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
(淮陰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現今,隨著家庭生活的改善和家長素質的提高,許多孩子參加了各種樂器培訓班,如電子琴、小提琴、手風琴、鋼琴等,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熱潮。但有的家長卻對自己孩子學琴的目的性、特點、家長的作用等認識不清,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盲目相互攀比,給孩子施加壓力,造成孩子學琴的積極性降低,使得孩子的學琴的主動性喪失。又因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都不舍得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父母都為自己的孩子鋪好路,替孩子先想好先做足,這樣他們大部分都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嬌蠻任性的性格,個性雖強,主動性卻很弱。漸漸形成教師怎么指導怎么做,不指導不會去做的習慣。而且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也總是習慣于直接告訴孩子如何去做,忽視了讓孩子自己去想。一旦孩子沒有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便會批評,之后立即逼迫孩子認錯,在這種教育方式下,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傷孩子的獨立人格,還會使孩子享受不到通過思考獲得認識的歡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琴的孩子越來越多,許多家長不顧孩子的喜好盲目跟風,覺得學琴是件挺高雅的事,很羨慕有的家庭的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琴類比賽拿獎,不顧孩子的感受讓孩子也去學習。而有的家長對自己孩子抱的期望值太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為鋼琴家,幾乎不給孩子玩耍游戲的時間,讓孩子越來越煩感學習鋼琴,沒有學習鋼琴的動力。所以這部分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帶著情緒,更不會主動去思考為什么要去學習,這不僅是不完善的家庭教育的結果,也是當今學校教育的結果,那么這樣的孩子主動性要削弱許多,對于這樣的孩子,教師和家長要合作教學,兩者要進行有利的誘導及培養(yǎng)他們對鋼琴的興趣,根據每個孩子的個性差異把鋼琴和孩子的興趣愛好結合在一起,效果就比較明顯了。
讓孩子學琴,絕大部分家長并不是為了使孩子成為了不起的音樂家,而是為了開發(fā)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從而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孩子對音樂的興趣。當然,并不排除發(fā)現孩子出奇的音樂天賦,培養(yǎng)出音樂神童的情況。那么讓孩子找到‘我要學琴’的動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孩子要喜歡,這個是必要條件,可以經常帶孩子去聽鋼琴音樂會,激發(fā)孩子想學琴的欲望,其次,家長可以善導激發(fā),孩子對各種音響是十分敏感的,逐步把孩子引入音樂世界,讓孩子不知不覺地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孩子喜歡鋼琴,對鋼琴產生好奇,這樣,孩子才會在學琴的時候主動去思考,主動去問為什么。在彈琴的過程中他才能享受鋼琴帶給他們快樂,當然,家長和教師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所以練習前讀譜是很重要的,初學階段對音符時值及節(jié)奏的把握尤為重要,這部分的學習將會直接導致后面的學習是否順利。
現在學琴的孩子越來越小,雖說孩子在3~5歲時,接受音樂能力特別強,他們聽到音樂會自發(fā)地搖頭晃腦,手舞足蹈。還會隨著音樂大聲喊叫。但是理解力、自控力的把握有所欠缺。對此,孩子在初學琴時,本人非常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長也跟著一起聽,并認真記下老師講課的要點,如果不懂可以和教師商量后進行錄音,課后也可以問一下沒聽懂的地方。以此回家后按老師的要求指導孩子的練習,畢竟家長和孩子的練琴時間要遠多與教師。那么孩子在家中練習時,家長也可參與進來與孩子一起來完成作業(yè)。如果在家長的時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和孩子來個練琴比賽,看看誰先彈會,這種小小競爭的成功常常會使得孩子得到一種滿足感。
學琴貴要持之以恒。學過琴的孩子應該知道練習是枯燥的,它會占用孩子們玩耍的時間,而愛玩卻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在學琴時,大部分還孩子是坐不住的,家長通常通過物質獎勵誘使孩子練琴,但是這樣不一定能解決孩子練琴的效率。孩子不想學時,家長要耐心引導,多加鼓勵,講清道理不要逼迫孩子練琴。練完以后,盡量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如玩一會兒等。越小的孩子注意力和集中力時間會越短,家長可以在孩子練習曲子時,用生動的語言引導孩子對音樂形象和意境描寫進行想象,并啟發(fā)孩子積極想象,讓孩子憑記憶念出已熟悉的曲子的節(jié)奏、背唱旋律,提高記憶能力。慢慢地讓孩子由被動思考轉化到主動去思考。
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教育家康德曾經斷言:人的教育不能只是簡單地、機械地接受訓練,最重要的是要使兒童學會思考。教育孩子,不僅要讓孩子學會傾聽,學會表達,還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思考。尤其是在孩子取得成功或遭遇失敗的時候,在孩子犯錯而尚未認識到的時候,給孩子一點時間和空間,讓孩子進行反思或反省,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孩子在還課出錯,要等他彈奏完再指導,把剛剛出錯的地方用鉛筆畫個圈,讓他自己去看,到底哪個地方出的錯誤,為什么出錯,如果認識到錯誤所在,讓他們再來彈奏,他們這時候大腦就會形成對錯誤地方的反射,彈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就會仔細認真改正了。除此之外,教師在今天教授的知識基礎上,要反復提問他們以前學過的知識,如果他們在學琴的過程中忘掉了他昨天學過的東西,不要強迫他去思考,而要馬上將他忘掉的東西再教一遍,這樣他就能領會了。
那么如何讓孩子主動去領會本堂課的內容,是教師在授課時要提前做的準備工作。幼兒的經驗及思考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教師如果能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fā)出孩子們的興趣,使他們在參與討論的同時獲得喜悅和認知心理的滿足,這種課堂指導就是成功的。反過來只是讓學生漫無目的的思考,這樣不僅會打擊到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也會使他們產生抵觸情緒,最后不可避免的轉化成對鋼琴的憎惡。
萬事都有一定的遵循規(guī)律,練琴也不例外?,F在的孩子記憶力都非常好,很容易的就能把曲子背熟,有些孩子還能夠一眼看出曲子里那些隱藏的規(guī)律,比如說鋼琴中拜厄和車爾尼599從一開始出現低音聲部單音(dolmisol,solsire,faladol,solrefa及solsifa)而后的大部分練習曲不是這些和弦就是半分解和弦或者是分解和弦,有的孩子掌握了技法,掌握了低音部的伴奏規(guī)律,練習曲進行的速度也就比較快,這部分孩子還普遍的喜歡提一些問題,思維比較敏銳,行為也比較活躍,教師要會發(fā)現孩子這樣的進步,耐心利導,讓孩子主動發(fā)現自己是最棒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主動的去學習了。而對于有的接受能力比較慢,教師不指導他就不去想,彈起來也就比較困難而且費時間的孩子,教師更要有耐心的講解、指導,鼓勵他們能做的更好,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尊重他們的自尊心。
孩子們不僅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練習,還要領會每首曲子的風格特點。在鋼琴教學中,教師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孩子們練熟曲子,還要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理解每個曲子的風格特點。對于幼兒的孩子來說,他們不一定會理解每首曲子,但對曲子的把握只是彈熟嗎,很顯然,單單的彈熟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懂得讓孩子主動去思考自己在彈什么,所學曲子給他們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官刺激,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體會一下。他們所描述的也許就和他們的興趣有關。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分清讓孩子去思考;孩子主動去思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鋼琴的理論知識硬塞的話會使他們產生厭惡,同樣,無目的的讓他們去思考也會導致相同的結果。如何才能讓孩子主動的去思考?
學琴如此,在其他學習及接觸新知識也如此。思考,是人的天性。父母和教師即使對孩子進行強迫式的教育,也不能剝奪孩子去想一想的權利。每一個孩子都是可愛聰穎的小天使,思考猶如小天使的翅膀,若父母或教師無意中把他們的翅膀損傷,小天使在飛行時就會屢屢受挫亦可能再也飛不起來了。
[1]張凱.音樂心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