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洲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南京 210097)
《春秋》學發(fā)展到宋代出現(xiàn)了與前代截然不同的發(fā)展脈絡。其實,早在中唐時期啖助、趙匡和陸淳就已經(jīng)走上了一條和漢儒治經(jīng)方法完全不同的路子。他們有關《春秋》的著作有很多,從這些著作當中可以看出他們拋棄了以往漢學家固守一傳、篤信三傳、三傳分立的《春秋》學思想,另辟蹊徑開創(chuàng)了一條尊經(jīng)貶傳、尊王、疑經(jīng)疑傳、匯通三傳、遍采群經(jīng)和直訓大意的新途徑。宋代由于特殊的民族關系和政權(quán)狀況,對于《春秋》學的理解和闡發(fā)都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方法,而啖助、趙匡、陸淳的這種解釋《春秋》的路子正好滿足了宋人的需要。宋儒在其基礎上加以繼承并有所發(fā)揮,形成了宋代《春秋》學獨有的特點。而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和宋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作為我國宋代兩本非常重要的著名的私家藏書目錄,總體上凸顯了宋代《春秋》學的特點。這兩本書在表現(xiàn)這種特點的同時又彰顯出兩書作者本人對于宋代《春秋》學的不同觀點。
一
自孔子刪魯史而成《春秋》到清代以來,《春秋》始終是中國學術(shù)體系當中一門顯學,幾千年來,有關《春秋》學的專著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有宋一代最為多,四庫館臣曾說:“說《春秋》者,莫多于兩宋?!保?]卷二九而同為目錄學著作的《郡齋讀書志》和《直齋書錄解題》所收有關《春秋》學的著作也很多,見表1。
表1 《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收錄的有關《春秋》學的專著數(shù)量
從表1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宋代有關《春秋》學的著作是非常多的,其中《郡齋讀書志》和《直齋書錄解題》中收錄的有關宋代的《春秋》學著作都占到了整本書所收錄《春秋》學著作的二分之一之多!這個數(shù)量是相當?shù)拇蟮摹H绻f縱向的比較還不能說明問題,那么筆者針對二書收錄的宋代有關《詩經(jīng)》《尚書》的專著做了統(tǒng)計,見表2。
表2 《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收錄的《尚書》《詩經(jīng)》中的專著數(shù)量
從表2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同為我國非常重要的典籍的《尚書》和《詩經(jīng)》,相對于《春秋》學的專著來說在這兩部私家目錄里收錄的相對來說少了很多。關于這個問題,我們來看《宋史·藝文志》及其補志的著錄情況?!端问贰に囄闹尽贰敖?jīng)類”著錄“春秋類”書籍共二百四十部,而清人倪璨的《宋史藝文志補》對《宋史·藝文志》所收圖書做了補充,在“經(jīng)部”下又著錄“春秋類”書籍共十四部。而《尚書》和《詩經(jīng)》在《宋史·藝文志》及其補志中總合則分別僅為六十六部和九十二部。就從數(shù)量上來說,宋代的《春秋》學也確實是一門顯學。
那么為什么到了宋代《春秋》學會如此的昌盛呢?前邊也說過了是由于宋代特殊的民族關系和政權(quán)關系。宋朝剛剛結(jié)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迫切需要一種大一統(tǒng)思想來維護其封建統(tǒng)治,而《春秋》正好滿足了這種需要;再加上迫于遼、金、西夏等政權(quán)的威脅,《春秋》所提倡的“尊王攘夷”等思想正好被士大夫們充分的利用,他們通過闡發(fā)《春秋》大義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維護大一統(tǒng)王朝。中唐啖匡陸以前解釋《春秋》的書籍多以三傳為宗,或?qū)J匾粋鳎U釋《春秋》大義始終脫離不了三傳的藩籬,一切有關《春秋》學的研究都是在三傳的條框內(nèi)進行,而有宋一代完全打破了這種模式,會通三傳,直尋《春秋》大義。宋孫覺在《春秋經(jīng)解》自序中說:“左氏多說事跡,公羊亦存梗概,今以三家之說,校其當否,而榖梁最為精深,且以榖梁為本,其說是非褒貶,則雜取三傳及歷代諸儒、啖、趙、陸氏之說,長者從之,其所未聞,則以安定先生之解說之。”[2]1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宋儒治《春秋》的基本傾向。再看《郡齋讀書志》和《直齋書錄解題》中所著錄的書名,例如《郡齋讀書志》中有晉杜預《春秋釋例》十五卷、徐彥《春秋公羊疏》三十卷、唐楊士勛《春秋榖梁疏》十二卷等,《直齋書錄解題》中有晉杜預《春秋左氏傳集解》三十卷、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十二卷、漢何休著《左氏膏盲》十卷、唐陸德明撰的《三傳釋文》八卷等。而自從中唐啖趙陸三人,尤其是有宋一代,學者多棄三傳,直尋《春秋》大義,在直接尋求大義的過程中會通三傳,斷以己意,這在書名中很能體現(xiàn)出來,例如《群齋讀書志》中有宋孫覺的《春秋經(jīng)社》六卷、宋孫復《春秋尊王發(fā)微》十二卷等,《直齋書錄解題》中有宋胡媛《春秋口義》五卷、宋程頤《春秋傳》兩卷、宋蘇轍《春秋集傳》十二卷等。
二
《郡齋讀書志》和《直齋書錄解題》作為我國兩部非常重要的私家藏書目錄,都成書于南宋時期,二書成書年代前后不超過五十年。南宋時期,經(jīng)濟發(fā)達,各地書坊眾多,刻書和藏書之風盛行,晁公武和陳振孫就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藏書家。晁公武祖先就喜讀書,家里藏書豐富,晁公武更是喜讀書,藏書也很豐富,曾經(jīng)做過四川轉(zhuǎn)運使的井憲孟,罷官之后,把生平所藏所買之書一共五十箱贈送給了晁公武,加上晁公武本來就有很多藏書,共計兩萬四千五百余卷,晁公武在任上多清閑,便有閑暇功夫著書立說,成《郡齋讀書志》二十卷。陳振孫自小受書香熏染,為官數(shù)十年,他遍訪群書,不僅購買了很多的書,還從其他藏書家和教育機構(gòu)抄閱了大量的書籍,這為以后編撰《直齋書錄解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直齋書錄解題》就是陳振孫根據(jù)其實有的書籍編撰而成。這兩本書籍在我國目錄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稱為我國私家目錄之“雙璧”。
《郡齋讀書志》和《直齋書錄解題》所涉及到的《春秋》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考據(jù)家的身份對學術(shù)源流加以梳理。包括對作家的官職、師承關系介紹以及闡述著作的寫作緣由和書名的由來。二是以批評家的身份對于文本內(nèi)容加以評論。主要是對于書籍的內(nèi)容、特點的評價。
這兩部藏書目錄以考據(jù)家的身份對學術(shù)源流加以了梳理,對于作家官職、師承關系作了介紹?!吨饼S書錄解題》在每本書的提要前都要寫明作者的官職,有的還會寫上作者的籍貫。如在《春秋經(jīng)辨》一書下寫道“端明殿學士廬陵胡銓邦衡撰”[3]64,在《春秋類事始末》一書下注明“朝請大夫吳興章沖茂深撰”[3]64。關于師承關系,就真正涉及到學術(shù)源流的考辨了。從《春秋》學的發(fā)展史來說,《直齋書錄解題》和《郡齋讀書志》能夠很清楚地反映出從中唐啖趙陸三人以前《春秋》學研究的固守一傳、篤信三傳、三傳分立的路子向尊經(jīng)貶傳、尊王、疑經(jīng)疑傳、匯通三傳、遍采群經(jīng)和直訓大意的新途徑發(fā)展的軌跡,能夠很好地顯現(xiàn)出宋儒治《春秋》對于前人,尤其是《春秋》三傳和啖趙陸三人《春秋》學思想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如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在孫覺所著《春秋經(jīng)社》的提要中寫道:“右皇朝孫覺撰,其學亦出于啖、趙,凡四十門,論議頗嚴?!保?]81在《胡氏春秋傳》的提要中這樣寫:“……安國師程頤,其傳《春秋》事,按左氏義取公榖之精者,采孟子、莊周、董仲舒、王通、邵堯夫、程明道、張橫渠、程正叔之說以潤色之,其序略曰近世推隆王氏……”[4]87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在孫覺所著的《春秋經(jīng)解》的提要中這樣寫:“……三家之說,榖梁最為精深,且以為本,雜取二傳及諸儒之說,長者從之,其所未安則以所聞於安定先生者斷之?!保?]56在杜諤的《春秋會義》的提要中這樣寫:“……自三傳及啖、趙諸儒,迄于孫氏經(jīng)社,凡三十余家,集而系之,時述以己意?!保?]56二書中關于這樣的提要還有很多,說明了宋代《春秋》學對于前人學術(shù)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其次,就每個作者而言,其師承關系也反映出了整個宋代《春秋》學的學術(shù)源流。如晁公武在《郡齋讀書志》中劉洵的《劉質(zhì)夫春秋》的提要中寫道:“絢學於二程之門。”[4]84在胡安國所撰的《胡氏春秋傳》的提要中寫道:“安國師程頤?!保?]87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在孫覺所撰《春秋經(jīng)社要義》的提要中寫道:“龍圖閣學士高郵孫莘老撰,覺從胡安定游,門弟子以千數(shù),別其老成者為經(jīng)社。覺年最少,儼然居其門,眾皆推服,此乃其時所作也?!保?]57在葉夢得所撰的《春秋傳》的提要中寫道:“……凡啖趙論三家之失,為辨疑,劉氏廣啖趙之遺,為權(quán)衡,和二書正其差誤,而補其疏略……然其取何休之說,以十二公為法天之大數(shù),則所未可曉也?!保?]60從以上的提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如劉洵、胡安國、孫覺、葉夢得等宋儒的學術(shù)傳承情況,這也在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春秋》學的學術(shù)源流。
這兩部藏書目錄還以批評家的身份對文本內(nèi)容加以評論,主要涉及對于書籍的內(nèi)容、特點的評價。首先,二書對宋代《春秋》學專著的評價,反映了宋儒普遍存在的疑經(jīng)疑傳思想[5]。如《直齋書錄解題》在“春秋傳十卷權(quán)衡十七卷意林一卷說例一卷”條下寫道:“……始為權(quán)衡,以評三家之得失,然后集眾說,斷以己意,而為之傳,傳所不盡者,見之意林,其傳用公榖文體,說例凡四十九條?!保?]56《郡齋讀書志》“胡氏春秋傳三十卷”條下提要中寫道:“其傳《春秋》事,按左氏義,取公、榖之精者,采孟子、莊周、董仲舒、王通、邵堯夫、程明道、張橫渠、程正叔之說,以潤色之?!保?]87其次,在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相對于《直齋書錄解題》來說,《郡齋讀書志》形式上顯得更加開放些,解題的內(nèi)容也沒有什么嚴格的限制,視該書的實際情況而定,字數(shù)也有多有少,少則幾個字,多則一百余字,有介紹作者籍貫的,有介紹作者人生經(jīng)歷的,有介紹作者師承關系的,有介紹該書成熟過程的,還有介紹該書書名來歷的,可謂不拘一格。而《直齋書錄解題》較《郡齋讀書志》晚出,無論在內(nèi)容上、形式上,還是在圖書分類體系上,對《郡齋讀書志》都有所借鑒?!吨饼S書錄解題》的解題內(nèi)容較完備,每本書的提要基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介紹作者官職、籍貫、生平,二是簡單介紹該書成書過程和書名來歷,三是介紹本書內(nèi)容,四是對該書做出精準的評價。本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四點,就是它對著作能夠做出精準的評價,而且這些評價往往能做到言簡意賅,條分縷析,準確中肯。從以上來看,雖然《直齋書錄解題》在很多方面借鑒了《郡齋讀書志》,但是該書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特色,而且這種特色絲毫不遜于《郡齋讀書志》,二書可謂各有千秋,同為我國古代私家目錄的代表。
三
雖然《郡齋讀書志》和《直齋書錄解題》二書都成書于宋代,且成書年代前后不超過五十年,但是二書所反映的宋代《春秋》學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首先,在著錄有關《春秋》學專著的數(shù)量上。從表1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宋代《春秋》學專著四十五部,遠遠超過了《郡齋讀書志》所著錄宋代《春秋》學專著二十一部。這一方面跟成書早晚有關,另一方面跟二書所著錄的圖書范圍不同有關。《郡齋讀書志》所著錄的圖書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的所有圖書,而《直齋書錄解題》所收圖書主要以陳振孫所收藏的圖書為主,尤其以當下的圖書為主。宋代《春秋》學相當發(fā)達,自然《直齋書錄解題》就比《郡齋讀書志》所收的有關《春秋》學的專著多了。其次,二書對于所收錄的同一本著作的卷數(shù)也不盡相同。如孫復的《春秋尊王發(fā)微》,《郡齋讀書志》著錄十二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十五卷;又如張根知的《春秋指南》,《郡齋讀書志》著錄十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二卷;再如劉質(zhì)夫《春秋傳》,《郡齋讀書志》著錄《劉質(zhì)夫春秋五卷》五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春秋傳》十二卷。最后,二書對于同一本書的評價方式不同,評價的內(nèi)容也不同?!吨饼S書錄解題》在提要中對該書的評價往往簡明扼要,少則幾個字,多則十幾個字;而《郡齋讀書志》的評價往往不是很直接的。如同是劉質(zhì)夫的《春秋傳》,《直齋書錄解題》只用了“明正簡切”[3]58四個字加以概括;而《郡齋讀書志》則引用他人的評價來加以評價:“正叔亦曰游吾門者多矣,而信之篤、得之多、行之果、守之固若子者幾稀有?!保?]84-85對于同一本書,晁公武和陳振孫表示出了不同的觀點。如對劉敞的《春秋權(quán)衡》《春秋傳》《春秋意林》這三本書,《郡齋讀書志》的評價是:“權(quán)衡論三傳之失,意林敘其解經(jīng)之旨,劉氏傳其所解經(jīng)也?!保?]83再看《直齋書錄解題》的評價:“始為權(quán)衡,以評三家之得失,然后集眾說,斷以己意,而為之傳,傳所不盡者,見之意林,其傳用公榖文體,說例凡四十九條?!保?]65。
二書中關于宋代《春秋》學的不同之處可以相互印證,互為補充,是研究宋代《春秋》學不可或缺的目錄學資料。
以上,從三個大的方面對《郡齋讀書志》和《直齋書錄解題》中有關宋代《春秋》學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進行了比較。兩部書對宋代《春秋》學的研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保存了很多后世亡佚的書籍,尤其是《郡齋讀書志》對于我們今天開展古籍整理與研究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二書所反映出的宋代《春秋》學從中唐啖趙陸發(fā)展而來固守一傳、篤信三傳、三傳分立的《春秋》學研究思想朝著尊經(jīng)貶傳、尊王、疑經(jīng)疑傳、匯通三傳、遍采群經(jīng)和直訓大意的方向發(fā)展,這就打破了漢唐以來《春秋》學研究的藩籬,開辟了嶄新的學術(shù)研究道路,在整個宋學發(fā)展歷程中占據(jù)著很重要的位置,使這股新的經(jīng)學思潮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在經(jīng)學歷史的大道上前進。
[1] [清]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 [宋]孫覺.春秋經(jīng)解[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
[4] [宋]晁公武.衢本郡齋讀書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
[5] 楊新勛.宋代疑經(jīng)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責任編輯 張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