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本溪市金山醫(yī)院兒科,遼寧 本溪 117000)
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臨床分析
劉婷婷
(本溪市金山醫(yī)院兒科,遼寧 本溪 117000)
目的 探究分析對腦卒中患者給予護理干預對日常生活能力產生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接收治療的104例腦卒中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平均將其分為觀察組(53例)和對照組(51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經過護理后,對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優(yōu)良率進行觀察對比。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腦卒中患者實施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增強護理效果,值得應用推廣。
腦卒中;護理干預;日常生活能力;護理效果
近年來,隨著我國診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腦卒中病死率在不斷降低,但其具有較高的后遺癥[1]。筆者對我院收治的53例腦卒中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取得較好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接收治療的104例腦卒中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平均將其分為觀察組(53例)和對照組(51例),其中,觀察組:男32例,女21例,年齡47~85歲,平均年齡(58.2±3.4)歲;35例缺血性卒中,18例出血性卒中;29例伴有高血壓史,12例其他病史;對照組:男30例,女21例,年齡48~86歲,平均年齡(58.5±3.7)歲;32例缺血性卒中,19例出血性卒中;26例伴有高血壓史13例其他病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卒中種類以及病史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納入標準[2]。診斷標準:所有腦卒中患者均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納入標準:納入肌力評價上下肢均不超過3級的患者;納入日常生活能力狀態(tài)分級評分(ADL)不超過40分的患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生活護理,避免發(fā)生并發(fā)癥;給予充足的營養(yǎng)支持,進一步提高患者機體的抵抗力;并注意保持大便的通暢。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心理干預和行為干預。
1.3.1 心理干預:由于腦卒中患者與正常人相比,其心理狀態(tài)存在顯著差異。部分患者適應力較好,能夠快速適應新環(huán)境,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強;部分患者適應力較差,自我調節(jié)能力不夠好,不能及時調整自身心態(tài)。如患者的心態(tài)不良,或者受到惡性刺激,易導致發(fā)生神經系統(tǒng)功能紊亂的現(xiàn)象,進而導致多個器官功能出現(xiàn)失調,給患者機體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時,首先,對患者的性格特點、病情以及家庭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詳細了解,針對患者自身實際情況,采用針對性的措施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堅持有的放矢的原則,切實做好思想工作;另外,嚴格控制患者家屬進行探視,最大程度減少探視,避免給患者帶來不良精神刺激;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交談時,避免談論不利于患者養(yǎng)病、治病的話題,避免加重患者病情,嚴重者導致發(fā)生復中;另外,腦卒中患者主要伴有不思飲食、精神抑郁的臨床癥狀,易導致患者產生對抗行為,進而拒絕護理、治療。通常情況下,腦卒中患者易發(fā)生抑郁癥狀,卒中抑郁發(fā)病率為23%~61%,為有效降低該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護理人員要深入患者病房,親切與患者溝通交流,并對患者的心理特點分析了解后,靈活運用七情致病理論,針對性的為患者制定個體干預措施,積極、主動的對患者進行開導,加強護患的心理溝通,理解患者,并告知患者通過加強鍛煉,在短期內能夠有效改善;并對患者講解以往治療成功的案例,減輕或者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最后,指導患者家屬開導患者,并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使其對患者的心理活動進行深入了解,積極配合護理,使心理狀態(tài)和生理狀態(tài)處于最佳狀態(tài)接受治療[3]。
1.3.2 行為干預:①康復訓練:患者的生命體征恢復到平穩(wěn)狀態(tài)后,指導、鼓勵患者進行主動性、被動性的功能訓練,避免出現(xiàn)關節(jié)畸形、肌肉萎縮的現(xiàn)象;如患者的肌力沒有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則護理人員要協(xié)助患者活動,為患者肢體進行按摩,并指導患者進行旋轉、內收、屈伸以及外展等活動,活動時間為每日半小時,每日活動兩次。另外,使用熱毛巾對各個關節(jié)進行外敷,將患者手、足浸泡在溫水中約半小時,這樣有利于促進患者血氣運行,緩解關節(jié)疼痛癥狀,并增加肌力。另外,由于患者的軀干受到雙側錐體束支配的影響,不會完全癱瘓,易恢復。主要指導患者進行患側、鍵側以及翻身訓練等,避免讓患者背靠物體坐?;颊咦€(wěn)后,使其重心朝腿部轉移,主要對患者腿部的支持重力能力進行訓練。②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后,指導患者學習、掌握腦卒中疾病的相關知識與自我護理能力,如指導患者養(yǎng)成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方式,保證睡眠的充足,有計劃性、目的性的鍛煉,并有效轉變患者以往依賴藥物治療的思想觀念,使其堅信“未病先防”的治療思想;另外,時常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定期進行復查,患者病情一旦發(fā)生變化,則要及時就診治療;此外,保持飲食的清淡,禁煙、禁酒,勞逸結合,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切實做好預防工作。
1.4 療效評定標準[4]。優(yōu):治療后,患者的ADL評分高于60分,日常生活基本能夠自理;良:治療后,患者的ADL評分為41~60分,稍有依賴,存在部分功能性障礙;差:治療后,患者的ADL評分低于41分,患者完全依賴或者依賴較明顯。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與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優(yōu)39例,占73.6%,良12例,占22.6%,差2例,占3.8%,優(yōu)良率為96.2%;對照組患者優(yōu)27例,占52.9%,良9例,占17.6%,差15例,占29.5%,優(yōu)良率為70.6%;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4.09,P<0.05)。
腦卒中屬于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颊叩闹饕R床特征為半身不遂,是一種老年患者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由于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與結構具有可塑性和重組性的特點,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下,患者的部分神經元能夠再生[5]。因此,早期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元功能的快速恢復,改善患者上肢和下肢的運動功能,最終快速促進機體康復。在本組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患者實施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提高治療優(yōu)良率,值得應用推廣。
[1] 陳小萍.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4,1(7):795-797.
[2] 蘇旭,趙曉榮,李淑杏,等.腦卒中后便秘患者不同護理干預方法的效果比較[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26):3207-3208.
[3] 樂碧芳,閭小慧,劉偉香,等.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20): 2403-2405.
[4] 黃紫霞,劉劍平.早期護理干預對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康復認知及依從性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18):2134-2135.
[5] 王莉,馮晶,趙曉宇,等.顱腦損傷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干預[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14):1666-1668.
R473.74
:B
1671-8194(2014)33-03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