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洲?。暇煼洞髮W文學院 210097)
《論語》是儒家文化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展現(xiàn)了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幾千年來有關(guān)《論語》的注本很多,各家注解也都不一,其中宋代哲學家、思想家朱熹的《論語集注》可謂是集大成之作,但是由于時代性和階級性的變化,在今天看來,朱熹的《論語集注》中的幾處注解有待進一步的商榷和思考,便于我們更好的理解儒家文化。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醫(yī)?!品?!”恒,胡登反。夫,音扶。南人,南國之人。恒,常久也。巫,所以交鬼神。醫(yī),所以寄死生。故雖賤役,而猶不可以無常,孔子稱其言而善之?!安缓闫涞拢虺兄??!贝艘缀阖跃湃侈o。承,進也。子曰:“不占而已矣?!睆?fù)加“子曰”以別易文也,其義未詳。楊氏曰:“君子于易茍玩其占,則知無常之取羞矣。其為無常也,蓋亦不占而已矣。”意亦略通。
其中的子曰:“不占而已矣”句,朱熹注“復(fù)加子曰,以別易文也,其義未詳”,朱熹說“其義未詳”,反映了他嚴謹?shù)闹螌W風格,當然其中的意義也并非如朱熹所說的“未詳”。皇侃的《論語義疏》中說:“此記者又引《禮記》、孔子語來。證無恒之惡也。言無恒人非唯不可作巫醫(yī)而已。亦不可以爲卜筮。卜筮亦不能占無恒之人。故云不占而已矣。禮記云。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爲卜筮。古之遺言與。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于人乎。是明南人有兩時兩語。故孔子兩稱之。而《禮記》《論語》亦各有所錄也?!?又《論語注疏》引鄭玄注:“《易》所以占吉兇,無恒之人,《易》所不占”。“子曰不占而已者,孔子既言《易》文,又言夫《易》所以占吉兇,無恒之人,《易》所不占也?!?p179清人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中關(guān)于孔子“不占而已”的注解,劉寶楠贊同皇侃和鄭玄的解釋,劉寶楠注:“無恒之人,有兇無吉,惟無恒,雖貞而終吝,故易亦不占也。”3p544《周禮正義》疏云:“此一節(jié)明為人臣之法當有名?!?p2130《說文》:“占,視兆問也,從從口?!?p70從以上來看,孔子說“不占而已矣”想表達的意思是沒有恒德的人就不要為他占卜了,占了也是沒有用的,原因在于它“無恒德”。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夫,音扶。楊氏曰:“史闕文、馬借人,此二事孔子猶及見之。今亡矣夫,悼時之益偷也。”愚謂此必有為而言。蓋雖細故,而時變之大者可知矣。胡氏曰:“此章義疑,不可強解?!?/p>
朱熹注:“愚謂此必有為而言。”他更是引胡安國的注“此章義疑,不可強解”來加以證明他的“有為而言”的觀點?;寿墩撜Z義疏》注:“史者,掌書之官也。古史爲書。若于字有不識者。則懸而闕之。以俟知者。不敢擅造爲者也??鬃幼栽?。己及見昔史有此時,闕文也矣……亦見此時之馬難調(diào)。御者不能調(diào)。則借人乘服之也?!?又《論語注疏》引包咸曰:“古之良史,于書寧有疑則闕之,以待知者……有馬不能調(diào)良,則借人乘習之??鬃幼灾^及見其人如此,至今無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鑿?!?p215邢昺疏曰:“此章疾時人多穿鑿也……‘有馬者借人乘之者’,此舉喻也,喻己有馬不能調(diào)良,當借人乘習之也?!?p215清人劉寶楠《論語正義》對此章的解釋是:“夫子時,六藝之學將廢,故俗多穿鑿,不免自以為是也?!?p634綜上,我們可以知道朱熹所說的“此必有為而言”指的是當時世俗多穿鑿己意,荒誕學說盛行,孔子為批評這種風氣而言。這里還涉及到一個值得思考之處,就是關(guān)于“馬借人”之事是孔子親眼見到過呢,還是像邢昺所說的只是設(shè)喻,用來比喻呢?《周禮·保氏》:“而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四曰五馭,五曰六書……”10p200可見“馭”與“書”同屬于六藝,是古代士人的基本技能?!墩撜Z正義》引班固《漢書·藝文志》“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1p634又許慎《說文解字序》:“詭更正文,鄉(xiāng)壁虛造不可知之書,以耀于世?!?2p1邢昺《論語注疏》引《荀子·理論篇》曰:“故大道之馬,必倍至教順,然后乘之,所以養(yǎng)安也?!?3p634綜上,我們認為鄭玄所注的把“有馬借人”看成是比喻為好,史官記事當如學馭,喻其嚴謹,不可穿鑿。
《論語·八佾》:“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唬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p>
讀朱熹的《論語集注》和邢昺的《論語注疏》,發(fā)現(xiàn)朱熹與鄭玄對于“繪事後素”的解釋有很明顯的不同之處,除了詞訓不同外,最大的分歧在于二人對于“繪事”和“素”的先后次序恰好相反。鄭玄曰“繪,畫文也。凡繪畫先布眾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zhì),亦須禮以成之?!?4p32-33朱熹曰:“繪事,繪畫之事也……謂先以粉地為質(zhì),而后施五采,猶人有美質(zhì),然后可加紋飾。”15p63這里顯然是二人對于“繪事”和“素”的先后次序恰好相反。那么到底誰的說法更準確些呢?《周禮·考工記·畫繪》“凡畫繪之事,后素功?!?6p641查《說文》曰:“後,遲也,從者,後也。”17p43而《說文》對“ ”的解釋是“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凡 之屬皆從”18p42,而對“ ”的解釋是:“行遲曳者,象人有兩脛有所躧也,凡 之屬皆從 ”19p112,對于“ ”的解釋是“小也,象子初生之形,凡 之屬皆從 ”20p83。從《說文》對這三個字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後”在這里引申為時間靠后或者次序排后,那么這里就跟“禮後”相吻合了。那么“繪事後素”的意思就是多彩繪繡的事情落后于素之織成,即在生帛織成之后再來設(shè)色繪繡,此亦‘素以為絢’之意。這也就跟孔子倡導的先使民富足再進行教育的主張是一致的。子夏問孔子《詩經(jīng)》里這句話的意思,孔子以繪事後素的道理設(shè)喻,啟發(fā)子夏,以此解經(jīng)來宣傳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如果按照鄭玄的解釋來理解這句話的話,就跟孔子的初衷背道而馳了,這里我們從朱熹的解說。
注釋:
1.6.顧廷龍主編《續(xù)修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7.8.14.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9.11.13.[清]劉寶楠撰 高流水點?!肚迦耸?jīng)注疏〈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呂友仁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12.17.18.19.20.[漢]許慎[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附檢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0.16.楊天宇撰《十三經(jīng)譯注周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