健康,我們的打招呼習慣是“你吃了么?”這樣的句子只是客套話,并沒有實質(zhì)的含義。例如“How doyou do?”就是“您好!”的意思,不是真的問“你覺得怎么樣?”
作為高校的英語教師,在掌握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后,必須把它在教學中積極地使用起來。教師要采用各種教學方法與途徑把間接言語行為相關(guān)的知識滲透到學習中去,使學生們能夠?qū)﹂g接言語行為進行系統(tǒng)的認識和學習,從而使學生們可以間接地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并能揣測他人的弦外之音。與此同時,學生們可以通過間接言語行為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難題,學生們也會因此提高自身的英語技能。雖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會出現(xiàn)間接言語行為,但是假如沒有教師的講解與引導,學生們便無法對該理論樹立正確的認識,更不會科學地運用該理論去理解話語中所蘊含的言外之意。
用漢語的思維去學習英語、理解英語的現(xiàn)象在中國學生之間較為普遍,尤其在進行國際文化溝通時,人們會無法理解這種中國式英語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阻礙了相互之間的交流。我們更深入地思考這一現(xiàn)象就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們沒有掌握各個國家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學生們用英語交流的時候忽略了彼此存在的文化差異,這種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各種差異便成了阻礙交流的真正原因。比如:“Ihaveaquestion toask.”是中國學生在課堂上經(jīng)常使用的句子,這樣的句子是典型的中國式英語表達,西方國家的語言中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表達方式,它會使人產(chǎn)生誤解,較為婉轉(zhuǎn)的語言應是:“I'd like toask if Icould ask aquestion?”
因此,教師們應該讓學生多掌握西方的民俗習慣和文化背景等,從而使學生們可以說一口地道純正的英語,這樣更有利于各國文化的交流并更容易被異國朋友們所接納。
對學生在社會交往的各種環(huán)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的鍛煉僅局限于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教科書中所涉及到的話題與對話井井有條,層次分明,但卻掩蓋了日常生活中自然的表達。老師們在傳授知識時也缺乏靈活性,比如表達禮貌的懇求要使用“Could you…”提出疑問時要使用“Do you…”“Will you…”表達命令、叮囑時要使用“Please do”。類似的句型被教師定格為固定的使用方法,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交流時話語力求簡明扼要,有時也會詞不達意,甚至語無倫次,毫無語法可言,但交談卻能夠友好地進行。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生們提供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們不再被固定的讀背模式所束縛,并鍛煉他們在日常交際中對英語的運用能夠得心應手,還可以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靈活使用間接言語行為去領(lǐng)會各個場景中話語的弦外之音,提升學生們在各種語言環(huán)境中都可以恰當?shù)皿w地使用語言變體的能力,從而能夠做到舉一反三。
身為語言的傳遞者,教師不僅要能夠靈活地運用母語,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國家文化,還要熟知其他國家的文化習俗并可以熟練運用外語。因此,外語老師必須保持自我提升的一種狀態(tài),并不斷提升自身素養(yǎng)與語言能力。老師們在講授知識時不僅要為學生們講解語言的表面字義,還必須要對各種語言的效用做出講解,并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為他們提供各種語言訓練環(huán)境,使學生們可以正確而靈活地運用間接言語行為這一理論。教師在傳授相關(guān)知識時,必須要考慮到有些話語中會含有兩個或多個的深層意思,引導學生判斷與理解語言中的間接含義,從而確保彼此的交流順暢自然。
[1]王傳經(jīng).間接言語行為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國語,1993(5).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1995:96.
[3]趙流美.間接言語行為和英語教學[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