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諾
很久前見過一幅外國漫畫,畫面上,路邊幾位畫家支著畫架,揮汗如雨地在寫生,一位氣宇昂軒的胖太太一手牽著孩子,一手指著畫家們輕蔑地對孩子說—瞧,這就是沒帶相機的下場!
這幅漫畫雖然誕生很久了,但肯定是膠片照相機發(fā)明之后的事。因為在照相機剛發(fā)明、濕版攝影流行的年代,用照相機拍風景,其實遠不如支起畫架畫油畫寫生來得輕松。(濕版火棉膠攝影法,1851年由英國倫敦的雕塑家阿切爾(Fredrick Scott Archer,1813~1857)發(fā)明—編者注)
濕版時代:攝影如冒險
在寫實風景繪畫的鼎盛時期,即19世紀中葉,一個攝影師拍風景,要帶許多東西。當時普遍使用的是濕版攝影技術,為了拍攝巴掌大的照片,攝影師須要扛著笨重的照相機,還得隨身攜帶整個移動暗房,暗房要大到至少可以把半個身體探進去操作。暗房里除了成排的瓶瓶罐罐,還要容納放銀水的盒子、放定影液的盤子,和玻璃濕版顯影、定影、水洗用的大水槽。如果拍攝地附近沒有水源,還要儲備大桶的清水。暗房帳篷要牢固到即使在曠野的大風里作業(yè)也不搖不晃,嚴密到操作時一點點光線也不能進。那時候的相機可不是省油的燈,即使是一架做工精良、用料上乘的折疊木制相機,也要比油畫箱大得多。而且因為感光速度慢,涂布好感光乳劑的底片(玻璃版)失效又特別快,鏡頭必須做得像炮彈那么大—全部都是沉得要命的黃銅和玻璃制作的大光圈長焦距鏡頭,還要配備結實牢靠的三腳架和成箱的玻璃底片,盛放易碎玻璃底片的箱子自然也采用堅固耐用而沉重的材料。
那時的攝影師外拍,動輒需要浩浩蕩蕩的車隊伺候,到一個地方聲勢浩大地布置整個拍攝營地,估計每次拍片開始前,攝影師都累得先要睡一小覺。
最悲慘的是那時候沒有放大技術,照片多大相機就多大,10英寸照片就已經是大畫幅了,連最窮的畫家也不屑于畫那么小的作品,更何況攝影師鼓搗半天還只能得到單調的黑白照片。不過,攝影也有優(yōu)點,一個畫家十年苦練也不一定畫出優(yōu)秀的風景畫,而一個攝影師練上一年,說不定就可以拍出完美的照片了。
另外,最讓攝影師家眷們提心吊膽的,是攝影師每次外出“探險”要背的那些瓶瓶罐罐。那時沒有工程塑料容器,需要用易碎的玻璃瓶盛藥液,有些有劇毒,有些易燃,夏天室外的暗房像火藥庫一樣危險。攝影師在里面工作時每每如履薄冰。所以,在整個濕版攝影時代,室外依然是畫家的天下,公園里也難見到拿著相機擺pose(姿勢)的人們,相機主要還是拍攝室內肖像。
仿佛“東方紅,太陽升”,1855年,一位叫陶彭諾(J. M. Taupenot,1824~1856)的比利時物理學教授解決了上述難題。
火棉膠干版:味道很不錯
使用濕版火棉膠攝影法拍照,主要的銀鹽載體就是蛋清,但是蛋清遇水對玻璃的粘合性不強,而火棉膠干燥后又完全不親水,陶彭諾決定將蛋清和火棉膠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于是發(fā)明了干版火棉膠攝影法(一說干版火棉膠攝影法1861年由英國人Joseph Sidebotham發(fā)明—編者注)。
制作干版火棉膠玻璃底片的大致程序是:1.在蛋清中加冰糖,再加入碘化銨、溴化銨和幾滴氨水充分攪拌,靜置,待泡沫消失后“蛋清溶液”就配好了,放在一旁備用;2.選擇一塊盡可能薄且平滑的透明玻璃,先用水和肥皂反復清洗去除油漬,然后用碳酸鈣混合酒精仔細研磨表面,反復用蒸餾水沖洗,直至水流過后不再形成成串水珠,而是薄薄地附著在玻璃表面,然后將此玻璃在無塵條件下陰干;3.在干燥的玻璃表面涂布含碘物質的火棉膠,再轉入暗房,將涂了火棉膠的玻璃放入硝酸銀里浸泡,取出后再涂上蛋清混合溶液;4.將處理后的玻璃在無光無塵條件下陰干,工藝復雜的火棉膠干版就制成了。
這種干版火棉膠攝影法使用雞蛋加冰糖做粘合劑,顯影液的配方是焦酚、冰醋酸(俗名白醋)、少許硝酸銀和水。為了增加粘稠度,也要放蜂蜜,估計拍攝完照片聞起來相當誘人,據說還有人索性將玻璃上的蛋白和火棉膠組合換成脫水蜂蜜,也取得了成功。英國人Thomas Fothergill 和Joseph Sidebotham嘗試了更多可能,傳說他們試用了身邊許多東西,包括啤酒、茶、咖啡、蜂蜜以及朗姆酒和杜松子酒。筆者沒能查到他們成功了沒有,卻查到他們后來確確實實發(fā)明了相機卷簾快門。
火棉膠干版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攝影家們終于可以不用背著暗房和大堆的危險液體出門了。雖然火棉膠干版的保質期很短,像濕版一樣,攝影師不能帶著走到太遠處拍照,但終于可以拍“她在叢中笑”的鏡頭了。
火棉膠干版的缺點是,感光度比火棉膠濕版還低,感光時間簡直回到了銀版時代—拍攝時慢到幾乎要把活人打暈綁好再拍,因此始終不能取代火棉膠濕版。一時間濕版和干版兩種底片儼然成了室內人像片和室外風光片的代名詞。
明膠干版:科技使人自由
1868年,一位叫哈里森(W.H.Harrison)的先生提出是否可使用同是有機產物的明膠來替代火棉膠蛋清蜂蜜乳劑的設想。明膠是一種從動物骨頭或結締組織中提煉出來、帶淺黃色的膠質,主要成分為蛋白質。明膠有很多好處:一是它具有極強的親水性,遇水會膨脹,有利于藥液的滲透和相互間的化學反應;二是明膠不溶于有機溶劑和冷水,絲毫不怕藥液腐蝕;三是它的溶點在24°C~28°C之間,因而易于處理和涂布。
筆者沒能查到歐洲明膠的確切發(fā)明年代,相傳是猶太人發(fā)明的,筆者猜測可能不會很早,要不就沒人用蛋清和火棉膠拍照片了。記得古代中國人對于明膠的認識比外國人要早得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工匠們制作長矛柄和弓箭弓梢就開始用明膠粘合蠶絲、竹筋以增加材料的長度和韌度。在“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的冷兵器時代,春秋時期戰(zhàn)車之上使用的戟柄足有三丈,而戰(zhàn)國后期出現(xiàn)的騎兵用的長矛,矛柄可達兩丈五尺。至于張飛手持的丈八長矛,多半矛柄不是用了明膠也是漆液。不過后來使明膠流芳百世的卻是肉皮凍和阿膠—我們的吃貨祖宗們啊!
1871年,英國醫(yī)生、攝影師馬多克斯(Richard Leach Maddox,1816~1902)在《英國攝影》雜志上發(fā)表了自己新的研究成果:把摻有溴化銀的糊狀明膠乳劑趁熱涂在玻璃上,干燥時就不會像火棉膠那樣發(fā)生結晶,而且不像先前試驗過的許多其他載體那樣,發(fā)生感光度降低的現(xiàn)象。因明膠遇濕膨脹,易于顯影液和定影液滲透,因而也禁得起沖洗加工過程中的反復折騰。
1878年,英國人查爾斯·貝內特(Charles Bennett,生卒年不詳)發(fā)現(xiàn),把溴量過剩的乳劑,延長加熱時間,即延長乳劑的成熟時間,乳劑的感光度會大大提高。這樣制得的明膠干版,曝光速度飛躍般提高到了現(xiàn)代標準的ISO 50左右,要知道火棉膠濕版的感光度才相當于ISO 0.3,火棉膠干版和銀版的感光度則低得幾乎沒法算。在此之前,攝影師拍攝是不需要快門的,用帽子權作“慢門”遮擋一下鏡頭,拍攝時給鏡頭來個優(yōu)雅的脫帽禮,底片就開始曝光?,F(xiàn)在不光速度快,閃光燈也可以參與曝光了。而那時光源基本都用陽光,即使有閃光燈也沒用,因為相對于漫長的曝光時間,閃光燈的瞬間光再強,其作用也無法和陽光相比。
干版的發(fā)明結束了攝影師必須同時是化學家和手藝人的歷史。干版底片的保存時間相對于濕版底片的5分鐘大大延長,可以由工廠生產出來,再由攝影者保存?zhèn)溆?。工業(yè)生產的產品質量比手工制造顯然穩(wěn)定得多,拍攝的成功率有了保障,尺寸也增大了許多。暗房帳篷徹底成了歷史,攝影者的負擔也大大減輕,可以更加專注于拍攝,甚至不再受拍攝環(huán)境所影響,在冷/熱/干/濕的環(huán)境下,光線昏暗的地方,很遠的地方拍攝,都不會有問題。
玻璃干版:精確且長久
干版無疑是攝影術發(fā)明以來歷史最長的載體,從1871年始至今都在使用。1880年,26歲的美國小伙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1854~1932)看準機會開創(chuàng)了伊士曼干版公司(Eastman Dry Plate and Film Company),開始生產玻璃干版。此公耳熟吧?這家公司1888年更名為“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1884年,伊士曼干版公司開始生產現(xiàn)代明膠相紙。1888年,伊士曼干版公司率先使用J.W.海厄特(J.W.Hyatt,1837~1920,美國化學家)1869年發(fā)明的硝化纖維“賽璐璐”(Celluloid Nitrate)替換易碎的玻璃,干版就成了今天的膠卷,自此開創(chuàng)了人類文化史上偉大的電影時代。
我們說,膠卷只是干版之一。另外,純正的玻璃干版也還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一些高精尖領域,比如天文攝影中,軟乎乎的膠片在反復的沖洗過程里難保不變形,稍一走樣,星星的間距就差了好些光年,那可要讓專業(yè)的天文學家和不專業(yè)的攝影泰斗赫謝爾爵士都要從墳墓里跳出來了。所以在很多地方,至今依然在使用玻璃干版,天津光譜感光材料廠就仍在生產玻璃干版。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膠卷干版材質易于老化,保存時間遠不如玻璃干版長久。咱們中國人拍攝中國人最早的作品,證據確鑿并耳熟能詳的一套照片,就是裕勛齡于1903年拍攝的慈禧,使用的就是玻璃干版。如果我的客戶要拍一幅能夠傳世,即可以讓他嫡傳曾孫和孫子的孫子瞻仰遺容的肖像,我就會奉勸他千萬別相信數碼,也別用膠卷,還是使用玻璃干版拍攝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