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近日,山東藍翔技校校長在畢業(yè)典禮上的話被網(wǎng)絡炒紅了:“同學們,咱們藍翔技校就是實打實的學本領,不玩虛的,你學挖掘機就把地挖好,你學廚師就把菜做好,你學裁縫就把衣服做好。咱們藍翔如果不踏踏實實學本事,那跟清華北大還有什么區(qū)別呢?”這可能有些調侃之意,但也確實反映了時下一些大學的課程設置的問題,往往是重理論、輕實踐,重書本、輕技術,與市場不接軌,結果是一畢業(yè)就失業(yè)。相反,那些讓大學生“看不起”的技校生卻一直很搶手,就業(yè)率很高,就連許多名校也難以望其項背。
老話說“家有萬金,不如一技在身”,這不僅是經(jīng)驗之談,也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人只要有一門熟練技術,不拘操作形式雅俗,再加上肯吃苦,就一定會活得很滋潤。
靠耍筆桿子,作家張恨水養(yǎng)活了一大家子人,還不時接濟老家親戚;靠涂涂畫畫,齊白石一家十幾口人過著舒適生活,旱澇保收,衣食無憂;唱戲唱出了名堂,梅蘭芳不僅日進斗金,還成了國內外著名戲劇大師;單田芳說評書,十幾歲時就超過一個大人的工資收入;教了一輩子書的季羨林,功成名就,令人景仰;姚明打籃球打成了億萬富翁;宋祖英唱歌一次出場費頂我十年工資……他們都是靠一門技術立身處世,支撐門戶,同時也服務公眾,貢獻社會。
如果說他們都是名人,天賦異稟,不好攀比,那就不妨看看我們的周圍,那么多人都在靠一技之長打拼。補鞋的,修車的,配鑰匙的,修電腦的,賣早點的,爆玉米花的,這些都是我們經(jīng)常打交道的人。再遠一點,還有廣場上收費教交誼舞的,教太極拳的,教滑旱冰的,為人畫人像速寫的。他們一個個都神色安詳,不慌不忙,就靠這些“雕蟲小技”養(yǎng)家糊口,雖發(fā)不了財,但幸福指數(shù)未必遜色于你我。
我住的小區(qū),有個教鋼琴的女士,也就三十歲吧,秀外慧中。她教琴的收費是論小時的,每小時收費兩百元,因為名聲在外,教出過獲鋼琴比賽大獎的學生,找她學琴的人每天都要排隊。因為收入高,她住的是頂層復式樓,開的是寶馬車,穿的是世界名牌。但嫉妒她的人不多,提到她時,大伙會很理解地說:“沒法比,人家是靠技術吃飯,一招鮮吃遍天,不服不行。”
因為要給孩子找保姆,我跑了幾趟勞務市場,保姆的行情實在讓我驚訝。金牌月嫂月平均收入過萬,育兒嫂六七千元,普通家政員也要四千多。以前的保姆,只要會哄孩子睡覺、喂奶就能應付。如今的月嫂,人家叫“高級母嬰護理師”,得會按摩、催奶、科學護理、簡單治療、做營養(yǎng)餐,對產(chǎn)婦進行心理疏導等,這都要通過專門培訓,要勤學苦練才能掌握。當然,濫竽充數(shù)的月嫂也有,但那是做不長的。
當年,毛澤東曾高度評價白求恩:“對技術精益求精,醫(yī)術是很高明的。這對于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于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边@個道理今天仍不過時,如果你沒爹可拼,如果無法嫁入豪門,那就踏踏實實學門技術吧。有門技術,亂世可以救急,治世可以養(yǎng)家,學精可成大才。
(編輯/張金余 劉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