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穎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 北京 100089)
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公立高等教育的有效補充
邵 穎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 北京 100089)
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有效補充
馬來西亞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速度和發(fā)達程度在發(fā)展中國家名列前茅,其中包括獨具特色、靈活開放的私立高等教育。在近幾十年時間里,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在多方面因素的促進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成為公立高等教育的有效補充。研究它的發(fā)展歷程,總結它的特點與成因,有利于促進中馬雙方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教育領域的交流,有利于我們思考如何健康、可持續(xù)地發(fā)展我國的高等教育,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產業(yè)化和法制化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中馬兩國交流古已有之,近年來交流和合作更是全方位展開。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馬來西亞,把兩國關系升級為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兩國合作與交流前景更加廣闊,其中包括在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馬來西亞國家教育體制下的教育機構主要由公立教育機構及私立教育機構兩大部分組成。私立教育是指由私立教育機構為學生提供的教育。私立教育機構是非政府組織和機構,完全由私人出資辦學,對國內各族學生及外國留學生開放。私立教育機構是國家整體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為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整體規(gu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1]。
馬來西亞的私立教育,包括從幼兒園到高等教育各個層次。從獨立初期1957年和1961年的兩項注冊法令,到1971年的大專法令,再到1995年教育法令和1996年的四項大專法令,都與私立教育的發(fā)展有關。按照這些法令提供的教育等級,馬來西亞的私立教育機構可以分為私立基礎教育機構(PES)和私立高等教育機構 (PHEI)。
馬來西亞高等教育機構可分為兩大組成部分:(1)公立高等教育機構:國立大學、國立學院、國立高等研究院等;(2)私立高等教育機構:私立大學、私立學院、外國大學分校。據(jù)馬來西亞教育部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截至2012年底,馬來西亞現(xiàn)有公立大學20所,工藝學院、社區(qū)學院和培訓中心92所。獲政府批準建立的私立大學外國大學分校有60 所,私立學院357 所[2]。
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為學生提供取得學歷證書和學位的高等教育,在為本國各族學生及外國留學生提供高等教育方面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據(jù)馬來西亞《1996年私立高等教育法》規(guī)定,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機構所申請的等級 (即學校的等級,如大學或學院等),須經國家教育部審核批準。私立高等教育機構的主要類別如下:
(1)私立學院:有資格頒發(fā)學歷證書和畢業(yè)文憑,并可通過一所大學頒發(fā)學位。
(2)私立大學:有資格頒發(fā)本大學任何等級的學位 (如學士、碩士、博士等)。
(3)外國大學分校:有資格頒發(fā)本大學的課程學位[3]。
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整個馬來西亞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從整體來看,經歷了初始、成長、發(fā)展和調整四個階段。
馬來西亞的私立高等教育始于20世紀50年代。在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初期,馬來亞大學是當時馬來西亞國內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漫長的英國殖民統(tǒng)治給馬來西亞社會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其高等教育也基本沿襲英國的高等教育體系,采用英文為教學媒介語,以精英教育為主,數(shù)量少,規(guī)模小。當時私立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給無法進入政府學校的學生提供一個獲得高等學歷的途徑。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馬來西亞經濟的迅速發(fā)展,馬來西亞政府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經費逐年增加,并且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教育政策,馬來西亞整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日趨規(guī)范化的體系,私立高等教育此時在提供大學預科課程教育方面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80年代,真正意義上的提供學歷文憑的私立高等教育正式出現(xiàn),招生的對象主要是不能進入政府大專院校求學的中學畢業(yè)生。這時候的私立高等院校從數(shù)量和規(guī)模上來講,都還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學生數(shù)量也不多。
雖然高等教育包括私立高等教育在這一時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是,從整體上來說,當時的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著招生量過少的問題,每年被錄取入大學的人數(shù)不足申請人數(shù)的1/3[4]。同時,作為當時的“新經濟政策”的一部分,馬來西亞在教育上實行“固打制”①“固打”是從英文單詞“quota”音譯而來,根據(jù)《牛津高級雙解詞典》的解釋,quota的含義為“定額、配額、限額”。。“固打制”要求大學的學生人數(shù)必須反映種群的分布,給馬來西亞土著學生提供各種優(yōu)惠與協(xié)助,設立專門招收馬來人的大學及學院,規(guī)定各級學校必須以馬來語教學。這就造成了一大批完成中學階段學習的學生,其中包括大量的華人和印度人無法進入大學,導致當時大量的馬來西亞學生留學海外[5]。
除了極少部分進入公立高等院校的學生之外,大量因各種原因無法出國留學的學生進入了當時的各私立高等教育機構。但是,在這一時期,民眾日益增長的對高等教育,包括對私立高等教育的需求與現(xiàn)存的高等教育的招生數(shù)量過少,以及固打制的限制所產生的矛盾日益突出。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為了滿足“2020宏愿”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力求把馬來西亞發(fā)展成世界一流的國際教育中心,馬來西亞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法規(guī)來保障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同時增加財政投入,實行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這些舉措極大地促進了馬來西亞高等教育包括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6]。
為了增加高等教育的機會,馬來西亞政府鼓勵及批準私立高等院校開辦“雙聯(lián)課程”。這一政策極大地刺激了當?shù)厮搅⒏叩冉逃陌l(fā)展,私立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筍般紛紛設立。這些課程一開始均以“2+1”方式進行,即兩年在國內私立高等院校修讀課程,第三年的課程在國外的相關大學完成。隨后政府又于1998年及1999年先后批準10所和9所私立高等院校以“3+0”的方式開辦大學“雙聯(lián)課程”,即讓有關學生最后一年的大學課程也在馬來西亞國內完成。
根據(jù)1995年馬來西亞官方的統(tǒng)計,當時全國私立高等院校共計有280家,其中提供資訊科技課程的有86所,就讀學生共有33,491人;工程技術的有38家,就讀學生共有24,579人;而醫(yī)學的共有3家,就讀學生共計354人[7]。
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真正蓬勃發(fā)展并納入政府管理軌道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許多原計劃供子女出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在經濟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這種背景下,馬來西亞教育部通過立法,鼓勵和支持私人出資,建立高等教育院校,來緩和國內日益增長的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與高等院校資源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1999年6月,在全馬建立起來的私立高等院校已增至576家,比起1995年的280家,增長率超過100%。在私立高等院校執(zhí)教的講師共計7330名,而就讀學生有215,850人[8]。然而由于學生人數(shù)激增,私立高等院校還是供不應求。僅1999年8月,馬來西亞教育部就接到了193封申請開辦私立學院和大學的申請書。到2004年,私立高等院校的數(shù)量增加至652所,其中的79所向學生提供“2+1”或 “3+0”課程[9]。這一時期的私立高等院校無論是從數(shù)量還是招生規(guī)模上都遠遠超越了公立高等院校。
20世紀末,急劇膨脹的私立高等教育所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讓馬來西亞政府意識到了規(guī)范私立教育的重要性。相對寬松的準入制度讓當時很多大大小小的私人企業(yè)涌入私人高等教育領域,造成私立高等院校良莠不齊的狀況,嚴重影響了馬來西亞高等教育的聲譽,違背了政府努力把馬來西亞建設成為國際教育中心的初衷[10]。同時,過于迅猛的增長也使當時的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出現(xiàn)了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管理松懈、教學質量嚴重下滑等一系列問題。為此,馬來西亞政府出臺了《1996年私立高等教育法》,并先后設立了私立教育部門(the Department of Private Education,簡稱DPE)和國家學術鑒定局 (LAN)來管理和規(guī)范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11]。無論是私立大學還是私立學院都必須在這兩個機構的監(jiān)管之下。這些政策和法規(guī)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并監(jiān)督私立教育尤其是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同時為了整頓當時私立教育的一些混亂局面,馬來西亞政府還取締和處罰了一批不合格的私立教育機構。在一系列規(guī)范調整的舉措之后,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相對規(guī)范的發(fā)展時期[12]。
圖1 公立、私立高等教育新入校學生數(shù)量對比 (2009—2011年)
圖2 公立、私立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數(shù)量對比 (2009—2011年)
圖3 公立、私立高等教育新畢業(yè)學生數(shù)量對比 (2009—2011年)
圖1、圖2、圖3分別是2009—2011年馬來西亞公立高等院校和私立高等院校在學生數(shù)量上的對比圖。從這三張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2009—2011年這三年中,私立高等院校從新入校學生數(shù)量、在校學生數(shù)量和當年畢業(yè)生數(shù)量這三方面都與公立高等院校旗鼓相當,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越了公立高等教育。
在馬來西亞政府的努力和規(guī)范管理下,私立高等教育逐步走上了獨具特色、靈活開放的發(fā)展道路,不僅成為馬來西亞整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公立高等教育的有效補充。
雙聯(lián)課程是由馬來西亞本地私立高等院校與外國大學或者是跨國高等教育集團簽署正式合約后開設的課程。其學位課程教學的一部分在馬來西亞私立高等院校完成,而后期部分的教學內容則在國外大學完成,即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著名大學的部分課程或全部課程轉移至馬來西亞分?;蛘吆献鲗W校完成。學生在畢業(yè)時可以獲得由這些發(fā)達國家著名大學頒發(fā)的學歷文憑和學位證書,并為國際承認。這一特色在不同的學校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拓展,因此各個學校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13]。
其中創(chuàng)辦于1986年的英迪學院 (INTI College),目前已發(fā)展成為在馬來西亞擁有5所院校、在國外設有5所分校的英迪國際教育集團 (INTI International Groups of Colleges)。英迪學院提供學歷證書、文憑以及學位課程。學生可以通過報讀“3+0”課程,在英迪完成所有課程,即可獲得外國合作伙伴大學的學士學位文憑。學生可以選擇報讀的課程包括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的學士學位課程、證書與文憑等級的工程和電腦課程,以及在英迪修讀美國大學的學分轉移課程[14]。
在私立高等院校學習的學生還有機會選擇報讀世界知名大學,例如:英國的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和赫爾大學 (University of Hull),澳大利亞的阿得雷德大學 (University of Adelaide)和新南威爾士大學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新西蘭的林肯大學 (Lincoln University),美國的普渡大學 (Purdue University)、維吉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Virginia)以及愛荷華州立大學 (Iowa State University)等。
除了這些多以私人資本為基礎的私立學院之外,為了加強各大學競爭能力,提高學術素質,配合國家高等教育政策的需求,落實輸出教育的目標,吸引更多外國學生到馬來西亞留學深造,馬來西亞政府還批準建立了多所私立大學[15]。這些私立大學大都以大公司及私立財團為背景,具有雄厚的資金。例如,建立于1997年的國油理工大學(Petronas Technology University)由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 (Petronas)資助,目的是通過把工業(yè)實踐與最好的學術教育結合,培養(yǎng)出可以對國家工業(yè)化發(fā)展做出貢獻的理工專門人才。財力雄厚的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是東盟國家惟一被列入全球財富500強的公司。國能大學 (Tenaga National University)是國家能源公司 (Tenaga Nasional)旗下的一所私立研究型綜合大學,也是馬來西亞首批成立的私立大學之一,主要開設高質量的工程學、會計學、工程咨詢和商業(yè)管理課程。
據(jù)馬來西亞教育部2011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馬來西亞政府共批準了4所外國大學在馬來西亞開辦分校,但是這些大學必須是在受到馬來西亞政府邀請之后才有資格在馬來西亞設立分校[16]。這4所外國大學分別是:澳大利亞莫納斯大學 (Monash Uni-versity)和斯威本科技大學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英國的諾丁漢大學 (University of Nutingham)和紐卡斯爾大學 (Newcastle University)。
在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初期,大部分私立高等院校以提供大學預科教育,或者是提供單一課程為主。隨著國家的大力支持以及大量資金的投入,整個私立高等教育蓬勃發(fā)展,這些私立高等院校逐漸發(fā)展為提供綜合課程的高等院校,私立高等教育逐漸向跨國模式發(fā)展。馬來西亞私立高等院校的課程已經與許多發(fā)達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國的高等教育課程相聯(lián)系,課程設置也從單一型向學分轉換、雙聯(lián)課程、多樣化綜合課程轉變,并且獲得了外國大學的認可。
馬來西亞發(fā)達的私立高等教育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留學生。馬來西亞便利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文化、優(yōu)良的教育資源、英語的廣泛使用和相對便宜的學費及生活成本,使得大量的外國留學生來到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高等教育多沿襲歐美高等教育體制,擁有比較完善的“雙聯(lián)課程”。眾多留學生選擇來馬來西亞留學,不僅可以學習馬來西亞的課程,同時還能夠通過“雙聯(lián)課程”學習歐美國家的課程,拿到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大學文憑,并且這些文憑均獲得國際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承認。
馬來西亞留學成本較低,學費和生活費相對低廉,據(jù)目前的情況分析,在馬來西亞攻讀學士、碩士學位的費用僅為英國的1/4。在花費較少的情況下,取得的學位能獲得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包括全部英聯(lián)邦國家的承認,因此在馬來西亞留學的性價比比較合理。
同時馬來西亞又是一個比較開明的伊斯蘭教國,與中東的許多伊斯蘭教國在宗教和文化上有著很多的共同點,吸引了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大量中東學生前來求學。
雖然馬來西亞的私立高等教育一開始以其雙聯(lián)課程、學分轉換、獲得發(fā)達國家大學文憑來吸引留學生,但是這并沒有影響其私立高等教育對自身教育品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在馬來西亞政府致力建設“具有世界教育水平的國際教育中心”、“亞洲首選留學國家”、 “區(qū)域和國際教育中心”的努力下,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的質量得到持續(xù)提升。雙聯(lián)課程已經不再是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的主要競爭力,而是成為其自身的附加優(yōu)勢,吸引著更多的留學生來到馬來西亞。
在進入21世紀前,前往馬來西亞的留學生絕大部分在馬來西亞各私立高等教育機構就讀。雖然在2001年之后,馬來西亞各公立大學逐步向外國留學生開放了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留學生在公立大學的人數(shù)逐年上升,但是據(jù)最新資料統(tǒng)計,仍然有將近70%的留學生分布在馬來西亞300多所私立高等院校中,而近30%的留學生則在各公立大學,其構成如圖4所示。
圖4 2010—2012年馬來西亞公立、私立高等教育留學生數(shù)量對比
圖4充分表明,在吸引外國留學生方面,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始終領先于公立高等教育,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在近十幾年間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其發(fā)展速度和發(fā)達程度令人驚嘆。它所取得的成功及形成的自身特色與國內外的一系列因素是分不開的。
20世紀,總人口2300萬的馬來西亞卻僅有16所公立大學,根本無法滿足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院校入學考試采取的“固打制”與“績效制”使得國內各民族均有不滿,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為緩和國內日益增長的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與高等院校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馬來西亞教育部出臺了《1996年私立高等教育法》,鼓勵和支持私人出資,建立高等院校。這一系列法令的出臺,規(guī)范了私立高等院校成立的手續(xù)和步驟,保證并促進了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fā)展。
20世紀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風暴,對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經濟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許多原本打算供子女出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遇到了很大的經濟問題,無法承擔國外 (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巨額學費,因此紛紛把視線轉回國內,希望在馬來西亞本土繼續(xù)接受高等教育,這就給本來就很緊張的高等教育資源造成了空前的壓力。盡管很多公立大學都紛紛擴招,但是仍然滿足不了國內的需求。為此馬來西亞政府積極鼓勵大力發(fā)展私立高等教育,來對超負荷的公立教育進行補充。在這段時間里,私立高等教育為那些不能考入政府高等教育學府的學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另一個選擇機會,從而受到大眾的歡迎。
自20世紀70年代末馬哈蒂爾任總理開始,馬來西亞的經濟由高速增長的8%回落至4%,進入了一個經濟發(fā)展的相對低谷。而20世紀90年代末的金融危機又對馬來西亞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使得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與以往相比明顯不足。在經濟低迷、財政收入相對較少的情況下,為了改善當時國內公立高等教育機構無法滿足教育需求的局面,馬來西亞政府一方面著手建立新的公立大學,努力擴大原有公立大學的招生規(guī)模,另一方面則放寬以往對私立教育的限制,采取開放的高等教育政策,利用社會上閑散資金的巨大力量發(fā)展本國高等教育[17]。同時,馬來西亞政府開放馬來西亞的高等教育市場,積極利用外國資本,吸引外國大學來馬來西亞開設分校。這一政策不僅豐富了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的內部結構,同時也提升了馬來西亞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國際化程度。
馬來西亞一直以來政治相對穩(wěn)定,經濟增長迅速,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能夠為前來留學的外國學生提供相當?shù)纳畋憷?。同時馬來西亞政府一直以來相對寬松的留學簽證政策也吸引著大量的外國留學生把馬來西亞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選擇。
馬來西亞地處東南亞中心,歷來為東西方交流的交通要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民族構成極其豐富。在國語為馬來語的基礎上,馬來西亞三大民族馬來族、華族、印度族分別大量使用本民族語言馬來語、漢語和泰米爾語;同時,馬來西亞曾經是英國殖民地和英聯(lián)邦國家,英語是其全國通用的官方語言,這就使得來自中國、印尼、印度及英語國家的留學生在語言上沒有太多的障礙。另外,馬來西亞是一個比較開明的伊斯蘭教國,這也吸引了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大量中東學生前來求學。
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同樣離不開政府的大力監(jiān)管。政府通過立法及設立對口管理部門確保了私立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提升了馬來西亞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整體形象。
由于各種歷史及當代的原因,馬來西亞的私立教育形成了其獨有的特色,私立教育特別是私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及取得的巨大成果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但是其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沖擊。
對于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來說,來自公立高等教育及其周邊國家的競爭正在減緩其發(fā)展速度。馬來西亞政府在預算方面對于公立高等教育的絕對傾斜,使得公立高等院校從數(shù)量和招生規(guī)模上都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分流了相當一部分本地生源。同時,2001年以前不對外國留學生開放的各公立大學,現(xiàn)在不僅每年擴大國內招生規(guī)模,同時也利用其優(yōu)良的教學條件和優(yōu)秀的教學質量,吸引外國留學生前來學習。自2001年以后多所馬來西亞公立大學逐步向外國留學生開放了本科及研究生課程,并且逐年擴大對外國留學生的招生規(guī)模。對外國留學生開放的公立大學和專業(yè)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加。外國留學生在馬來西亞各公立大學的數(shù)量呈逐步上升趨勢。雖然從整體來看,各私立高等院校的學生人數(shù)仍在增加,但是由于近年來大量外國留學生前往馬來西亞公立大學學習,私立高等教育在吸收留學生方面的速度已經逐漸放緩。但是無論是從本地學生還是外國留學生數(shù)量來講,僅有的20所公立大學遠遠無法滿足國內外學生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數(shù)量眾多的私立高等教育機構仍然在滿足本地高等教育需求以及馬來西亞建設“區(qū)域和國際教育中心”的計劃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成為馬來西亞公立高等教育的有效補充。
【注 釋】
[1][3][9]周一文: 《頗具特色的馬來西亞私立教育及啟示》,《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2]Perangkaan Pengajian TinggiMalaysia 2012(《馬來西亞高等教育統(tǒng)計2012》),Putrajaya:Kementerian Pengajian TinggiMalaysia,2013,pp.2 -68.
[4]黃建如:《試析馬來西亞高等教育發(fā)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外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5]潔安娜姆、洪成文:《馬來西亞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分析》,《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6]黃建如:《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的改革與發(fā)展研究》,《南洋問題研究》2009年第4期。
[7]Laporan Tahunan(馬來西亞教育部《1995年年鑒》), Kuala Lumpur:Kementerian Pendidikan Malaysia,1996,p.49.
[8] [11]岑勁霈: 《高等教育的多樣化與跨國模式——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變革》,《民辦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10] Tan Aimei,Malaysian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Globalization,Privat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Marketplaces,UK:ASEAN Academic Press Ltd.,2002.
[12]盧華、王毅、張曉青: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對外合作辦學模式的研究——以馬來西亞私立高等院校國際化合作辦學為例》,《職業(yè)教育》2013年第1期。
[13]張興:《馬來西亞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問題及對策》,《江蘇高教》2002年第1期。
[14]邵穎: 《欣欣向榮的馬來西亞私立教育》,張西平、白湻主編《亞非研究》第3輯,時事出版社,2009年,第529頁。
[15]曾嬌:《馬來西亞私立高校國際教育合作經驗及啟示》,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1期。
[16]周玉紅、張應龍:《當代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留學生的主要特點》,《東南亞研究》2007年第1期。
[17]李毅: 《蓬勃發(fā)展的馬來西亞私立高等教育》,《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
Malaysia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An Effective Complement to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Shao Ying
(Schoo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Malaysia;Private Higher Education;Effective Co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alaysia is among the bes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including its unique,flexible and open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In recent decades,the Malaysian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in the promotion of various factors,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n effective complement to public higher education.Studying of its development process,summariz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could help us to think about how tomak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and help to promote further education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on the basis of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sides.The study also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G649.338
A
1008-6099(2014)02-0061-06
2013-12-30
邵穎,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講師。
北京市支持中央高校共建項目——青年英才計劃 (FFF061007)
【責任編輯:吳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