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內地城市開放港澳“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張琳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內地城市開放港澳“自由行”,毫無疑問,該項政策極大地刺激了香港經濟的復蘇,促成香港經濟實現一個新突破。但是,港澳“自由行”又是一把“雙刃劍”,即是說,它在提振香港GDP的同時,也給香港帶來了諸多消極影響。唯有趨利避害,才能使香港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文章從五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港澳“自由行”;香港經濟;影響
香港回歸后,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等巨大沖擊,經濟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發(fā)展也產生重大起伏?;貧w后的第三個月,亞洲金融風暴便黑云壓城,港元遭受阻擊,股市和樓市接連被重創(chuàng),金融、地產、貿易、旅游四大產業(yè)悉數掛彩,整體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負增長。1998年,香港經濟出現5.3%負增長,陷入二戰(zhàn)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之中。1999年第4季度,香港經濟雖然結束了連續(xù)18個月的負增長,出現了轉向復蘇的拐點,但全年經濟仍是2%的負增長。2000年實現3.8%的經濟增長。2001年,由于國際經濟形勢(特別是美國經濟)再次逆轉,香港經濟再次陷入低潮,2001年(-1.2%)、2002年(-1.7%)、2003年(-3.4%)連續(xù)3年陷入負增長,經濟持續(xù)通縮,負資產人士增加,財政赤字和失業(yè)率居高不下[1]。2003年SARS危機的爆發(fā),使香港低迷的經濟更雪上加霜。
為了提振經濟,2003年3月香港與內地簽署了《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CEPA),與此同時,中央政府決定放寬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內地居民前往港澳旅游和發(fā)展,訪港旅客人數驟升,經濟總量也連創(chuàng)新高。2003年訪港內地旅客847萬人次,比2002年增長24.1%,2004年為122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4.6%,2012年為3491萬人次,比2002年凈增2808萬人,十年平均增長達18.3%。從“自由行”實施的第二年開始,香港經濟出現恢復性增長趨勢,2004年增長4.7%,2005年增長7.1%,2006年增長6.5%[2]。至此,香港經濟擺脫了金融風暴后的低迷而有所改觀,企業(yè)恢復贏利,消費者重拾信心,政府收入大增,各方面都出現了全面性增長的良好局面。
(一)有力地刺激了香港消費市場,帶動了酒店業(yè)、飲食業(yè)、零售業(yè)等服務業(yè)的發(fā)展
2003年“自由行”前后內地旅客一直都是香港第一大旅客來源,按居住國家/地區(qū)劃分的訪港旅人數來看,2003年香港入境旅客總人數為1554萬人次,比上年減少6.2%,其中內地旅客847萬人次,占所有訪港旅客總數的54.5%,2004年,香港入境旅客總人數為2181萬人次,比上年增加40.4%,其中內地旅客1225萬人次,占所有訪港旅客總數的56.1%;2012年,香港入境旅客總人數為4862萬人次,比上年增加16.0%,其中內地旅客3491萬人次,占所有訪港旅客總數的71.8%(見圖1)。這些內地旅客流成為香港消費市場的主力軍。按居住國家/地區(qū)劃分的旅客消費開支中,中國內地的過夜旅客的消費開支最高,2003年為29800百萬元,占所有旅客消費總開支的61%;2004年為33941百萬元,占所有旅客消費總開支的56%;2011年為111788百萬元,占所有旅客消費總開支的67%。在香港入境旅客中,過夜內地游客2003年的人均消費為5235元,2008年人均5676元,2009年人均6620元,比全部旅客的人均消費高850元。2011年人均8220元,比全部人均消費高750元(見表1)。與此同時,酒店營業(yè)場所也穩(wěn)定增長,其入住率也持續(xù)增高。全港酒店從“自由行”之后2003年的510間增加到2012年的929間,增加82%;客房從42936套增加到74212套,增加73%;入住率從70%上升到89%,上升了19個百分點。2003年香港零售業(yè)銷售總額為172863百萬元;2004年為191612百萬元,比2003年增長11%;2005年為204620百萬元,比2003年增長18%;2006年為219002百萬元,比2003年增長27%;2011年為405732百萬元,比2003年增長135%?!白杂尚小鼻叭昶骄鲩L為-0.2%,后三年平均增長為9%,高出9個百分點。
圖1 (a)2003年各國游客所占比例
(b)2012年各國游客所占比例
表1 按居住國家/地區(qū)劃分的內地游客在香港境內消費情況
(二)有力地帶動了香港基礎設施建設及房地產、交通運輸、通訊行業(yè)的發(fā)展
“自由行”政策從2003年執(zhí)行至今,一共開放了49個內地城市,有超過2億人的游客資源。便捷的交通、寬松的政策吸引越來越多的內地游客(尤其是華南游客)以“個人游”方式到港進行消費旅游。內地游客的“井噴式”涌港,致香港人流量驟增,對香港的各種旅游接待設施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但同時,毫無疑問,這也必然成為香港特區(qū)政府極力加大旅游設施投入的動力。自2003年開放“自由行”以來,香港政府的非經營支出中機器、設備及工程方面的支出連年大幅度增長,2003年為764百萬元,比2002年952百萬元降低了20%。自由行政策實施后,2004年為823百萬元,比2003年增長8%,2010年為1303百萬元,比2003年增長71%,2011年為1488百萬元,比2003年增長95%[3]。香港1000萬港元豪宅的20%被內地富人買走,2000萬港元豪宅中內地買家約占30%,5000萬港元豪宅中內地買家占40%,1億港元以上的豪宅70%被內地富豪買走。這些致使香港豪宅價格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較1997年高峰期上升了近17%[4]。新登記車輛數目2003年為35229輛,2004年為41105輛,2011年為57268幅,年均增長7.8%。電話線路2003年為382萬條,2011年達到425萬條,年均增長1.4%?;ヂ摼W服務人數2003年為123萬人,2011年達到224萬戶,年均增長10.3%[5]。
(三)有力地促進了香港居民就業(yè),大大降低了香港的失業(yè)率
“自由行”加速了內地居民訪港旅客的快速增長,促進了香港旅游、娛樂、建筑、酒店、飲食、零售、交通運輸等行業(yè)加速發(fā)展,也帶來了大批量的就業(yè)崗位。按行業(yè)劃分的就業(yè)人數中,批發(fā)、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yè)的就業(yè)人數從2003年的991.8千人,增長到2011年的1116.7千人,其中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就業(yè)人數達577.9千人,有力地緩解了香港的就業(yè)壓力。本港失業(yè)人數則大大減少,從2003年的275.2千人下降到2004年的239.2千人,2005年的197.6千人,2011年的126.7千人,連創(chuàng)歷史新低。同時,失業(yè)率節(jié)節(jié)下降,從2003年的7.9%下降到2004年的6.8%,2005年的5.6%,2011年的3.4%,而在此之前的2000—2002年失業(yè)率均在4.9以上。就業(yè)不足人數也從2003年的121.9千人下降到2004年的114.3千人,2005年的96.3千人,2011年的63.3千人,減少了58.6千人,即減少了近一半之多。就業(yè)不足率從2003年的3.5%,降到2004年的3.3%,2005年的2.7%,2011年的1.7%,整整下降了1.8個百分點。不少行業(yè)缺工現象明顯,其中零售業(yè)和飲食業(yè)尤為嚴重,如制造業(yè)2003年底缺工846人,2004年底缺工1368人,2011年底缺工1946人;批發(fā)業(yè)2003年底缺工371人,2004年底缺工800人,2011年底缺工818人;酒店和旅舍業(yè)2003年底缺工272人,2004年底缺工403人,2011年底缺工777人;零售業(yè)2003年底缺工2372人,2004年底缺工2634人,2011年底缺工6277人;飲食業(yè)2003年底缺工1396人,2004年底缺工1717人,2011年底缺工8215人。類似澳門,香港也有勞動力不足之困,不得不引進大量外勞,外勞以菲律賓、印尼和泰國為主,2003年引進外勞為216863人,2004年218430人,以后逐年增加,2011年達到299961人,比2003年增長38.3%[6]。
(四)大大促進了香港與內地的交流,促進了香港社會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香港與內地自古唇齒相依,互為一體,同屬有著久遠地緣、史緣、親緣和業(yè)緣關系的嶺南地理單元。但兩地卻各有自己特殊的制度環(huán)境和具體因素,也都有自己特定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價值觀念、倫理規(guī)范及道德觀念,這就造成香港與內地產生較大差異,不利于兩地的交流,也不利于香港回歸祖國后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因行動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以往旅行社組織的赴港團隊游在促進兩地相互交流方面有諸多障礙,也很難起到作用,而“自由行”卻彌合了“團隊游”在這方面的不足。內地旅客通過“自由行”來港旅游,參加各種文化交流、商務活動,進行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方面的考察,可以進一步加深香港與內地間的了解,增強香港與內地居民間的更緊密聯系:香港市民通過與內地旅客的自由交流,可以更好地把握機會到內地投資、求學、旅游;內地游客可以在領略香港的經濟、文化魅力的同時,學習香港在法律、證券、房地產等領域的優(yōu)良表現。通過全面的雙向交流,可以進一步促進香港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促進香港與內地更好地實現融合。事實上,香港的大學已連續(xù)幾年在內地錄取省、市級高考狀元,2011年共在內地錄取學生291人。香港高校之所以吸引內地考生,主要是其國際化教育模式、多有國際型教授、全英語教學以及高獎學金制度等。畢業(yè)后留在香港工作的內地生,他們對香港非常了解,又熟悉內地,工作、生活等原因讓他們常來往于香港與內地,最終成為香港與祖國內地交流交往的橋梁,促進了香港與祖國內地更緊密的聯系。
(一)導致消費物價指數持續(xù)上漲,低收入階層購買力下降
內地城市開放港澳“自由行”促進了觀光旅游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使香港經濟創(chuàng)歷史新高,內地游客強大的購買力也刺激了香港消費需求,帶動了香港物價上漲,使受惠于經濟增長較少的低收入居民感覺到越來越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從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分析,香港回歸后,物價走勢在“自由行”(2003)前后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趨勢,“自由行”之前香港物價一直是負增長,2000年為-3.8%,2001年為-1.6%,2002年為-3.0%,2003為-2.6%,2004年為-0.4%。從2005年開始步入上升軌道,2005年為1.0%,2006年為2.0%,2007年為2.0%,2011年為5.3%[7]。2005年是內地開放東莞、珠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自由行之后,由此可見,香港各種物價的上漲與“自由行”游客所產生的巨大消費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上漲的物品的品種主要是關系到居民日常生計的食物、飲品、家居設備及用品、交通、其他商品及服務類商品。以食品為例,外出用膳的消費物價指數從2003年的99.2上升到2011年的105.9,足足上升了6.7個點。雖然香港就業(yè)人士的名義平均薪金指數也相應從2003年的93.1上漲到2011年的117.4,實質平均薪金指數也從2003年的106.8上漲到2011年的110.9[8],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持續(xù)上漲的物價還是讓普通家庭不堪重負,必然會給相當一部分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導致低收入居民實際收入及購買力下降,進而導致其生活滿意度不高,更易增加這類人群犯罪的可能性。
(二)直接導致本港的教育資源、醫(yī)療資源緊缺
香港優(yōu)越的政策環(huán)境等比較優(yōu)勢的存在促使內地孕婦借助“自由行”的通關便利條件,大規(guī)模赴港產子?!半p非”嬰兒擠占甚至搶占本港教育資源,致使香港的社會支持資源趨于緊張。2001年,只有620名“雙非”嬰兒出生,僅占同年全港新生嬰兒數48219的1.2%;2010年,香港88323名新生嬰兒中,“雙非”嬰兒32653名,約占該年香港新生嬰兒總數的37%。十年間,“雙非”嬰兒每年出生數量飆升50倍[9]。2012全年在港出生的“雙非”嬰兒人數再創(chuàng)新高,達35736名(見圖2),較2010年增幅高達近10%,將整體出生人數推至95418人,創(chuàng)出45年來新高,“單非”嬰兒亦占6110人[10]。2011年年初進行的意向調查顯示,99%“雙非”兒童的父母表示他們不會將子女留港,但其中有64%表示日后打算將“雙非”兒童帶返香港,不少是計劃在兒童的6至11歲期間回流香港接受教育[11]。以資助類別劃分的本地幼稚園、小學及中學日校的學生與教師的比率來看,2003年本地幼稚園、小學及中學日校的學生與教師的比率分別為10.2、19.5、18.0,以后逐年遞減,降至2011的9.7、14.8、15.0,由此可見,雙非嬰兒在港上學,增加了本港教育資源的負擔。與此同時,“雙非”孕婦大規(guī)模涌港,也導致香港醫(yī)療資源緊缺,以醫(yī)院管理局提供的產科服務統計數字來看,產科病床數目2003年為848張,2004年為762張,2010年為791張,2011年為809張,分娩個案2003年為35288例,2004年為37357例,2011年為45412例[12]。這些現有的醫(yī)療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內地“雙非”嬰兒的需求,因此導致香港教育資源、醫(yī)療資源緊缺。
圖2 “雙非嬰兒”數目變化圖(人)
(三)造成房價飆升,普通百姓購買新屋困難
香港自由行爆棚,也推高香港房價無限飆升,使普通市民購房愿望落空。從2003到2012年,香港人口總數從676萬人增加到710萬人,增加了34萬人,增幅5%,香港島永久性屋宇單位總數從460.7千個增加到473.7千個,增加了13000個單位,增幅2.8%[13],房屋增幅遠遠低于人口增幅,房屋供小于求,許多市民無房,只能靠租房度日??梢?,隨著內地城市港澳“自由行”政策的執(zhí)行,香港酒店、基礎設施大量建設,帶動房地產業(yè)迅速升溫,加上內地游客在香港炒房現象嚴重,使香港房價兩年內以火箭般速度持續(xù)飚升,香港島內房價翻一番、兩番甚至三番,樓價以幾何級數增長,動輒上百萬元,遠遠超出普通居民的購買能力。以香港島區(qū)域少于40平米私人樓宇的平均售價為例,2003年為25746元/平方米,2004年為32535元/平方米,2012年則迅速漲到108325元/平方米,比2003年的增長82579元/平方米,增幅達321%,十年間竟翻三番[14]。2013年2月的樓宇售價指數與2012年同期相比,私人住宅漲幅達30.2%,私人寫字樓漲幅達32.9%[15]。這樣的房價水平已經類似天價,不少低收入居民只好望樓卻步。
(四)交通堵塞現象日趨嚴重
香港本土面積小,私家車多、道路坡多、路面窄,因此香港的交通狀況不容樂觀。2003年全港的私家車車輛數目為338930輛,2004年為344 713輛,比2003年增加了95913輛,增幅達28.3%,而香港本地人口為2003年6764200人,2004年為6797700人,比2003年增加了339500人,增幅5%,即2003年平均每20人一輛。從行車道路看,2003到2011年,香港公共道路總長度由1934公里延伸至2086公里,只有短短的2000公里,10年間只加長了152公里,公共道路行車線總長度由5430公里延伸至5920公里,10年間只加長了490公里。截至2011年底,香港人口707萬,鐵路250公里,道路2086公里,每千人道路僅為0.29公里,近10年間道路增長8.4%;機動車保有量62.7萬,其中私家車保有量43.3萬,每千人私家車擁有量61輛,每公里道路車輛約300輛,近10年間機動車保有量增長13.6%[16],其人口和車輛密度均居世界城市前列,僅次于最高的摩納哥。境外出入車輛更加重了香港的交通壓力,根據香港規(guī)劃署的跨境交通調查,過境人次由1999年的每日28萬多人增至2009年的55萬多人,凈增一倍;車次則由每日14500輛增至42000輛,凈增近兩倍[17]。由上可見,私家車輛增加速度遠遠高于行車道路增長速度。照此發(fā)展,交通擁擠狀況將會愈發(fā)嚴重,如不能及時解決,勢必成為香港經濟發(fā)展的一大瓶頸。
(一)科學地測算香港實際容納人數,從自由行開放的地域和速度上限制或放緩赴港“自由行”的推進過程
香港游客自2003年突破1554萬人次,僅兩年,2005年就突破了2336萬人次,其中內地游客所占比重很大,達到50%以上。特別是2003年開放“自由行”后,內地游客來勢兇猛,2012年游客總數達4862萬人次,其中內地游客3491萬人次,占總游客的71.8%。當前,港澳“自由行”的內地開放城市仍有不斷增加之勢。盡管酒店、娛樂設施、商業(yè)中心正在擴建,但也無法滿足現有需求,以酒店為例,2006—2011年香港酒店房間從47128間升至62259間,五年間僅增加了15131間,漲幅32.11%,而入住率仍由87%增至89%[18]。同時,每個黃金周,蜂擁而至的內地游客讓香港迅速成為全國的購物、消費、教育、醫(yī)療中心,使香港的各項基礎設施不堪重負,導致嚴重的“擁擠”效應。因此,特區(qū)政府必須要有前瞻性思維,做到未雨綢繆,主動與中央政府、廣東省政府加強協調與溝通,從自由行開放的地域和速度上限制或放緩港澳“自由行”。就控制內地游客訪港人數而言,廣東省政府應聯合香港政府一起根據香港人口及土地面積來確定香港的實際容納能力,并依此設立一個內地訪港人數警戒線。例如,2009年內地訪港游客是1790萬人次,2010年猛增到2270萬,已經給香港帶來不少壓力。從2013年開始,依據近年訪港人數取中間值,把內地游客的總量限制在2000萬人次。同時,利用現有的先進IT技術,讓計劃到香港的內地游客進行網上登記,只要在港內地游客總量到達警戒線,網上已登記游客就必須在網上排隊等待。對排隊的內地游客采取分類優(yōu)先的辦法。這樣做既能繼續(xù)推進香港經濟的發(fā)展,又對內地游客不失公平。如,對第一次訪港的游客優(yōu)先,次數來得越多的越往后排;到港過夜的游客優(yōu)先,來了當天就走的排在后面。因為首次到香港和過夜的游客,多半都消費較多,能有利促進香港經濟發(fā)展。對因工作、商貿等公務原因來港或來港探親的,另設一套簽證優(yōu)先程序。由此來控制內地游客訪港數量。
(二)繼續(xù)加大香港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以適應急劇擴張的旅游市場
香港特區(qū)政府應結合每年訪港人數及時加大對本港的交通、酒店、餐館等旅游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規(guī)模。就交通而言,應盡快定制香港城市交通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增加巴士數目,提升載客能力。探索在香港主要交通樞紐設立巴士轉車、轉乘計劃,完善公共交通網絡。
以航空為例,2010年來港的航空旅客約1800萬人次,來港客機約15萬班次,如果按到2019年來港8000萬人次推算,可能需要新增10萬左右的班次。就酒店而言,以酒店客房數為例,2010年香港約有酒店客房6.1萬間,以近7年來訪港游客增速9%和酒店客房5%增速的相關度推算,到2019年需新增酒店客房3萬間。按酒店客房數與員工數1:1.2推算,香港需新增酒店從業(yè)人員3.6萬人。因此,香港應大力加強機場、酒店、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投入力度[19]。
(三)加大香港旅游市場宣傳推廣力度,并不斷更新新旅游項目、設施,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客源市場
國內方面:內地旅客最多,臺灣是第二大訪港區(qū)域;國際方面:以南亞、東南亞及北亞最多,歐美國家訪港旅客人數所占比重較小,而且有減少的趨勢。這顯示了香港客源市場結構具有多元化特征,同時也說明俄羅斯、印度、中東等新興入境市場有待進一步開發(fā)。因此,香港應加強對外宣傳推廣力度,要把“香港被世界旅游組織評定為全球15大旅游目的地之一,是唯一以城市身份入選的地區(qū)”這個名號響亮的打出去,充分利用國內外各種新聞媒體,宣傳、介紹香港旅游資源、特色旅游產品,塑造香港良好的旅游形象。在國內,重點是做好對泛珠三角各省區(qū)開放港澳“自由行”的49個城市的旅游推廣工作;在國外,要通過香港駐外機構和國際旅游中介機構,與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國家接上關系,向他們推介香港旅游文化資源,爭取讓更多的人了解香港、認識香港,更多地到香港旅游觀光。
(四)香港旅游經濟的發(fā)展必須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合作與交流,以求共贏
香港地域窄小,旅游空間有限,而內地地域遼闊,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兩地在發(fā)展旅游業(yè)上存在很強的互補性。近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香港旅游業(yè)保持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勢頭,內地旅游業(yè)也蓬勃發(fā)展,香港與內地已經互為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場,兩地旅游交流已有了很好的基礎,但面對新的形勢,兩地推動進一步共同發(fā)展仍然需要加強合作與交流,還要加強考察借鑒雙方發(fā)展旅游業(yè)的經驗,探討兩地旅游產業(yè)化合作的方向和內容。2010年,內地赴港游中發(fā)生“游客猝死”、“惡女阿珍”等個案,把香港旅游業(yè)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香港應對過去旅游業(yè)運作痛定思痛,認真全面檢討其規(guī)管構架。只有進一步加強香港與內地的合作與交流,才能更好地保持香港作為亞太地區(qū)最大旅游城市、旅游中心的地位,才能更好地維持優(yōu)勢互補、利益均享、共同繁榮的良好局面。
2003年SARS危機之后中央政府實行港澳“自由行”,其初衷在于提振港澳經濟士氣,恢復港澳經濟社會活力。無疑,中央政府的這項適時舉措是正確的,它有力地促進香港整體經濟的繁榮,尤其是觀光服務業(yè)及相關產業(yè)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港澳“自由行”本身又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在大幅度提高香港GDP的同時,也給香港帶來了始料未及的負面影響。在“自由行”規(guī)模仍無限制擴大的情況下,香港特區(qū)政府應做到未雨綢繆,緊急趨利避害,積極抓住港澳“自由行”帶來的各種發(fā)展機遇,促進香港經濟更上一層樓?!?/p>
[1][2]鐘堅.關于回歸后香港經濟發(fā)展的幾個問題[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
[3][5][6][7][8][12][13][14][15]香港統計年刊[Z].2002—2013.
[4][18]陳麗君.香港與內地融合過程中的沖突及其原因[J].探索與爭鳴,2012,(6).
[9][11]吳杰.“不偷不搶不違法——赴港產子引爭議”[N].南方周末,2012-04-17.
[10]人民網.[Z].http://www.people.com.cn/GB/index.htm.
[16]奚路彪.香港交通管理見聞[J].道路交通管理,2013,(2).
[17]王心儀.內地車,載不動香港許多愁——憂思空氣與交通,爭議粵港自駕游[N].南方周末.2012-02-24.
[19]班若川.加強交流,深化合作[N].中國旅游報,2011-11-21.
F127
A
1009-6566(2014)01-0023-06
2013-09-07
張琳(1987—),女,河南信陽人,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區(qū)域公共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