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韌
教室,是學校組織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是兒童學習、成長、共同生活的地方。然而,目前教室建設的情況卻不容樂觀,過于強調(diào)學習、師生關系僵化、文化布置抄襲、教室精神缺乏等現(xiàn)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室重建,是一個迫在眉睫的任務。
1.傳統(tǒng)教室失義。傳統(tǒng)教室功能單一,只是在承載單一的“學習”功能;傳統(tǒng)教室的設施照顧了學科的共性,忽視了不同學科的個性;傳統(tǒng)教室一般由班主任“獨裁”,管理上面明顯是以師為主,行政意味較強。而真正意義上的教室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更應該是學生學會交往、學會生活和精神成長的地方;教室不僅是一個物質(zhì)性的空間,更應該是一方充滿多元、多彩、多味、多姿、多力、多能的復合生態(tài)磁場。
2.兒童成長失樂。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室里,學生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知情意行”諸多方面強化了“知”,其他方面相對弱化。學生的自主性、個性得不到彰顯,成長不完全。在這樣的教室里,兒童是壓抑的、郁悶的、被動的。所以有研究證明,目前越來越多的孩子厭學,我們認為這與之有著很大的關系。
3.教師發(fā)展失衡。近年來,為了追求教室管理效度,許多學校采用了班主任負責制,即一個教室的一切都由班主任承包,用績效考核。這樣做之后,一方面造成班主任壓力大,許多老師不再愿意做班主任;另一方面,管理鍛煉人,班主任的教育水平在日常管理中得到有效提高,而任課老師很少參與管理,就出現(xiàn)了“僅為教書匠,難為教育人”。
4.學校改革失力。教室是學校的細胞,是學校發(fā)展中最基本的單位,是學校發(fā)展的動力單元。如果教室依舊維持舊傳統(tǒng),那么學校有再好的藍圖、再大的改革,到教室層面就會落實不下。
據(jù)此,我們認為傳統(tǒng)教室要在教室的味道、教室的色彩、教室的靈魂、教室的課程、教室的氛圍等諸方面改造升級,更要把教室打造成“多元的教育場、多彩的生活場、多姿的生命場、多味的信息場”。
1.組織機構(gòu)重設
教育事件的發(fā)生、教育細節(jié)的改變最終要在教室完成。所以,教室不是某一個人的戰(zhàn)場,不是單個人的責任。我們要改變班主任一人主管教室的現(xiàn)狀,組建由任課老師、學生、家長、社會力量形成的“教室自管理共同體”。只要參與本班教學,就自然加入共同體中,課堂共建,教室共管,形成強大教育合力。教室共同體共同負責教室日常管理,包括常規(guī)、學習、衛(wèi)生、生活;遇到重大活動共同商量、共同組織、共同參與指導。
2.教室文化重建
《第56號教室的奇跡》里面雷夫老師的一段話給了我們啟示:“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取決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边@充分說明了教室文化對于教室建設的重要性。傳統(tǒng)教室建筑設計、布置、文化創(chuàng)意存在同質(zhì)化現(xiàn)象,年級、學段特征不明顯。我們要在教室共同體領銜人帶頭下,共同商議確定、完善教室文化,包括教室圖騰、教室公約、班風班歌等等。
(1)教室文化誰來定?教室是學生的,文化設計的“出發(fā)”就要基于對兒童的發(fā)現(xiàn)和了解,盡可能體現(xiàn)出學生的天性愛好,體現(xiàn)出兒童特色,體現(xiàn)在兒童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上。教室文化的設計也應該交給學生,通過學生自己民主的論證,讓孩子們自己拿方案,充分利用好教室的空間。
(2)教室文化定后可以修改嗎?教室文化是不可復制和移植的,應該是內(nèi)生的,是在長期的積淀中形成的。同時,它又是常新的,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是有階段性的,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需要不同的教室文化。所以,教室文化需要根據(jù)學生的成長需求、教室的發(fā)展情況而與時俱進。在有效管理和建設當前教室文化的同時,要未雨綢繆地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創(chuàng)新,進行轉(zhuǎn)型,以轉(zhuǎn)變班級的結(jié)構(gòu)與制度,更重要的是改造和重建教室文化。
(3)完備的教室文化應該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許多教室文化存在著這樣的現(xiàn)象:愿景、口號、班風、班歌都掛在墻上,結(jié)果一問學生,說不知道;一問教師,教師也講不全。那些“偽文化”掛在墻上、寫在紙上,就是沒有走進師生心里,沒有真正落實到行為與品德上。
教室文化是有層次的,從外到內(nèi)依次為外顯層——物質(zhì)、行為文化,中間層——制度文化,內(nèi)隱層——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引領班級發(fā)展:歷史積淀根植師生心田,班級精神引領師生成長,班級目標成為師生的共同愿景。制度文化保障班級發(fā)展:制度在自我管理中升華為共同的價值追求。行為文化彰顯班級品位:道德行為彰顯細節(jié),教學行為彰顯常態(tài),活動行為彰顯特色。
3.教室課程重創(chuàng)
朱永新教授說,教室一頭挑著課程,一頭挑著生命。這足可見教室個性課程對于學生生命成長來說有多么重要,對教室重建來說有多么重大的意義。每個教室可根據(jù)自身特色、學生愛好,共同選擇一項或者幾項教室特有課程。這些課程,并不規(guī)定是班主任、任課教師還是家長來上,只要有學習需求且有教學資源,就可以有計劃地實施。
編排教室課程,應充分體現(xiàn)綜合性、趣味性、探究性、實踐性、互動性、生成性、開放性;跨學科整合,從孤立的課程個例走向系統(tǒng)的課程鏈。主打課程可以鼓勵老師像被譽為“中國雷夫”的常麗華老師那樣,統(tǒng)整自己的學科教學,擠出時間來做自己的教室課程;家長課程建議放在周一或者周五下午。比如,三年級兒童已經(jīng)開始閱讀《西游記》,那么全教室就可以用整個一學期開設《西游》小課程,通過講一講故事、說一說人物、演一演過程、試一試配音等等方式,把原著的各個章節(jié)進行細嚼慢咽。又比如我們常州市武進區(qū)洛陽中心小學有位臧明艷老師,個人非常喜愛“詞”,學生在受她的影響下,也愛上了這種獨特的中國文學形式。于是,臧老師就帶著學生們開始了“詞課程”,一起讀詞、填詞、寫詞。
當然,但凡是課程,有實施,就應該有評價。教室課程的評價應秉持“以鼓勵為主”的評價原則,注重過程性評價,重在引導學生對該課程產(chǎn)生濃厚興趣,采用“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相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當然,各學校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點,給學生頒發(fā)獎章、成長記錄袋中增加相關內(nèi)頁、素質(zhì)報告單上增加欄目等等。
4.教室氛圍重塑
班級授課制“以師為本”的陋習長期積淀,造成了傳統(tǒng)課堂的封閉、教學的沉悶、學生的依賴、學習的被動。教室重建的另一大重點,就是必須改正教室中的氣氛,結(jié)合課堂教學,形成“民主、和諧、活躍、開放”的學習氛圍。新教室的物質(zhì)是學生:善思(會思考)、善言(會表達)、善聽(會傾聽)、善創(chuàng)(會創(chuàng)造);教師:平和、熱情、善導;學習:和諧、愉悅、合作、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教室的課堂教學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的培養(yǎng)。教師首先得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把學習當成是最自然、最快樂、最擅長的一種生活。而課堂評價首在評學生,我們要以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會合作、會分享為衡量課堂教學評價的第一標準;其二才是評價教師,重在看教師的指導。
5.教室活動重組
由于教室意義的重建,教室不僅僅是單一“學科學習”的地方,而是集生活、學習、成長于一體的綜合場所,一個溫馨而靈動的家園。故,同處于一個教室的共同成員,有必要開展各種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活動。從活動到設計、策劃、組織、開展、總結(jié)、評價,學生都是教室活動的主人、主角,既是導演,也是演員,同時還是觀眾。
一般各個教室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展讀書活動(共讀研討、作者介紹、好書推薦、閱讀沙龍等),實踐活動(結(jié)合課程開展,比如種植課程的采摘活動、制作課程后續(xù)的擺攤實踐活動、理財課程中的調(diào)研活動等),節(jié)慶活動(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慶祝、集體生日會等),以及其他的特色活動。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清英外國語學校的教室風景
作為日日工作在教室里的人,教室重建需要的是個人覺醒、民間行動;就學校而言,從一個教室的重建到全校整體性教室重建,必須有一定的推進策略。很多老師知道要重建教室,但動力不強、方向不明、責任不清。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加強學習,更新思想,形成全新的教室理念
理念指導行動,行動驗證理念。在教室重建啟動之前,全體教師要加強學習,了解什么叫教室重建?為什么要教室重建?教室重建建什么?怎么建?同時推薦教師學習借鑒新教育完美教室、雷夫《第56號教室的奇跡》等內(nèi)容,最大限度地挖掘“班級”和“教室”的教育意義。
通過教室重建主題學習的進行,期待全校師生徹底打破原有教室概念,形成關于教室的全新共識:教室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更應該是學生學會交往、學會生活和精神成長的地方;教室不僅是一個物質(zhì)性的空間,更應該是一方充滿多元、多彩、多味、多姿、多力、多能的復合生態(tài)磁場。
學習過程做到集中學習與個性學習相結(jié)合,學習教室精華,形成個性思考,明確工作方向。
2.外尋榜樣,內(nèi)樹典型,加強教室重建指導
在教室重建的推進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不同的困難,解決問題的最好策略就是“學習+思考+實踐”。繼續(xù)向常麗華、朱文君等專家學習,鼓勵年輕老師向?qū)<野輲熃Y(jié)對,“外為內(nèi)用,他為我用”,將優(yōu)秀的教室重建經(jīng)驗引進學校;另外,我們也可以在校內(nèi)發(fā)掘典型,樹立榜樣,總結(jié)經(jīng)驗,分享思考與有效做法。做到專家引領、理論指導、同伴互助相結(jié)合。
3.科研引領,“建”“研”結(jié)合,成立教室重建課題
教室重建,同樣得“既要埋頭苦干,又要抬頭看看”。我們扎根教室,立足于學生進行重建時,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除了沙龍、研討會之類可以集中處理解決這些問題之外,我們更主張老師們成立教室重建專題的微型課題,以科研帶動建設,以實踐驗證理論。
4.開源引流,開放教育,凝聚教室重建力量
教室重建的某種角度來說,是打破了原來教室的“物理空間”,將教室的范圍無限擴大。教室雖然是學校的細胞,但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區(qū),有著不同的生活與習性,視角范圍不一,教育形式不一。在實施重建時,我們把家長、社會教育資源都邀請到學校,讓他們也參與教室管理、參與教室課程建設、參與教室活動組織、參與教室重建評價。這種開放式教育,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教師水平的不足,凝聚了各方面的力量,為教室重建項目注入了更多的能量,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實現(xiàn)教室自管理,形成了強有力的教育合力,真正達到了“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
當然,任何一項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與檢驗。教室重建作為改革項目,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以后還需要我們更深入地思考、更堅定地實踐。期待著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樹立教室重建理念;進一步改變模式,加強教室共同體之間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管理上的無縫對接;進一步拓寬視野,在教室課程上花濃墨重彩的工夫,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進一步放手發(fā)展,讓教室真正成為孩子健康成長、快樂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