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鄭鹽鹽
It is not dif fi cult to imagine a future in which more Chinese babies are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n are born in China. The reason? Since 2000, increasing numbers of pregnant Chinese women are flying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to give birth at Los Angeles birth centers. Indeed, many of the local birth centers now exclusively focus on their growing – pun intended – clientele. In this essay,Zheng Yanyan re fl ects on her experience at one of these birth centers and what it might mean for the changing demographics of the City of Angels.
編者按:假如有一天,在美國出生的中國孩子多于在中國出生的中國孩子,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從2000年之后越來越多的中國孕婦跑到太平洋彼岸去當媽媽。而洛杉磯的“月子中心”多如雨后春筍,據(jù)說大多都是專門為中國孕婦服務(wù)的社區(qū)產(chǎn)院。在那里你不會有異國的生疏和寂寞感,因為一切都和國內(nèi)一樣,不同的只是法律。本文作者就是她們其中之一,后來她發(fā)現(xiàn)不僅是“月子中心”里,整個洛杉磯已經(jīng)快成了華人的天下,吃喝穿用不要說了,連周圍的建筑和城市環(huán)境都成了國內(nèi)的拷貝,更驚人的是她想在一天里碰上五個白人都困難了。這讓她開玩笑地對朋友說:我們來美國,自然人家都去了中國。這篇短文就是她在2014年元旦前后的觀察和體會。
當2013朝2014跨越的時候,我正好在洛杉磯羅蘭崗夜市廣場(YES PLAZA)附近,跨年之際,廣場上幾千人發(fā)出整齊的倒數(shù)吶喊:“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happy New year!”
之所以不用阿拉伯數(shù)字而用中文,是因為前面的倒數(shù)大家說的是中文,最后那一句才是用英文。從這個中西合璧的倒數(shù)你就可以輕易推斷出,在場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華人。當然,地面停車場停滿了奔馳寶馬凱迪拉克等豪華車也是一大佐證,美國的老白老黑(白人黑人)一般開豐田,買豪車的還是華人居多。到了哪里,面子都是頭等大事!
元旦當天,老外血統(tǒng)的餐飲和連鎖超市百分百放大假,只有香港超市、大華超市、順發(fā)超市等著名的華人超市以及中餐廳敞開大門做生意。老白老黑們鐵定會在家里歡度新年或者全家外出旅行,華人則紛紛聚集在知名食肆的門前廣場熱熱鬧鬧排隊等進場。一等一兩個小時也不要緊,因為多半都會在廣場上邂逅老鄉(xiāng)老友。見了面熱情擁抱,大聲聊天的習(xí)慣一點也沒改,只不過變成了中文摻雜英文,一時間好不熱鬧。
吃完飯大陸新移民相約去誰家打麻將,臺灣籍華人忙著拉上剛結(jié)識的同胞賣直銷品,廣東和香港的老友們吃多了油膩的肯定擔心要上火,會驅(qū)車前往德成行買藥材回家煲湯(德誠行超市除了賣食品和百貨,還有比較齊全的中藥材。煲湯料、涼茶沖劑、草藥……廣府人的最愛!)
過年過節(jié)嘛,非如此熱鬧一番不可。華人得抑郁癥的少,因為我們是酷愛熱鬧的群居動物。
初到洛杉磯的時候,我有一種特別不過癮的感覺,因為無論是開車在路上,還是去超市,或者在餐廳,甚至去銀行,去醫(yī)院……遇到的幾乎都是華人,一天下來想看到超過5個的老白老黑還真挺不容易的。開車的時候打開收音機轉(zhuǎn)了幾個臺也都是華語、粵語和閩南語,根本不像是在美國嘛,怎么一點違和感都沒有呢。
洛杉磯的羅蘭崗、核桃市、鉆石吧、圣蓋博、蒙市等好幾個城市的商業(yè)廣場的商店絕大多數(shù)由華人經(jīng)營,路邊招牌總是一行英文一行中文,中式餐飲的水平更可與大陸和港臺媲美。就連周末去教堂做禮拜,都是華人牧師傳道。不會英文?沒關(guān)系,只要講國語或粵語就可以了,跟你生活在中國幾乎沒有分別。在洛杉磯住了一輩子半句英文都不會的老年人會很自豪的跟你說,當家里需要干點粗活的時候雇請老墨(墨西哥人)來做,他們要是能說幾句中文便能拿到更多小費呢!
其中最典型的城市當屬Monterey Park(蒙市),居民過半是華裔,目前全市5位市議員當中就有四位是華裔,因此蒙市也成為美國有史以來華人特色最濃厚、華人自主權(quán)最強的城市。所以順理成章成為了華人社區(qū)的中心,徹底取代了傳統(tǒng)中國城(China Town)的地位。
在洛杉磯,幾乎所有著名的旅游景點、奧特萊斯都專門針對華人和中國游客推出促銷計劃,就連優(yōu)惠券(coupon)都是中英文對照的。美國年度促銷折扣最大的感恩節(jié)和黑色星期五期間我去了幾個奧特萊斯,發(fā)現(xiàn)好多國際一線大牌特意用中英文對照的形式寫著自己的折扣和促銷內(nèi)容放在貨架上,沒錯,只有中英文這兩種文字。
華人越多的地方,老白老黑就越少了,他們紛紛搬離,一方面是樓價越來越高,可以趁機賣掉房產(chǎn)去更便宜的城市居住,另一方面華人聚集區(qū)太熱鬧了,就連聊天的分貝都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范圍,更別提大聲罵老公孩子、炒菜時的大油煙、在院子里晾曬衣服什么的了。當然,最深刻的差別是,他們自認為擁有豐富的心靈需求,忙碌工作之余也不會忘記生活的本來面目,而華人則喜歡沒日沒夜的賺錢,之后不顧一切的購置物業(yè)和奢侈品的生活方式與他們格格不入、大相徑庭。但是,洛杉磯華人城市在日落之后還可以方便購物、隨時宵夜,更有按摩休閑等便利是居住在其他地區(qū)所享受不到的。因此也有不少老白老黑像華人一樣熱愛這片土地,因為他們可以理解在這晝夜不休的背后其實是有著更加深刻和更富于家庭責任感的熱愛生活的心。
注:“洛杉磯”通常有三個地理概念:
1、大洛杉磯地區(qū),包括 洛杉磯縣、奧蘭治縣、河濱縣等5個郡131個城市,人口952萬,是全美最大的城市群;
2、洛杉磯縣,由88個城市組成;
3、洛杉磯市,美國第二大城市,人口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