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皓棠 李 霖 董保國 王佳雷
結直腸癌淋巴微轉移的判定及相關因素分析
韋皓棠 李 霖 董保國 王佳雷
目的探討結直腸癌患者淋巴結微轉移灶的特點及與臨床病理參數(shù)間的關系遙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5名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袁對其淋巴結進行免疫組化檢測袁分析微轉移灶與臨床病理特征間的相關性遙結果對65例結直腸癌患者的624枚淋巴結進行了CK19及CEA免疫組化染色遙結果顯示院淋巴結陽性表達率為21.79%(136/624)袁52.31%(34/65)的患者淋巴結呈陽性表達曰CK19陽性表達率為15.54%(97/624)袁46.15%(30/65)的患者淋巴結染色為陽性曰CEA陽性表達率為20.19%(126/ 624)袁47.69%(31/65)的患者淋巴結染色為陽性遙淋巴結CK19及CEA陽性表達與腫瘤大小相關(P<0.05)袁而與年齡、性別、腫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有無血管浸潤無顯著相關性(P>0.05)遙結論免疫組化方法是檢測結直腸癌微轉移的有效手段袁結直腸癌的微轉移的發(fā)生與有無淋巴結浸潤及腫瘤大小相關。
結直腸癌曰微轉移曰淋巴結轉移曰細胞角蛋白曰癌胚抗—
結直腸癌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袁發(fā)病率位列第三袁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袁且近年來呈上升趨勢遙淋巴結轉移是評定腫瘤分期和制定治療方案的主要參考指標袁也是影響結直腸癌預后的重要因素[1]遙結直腸癌的治療一般采用局部—發(fā)灶的手術切除遙但術后仍有20%~45%的患者復發(fā)袁提示結直腸癌患者在術前已存在淋巴結微轉移(mi—crometastasis,MCM)遙目前臨床上判斷局部淋巴結轉移的方法主要是病理組織學檢查遙但MCM的出現(xiàn)并不等于臨床病灶的形成袁因此微轉移時雖存在少量腫瘤細胞轉移但通過病理組織學觀察并不能夠發(fā)現(xiàn)[2]遙這些隱匿性的轉移灶可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細胞角蛋白19(CK 19)和癌胚抗—(CEA)等被發(fā)現(xiàn)遙本文通過對65例無淋巴結轉移的結直腸癌患者淋巴結進行檢測袁對其臨床病理意義進行分析袁現(xiàn)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5名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袁所有患者勻實施根治性切除術袁術前未進行放療、化療并排除有其他臟器腫瘤遙男性36例袁女性29例袁平均年齡(61.13依7.45)歲遙其中結腸癌27例袁直腸癌38例曰高分化癌48例袁低分化癌17例遙共獲取淋巴結624枚。
二、方法
將65例結直腸癌患者的淋巴結蠟塊進行連續(xù)切片6張袁厚度為4m袁其中1張進行HE染色袁其余5張進行CEA、CK19免疫組化檢測遙由兩位病理醫(yī)師復檢淋巴結HE染色片袁如發(fā)現(xiàn)轉移袁則排除在研究之外遙免疫組化檢測采用SP法袁用檸檬酸鹽對切片進行抗—修復袁依次進行過氧化氫孵育、水洗、非免疫血清孵育袁滴加CEA兔單克隆抗體和CK 19單克隆抗體孵育過夜袁使用SP試劑盒(美國Zymed公司提供)袁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進行操作遙以CEA、CK19陽性的結直腸癌組織作為陽性對照袁PBS替代一抗作為陰性對照遙由兩位病理醫(yī)師判斷結果。
三、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袁計數(shù)資料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袁檢驗水準琢=0.05。
一、免疫組化檢測結果
65例結直腸癌患者共計624枚淋巴結HE染色結果均為陰性遙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顯示院CK19染色后袁淋巴結陽性表達率為15.54%(97/624)袁患者微轉移發(fā)生率為46.15%(30/ 65)曰CEA染色后袁淋巴結陽性表達率為20.19%(126/624)袁患者微轉移發(fā)生率為47.69%(31/65)曰兩項聯(lián)合檢測淋巴結陽性表達率為28.5%(178/624)袁患者微轉移發(fā)生率為72.3%(47/65)遙見圖1、2。
圖1 CEA染色結果
圖2 CK19染色結果
二、臨床病理特征與微轉移的關系
淋巴結陽性表達與腫瘤大小相關(P<0.05)袁而與年齡、性別、腫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有無血管浸潤無顯著相關性(P>0.05)袁見表1。
表1 臨床病理因素與微轉移的關系
結直腸癌微轉移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預后指標袁對于臨床分期的判斷、手術方式及手術范圍的確定、個體輔助化療方案的制定起著重要的作用[3]遙目前將腫瘤微轉移的概念定義為院非血液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在病情進展過程中播散于淋巴系統(tǒng)、血循環(huán)、肝、骨髓、肺等組織中的微小病灶袁常為單個轉移腫瘤細胞或細胞團袁直徑<2mm袁無特殊血供袁常無任何臨床表現(xiàn)袁可以逃脫免疫監(jiān)視袁發(fā)展成為肉眼可見病變袁通過常規(guī)的HE染色檢測難以檢出[4]遙腫瘤微轉移常導致臨床分期判定錯誤并影響治療袁因此近年來出現(xiàn)大量關于結直腸癌淋巴結MCM檢測方法的研究袁如免疫組化法、放射免疫檢查、核酸雜交法、細胞化學技術、流式細胞技術等袁最終確定免疫組化法簡單易行、且檢測靈敏度高袁是目前臨床研究結直腸癌MCM的主要檢測手段[5]。
目前袁大腸癌標志物以k-ras、CEA、p53基因、CD44的研究為多袁這些腫瘤標志物各有優(yōu)缺點[6]遙CEA是一種胚胎性抗—袁可作為多種腫瘤的廣譜標志物袁在消化道惡性腫瘤、肺癌、及乳腺癌等患者的血清中可高表達袁因此敏感性較低袁在檢測中常常需要和其他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應用[7]遙細胞角蛋白(CK)是細胞骨架的組分之一袁在細胞轉化過程中能保持其亞微結構和免疫性袁在腫瘤發(fā)生過程中仍保持其標記特性袁因此也用作腫瘤的特異性檢測[8]遙本文65例結直腸癌患者的624枚淋巴結HE染色結果均為陰性袁但CK19及CEA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顯示分別有15.54%及20.19%的淋巴結為陽性袁而CK 19及CEA聯(lián)合檢測淋巴結的陽性反應可達28.5%袁提示免疫組化法是檢測結直腸癌淋巴結微轉移較為敏感的手段之一。
關于微轉移的發(fā)生與腫瘤的分化程度、組織學類型、臨床病理參數(shù)是否相關袁目前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遙本研究發(fā)現(xiàn)淋巴結陽性表達與腫瘤大小相關袁而與年齡、性別、腫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有無血管浸潤無顯著相關性袁而腫瘤大小是決定微轉移發(fā)生的重要因素袁同時也決定了患者的預后遙研究發(fā)現(xiàn)處于臨床早期的結直腸癌患者中也可檢出微轉移袁提示腫瘤細胞始終處于生物活性期袁在疾病早期就可發(fā)生侵襲、擴散和轉移[9]遙隨著腫瘤的生長袁浸潤程度逐漸增強袁腫瘤細胞淋巴擴散加劇袁發(fā)生微轉移的可能性加大遙雖然有研究表明在結直腸癌腸旁淋巴結多存在微轉移灶袁但是對于結直腸癌區(qū)域淋巴結的微轉移灶的分布并未明確袁在對淋巴結的解剖位置進行分組后發(fā)現(xiàn)袁不同部位的淋巴結微轉移發(fā)生率并沒有明顯差異遙由于微轉移灶癌細胞具有進一步發(fā)展形成癌巢的可能性袁因此即使未發(fā)現(xiàn)明確的淋巴結轉移跡象袁在手術時也要對這些淋巴結常規(guī)進行預防性切除[10]遙研究中未發(fā)現(xiàn)腫瘤微轉移與腫瘤分化程度、部位及病理分期之間有顯著的關系袁不排除本研究病例數(shù)較少袁結果存在偏差的可能性袁有擴大樣本實驗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綜上所述袁免疫組化方法是檢測結直腸癌微轉移的有效手段袁結直腸癌的微轉移的發(fā)生與有無淋巴結浸潤及腫瘤大小相關袁據(jù)此為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參考依據(jù)。
1李海軍,車向明,甘建新,等.直腸癌患者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的相關因素分析.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2(4):493-496.
2杜曉輝,寧寧,趙允杉,等.直腸癌淋巴結跳躍轉移臨床病理分析.中華外科雜志,2012,50(3):219-221.
3周慧俊,殷先利,劉振洋,等.mFOLFOX6方案與CapeOX方案治療老年轉移性結直腸癌臨床療效分析.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 17(13):33-36.
4李俊,張劍鋒,董淑曉,等.直腸癌根治術后復發(fā)轉移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癌癥進展,2013,11(6):576-586.
5冉文華,王子衛(wèi).結直腸癌肝轉移轉化治療研究進展.重慶醫(yī)學, 2013,18(9):1069-1072.
6王碧玉,莊曉泉,黃芳,等.結直腸癌術后腹腔引流液CEA、CA125、CA19-9的檢測與腫瘤淋巴轉移的相關性分析.海南醫(yī)學,2013,16(8):1154-1156.
7謝汀江.結直腸癌伴不可切除的同時性肝轉移的腹腔鏡治療[D].山東大學,2013.
8高春芳,范乃軍,王秀麗,等.應用SELDI-TOF-MS技術初步建立結直腸癌區(qū)域淋巴轉移分類樹模型.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0,4 (2):121-125.
9孫立輝,王大巍,樊毅.聯(lián)合檢測外周血及腹水中CK 20水平對結直腸癌微轉移的意義.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4,35(4):30-32.
10賀更生,丁成明,韓東,等.結直腸癌中VEGF-C和EphA 2的表達與淋巴轉移的關系.南華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3(2):214-218.
院2014-08-03)
(本文編輯院郭文)
DOI院10.3969/j.issn.1672-2159.2014.05.012
院530031南寧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普通外科
院南寧市科技局項目(201003045C-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