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聰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北京100872)
解析宋代文書,探討政務運行
——《徐謂禮文書》與宋代政務運行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
徐 聰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北京100872)
2013年4月20日至2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唐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徐謂禮文書》與宋代政務運行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及日本從事唐宋史研究的眾多學者與會,就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包偉民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整理的《武義南宋徐謂禮文書》,將南宋后期一個中下層地方官徐謂禮一生仕宦經(jīng)歷中的錄白告身、敕黃、印紙等任官檔案以完整的面貌呈現(xiàn)給世人,是21世紀宋代官文書研究的重大發(fā)現(xiàn),補充了制度史研究中多方面史料的缺環(huán),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唐宋時期的文書行政與政務運行,是中國人民大學唐宋史研究中心近年來集中關注的研究課題。本次會議以《徐謂禮文書》與宋代政務運行為中心,深入討論了一系列學術界長期關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宋代告身及相關授官文書與制度的研究。包括宋代告身、敕牒與省札在授官文書中的不同作用;外制授官制度的演變;告身簽署程式所反映的政務流程與權力分配;告身作為任官憑證在官員生前身后的意義;告身對官僚家族形成的影響。
(2)宋代“三省制”程式的特點。包括三省合一及其在文書中的體現(xiàn);宋人的三省制理念,在實際政務已不按三省格局運行的情況下,宋人在政務文書簽署程式中堅持三省制體式的原因;南宋給事中、中書舍人封駁制度;結合黑水城《宋西北邊境軍政文書》中之“擬補狀”,探析奏抄在唐中后期及北宋元豐改制前的行用情況。
(3)印紙批書與考課制度。包括印紙的廣義、狹義概念,發(fā)放、保存過程和作為仕宦經(jīng)歷象征的意義;印紙的批書制度,批書內(nèi)容及其與《慶元條法事類》相對比的差異,如何理解印紙批書中的虛文不實;徐謂禮知信州任上四份印紙批書所反映的地方政務管理,薦舉和考課的形式化;徐謂禮任官履歷所體現(xiàn)的考課磨勘、差遣除授、到任交割、俸祿發(fā)放、任滿離職等程序中的相關環(huán)節(jié)。
此外,會議還討論了關于《徐謂禮文書》的外圍研究,如徐謂禮墓地與南宋喪葬體制;南宋后期東南軍需供應與兩淮浙西發(fā)運司;不同類型文書中的官員押字及其體現(xiàn)的權力、程序以及態(tài)度等。
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鄧小南在會上指出,學術研究需要新材料的推進,《徐謂禮文書》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一些制度及其運作實態(tài)的契機。劉后濱教授和李全德副教授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唐宋史研究中心對于會議的學術意義進行了總結,提出了進一步打通唐宋、通過政務文書研究政務運行及政治體制的研究思路和計劃,表示通過幾年的努力和積累,力爭使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制度史研究提升到新的學術高度。
(責任編輯 張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