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曉喻(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qū)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禽腦脊髓炎是禽腦脊髓炎病毒(AEV)侵害幼齡禽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該病可感染任何年齡禽,1~2周齡雛禽臨床癥狀明顯,3周齡以上的禽雖可感染卻很少有癥狀。該病以共濟失調和頭頸震顫為特征,故又稱流行性震顫。由于該病既可水平傳播,也可垂直傳播,使雛禽淘汰率高,成年禽產蛋率下降,嚴重影響?zhàn)B禽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其病原為禽腦脊髓炎病毒。屬于小RNA病毒科中的腸道病毒,無囊膜。該病毒對氯仿、酸、胰蛋白酶等有抵抗力。
該病毒對乙醚、胰蛋白酶和去氧核酸酶有抵抗力,還耐高溫和冷凍。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大多數在冬、春季(育雛高峰期的月份)易發(fā)生,主要侵害1月齡以內雛禽,8周齡以內的禽有抵抗力,常表現為隱性感染。
1.臨床癥狀。經胚胎感染的雛禽潛伏期為1~7天,而通過直接接觸或經口接種時至少11天,剛發(fā)病的病禽目光呆滯,隨后出現進行性共濟失調,最終臥倒一側,頭頸顫抖明顯,虛脫而死亡,少數耐過的禽可存活,但其中部分失明。該病有明顯的年齡抵抗力,2~3周齡感染后很少出現臨診癥狀,成年禽感染可發(fā)生暫時性產蛋下降,但不會出現神經性癥狀。
2.剖檢變化。可見病雛的肌胃有帶白色的區(qū)域,它由浸潤的淋巴結細胞團塊所致。腦和脊髓的肉眼病變不明顯。主要的病理組織學變化在中樞神經系統和某些內臟器官,脊髓膨大部和中腦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其周圍形成套管狀細胞浸潤。
1.致病性試驗診斷。無菌取病禽的腦組織做成1∶10懸液,離心取上清液,接種于6日齡無AEV母源抗體的易感禽胚的卵黃囊內,接種12天后,檢查禽胚的病變情況。若發(fā)現禽胚不運動、脫水嚴重,有的甚至死亡;未死亡的禽胚孵出后,6天時若出現共濟失調和頭頸部震顫等特征性癥狀,即可確診為該病。
2瓊脂擴散試驗診斷。采集發(fā)病雛禽的血清,用瓊脂擴散試驗方法檢測,在瓊脂平板上若出現明顯的沉淀線(判斷結果為+++),即可判為陽性。
通過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實驗室診斷方法可確診為禽腦脊髓炎。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要改善育雛的衛(wèi)生條件,特別注意通風、干燥、防寒以及飼養(yǎng)密度。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實行封閉式管理,防止外源性致病菌傳入。除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外,禽場外定期進行消毒,禽舍內用5%的漂白粉進行消毒。應保證禽群有充足的全價飼料和飲水,并添加黃芪多糖、維生素B、維生素C和電解多維等以增強禽群的免疫力和減少應激。同時,還應保持舍內干燥,通風良好。
2.加強疫苗接種。接種疫苗是預防該病的最有效方法。用弱毒苗通過飲水或噴霧的途徑免疫產蛋前4周的母禽,以此防垂直感染,產生的母源抗體能保護2周雛禽不受在該病毒的接觸感染,還可以防止產蛋禽群感染后引起暫時性產蛋下降;通過對12周齡后備種禽經飲水進行首次免疫接種弱毒苗,16周齡時經飲水進行二次免疫接種弱毒苗,通過以上免疫方法,免疫期可達1年以上。
3.發(fā)病及時治療。發(fā)生該病后,及時診斷和治療是關鍵,對病禽及時隔離對癥治療,減輕癥狀,使用抗生素前應先做藥敏試驗,選用對該菌敏感較強的抗生素防止繼發(fā)感染。另外,還要注意做好緊急消毒措施,堅持應用兩種不同的消毒劑輪流使用,防止耐藥性的產生。
4.堅持自繁自養(yǎng)原則。堅持自繁自養(yǎng)和全進全出飼養(yǎng)制度,可以防止疾病的傳入或擴散。如需引種,需到規(guī)?;?、正規(guī)化、規(guī)范化種禽場引進,引進前需做該病的病原檢測,引進后也要隔離1個月,確定健康后,方可混群入圈。
目前該病尚無有效的藥物。發(fā)生該病時,除隔離、消毒等防疫措施外,對發(fā)病或受威脅的雛禽用高免血清或卵黃抗體進行治療,同時采用常規(guī)的綜合性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