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春婷 施鶴皋
1.布熱(Buree),氣鳴樂器,民族單簧管。“永遠(yuǎn)的布熱”(小喇叭),又稱為蘇奈(surnai),是蒙古一種彎管的單簧管家族樂器。其音色和音域與歐洲的巴塞特單簧管(Basset Horn)相似,吹嘴是單獨另裝上去的。它擁有一個黑檀木的圓柱形音管,下端有一個喇叭口,管上有若干指鍵(圖2-24)。
2.蒙古箏(Jatga), 彈撥弦鳴樂器,長形齊特爾類,又稱為雅托噶。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雅托噶的結(jié)構(gòu)、定弦法、演奏風(fēng)格等方面不同于漢族箏。其共鳴箱多用一整塊厚桐木板挖制成槽形,上面蒙以桐木薄板,琴頭和琴尾都下向彎。琴的底板左、右兩端及中央,均開有圓形或一字形的音孔。雅托噶通體髹深棕色漆,琴首、琴尾、琴箱四周都鑲嵌或描繪著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有十弦或十二弦,張以絲弦或羊腸弦,弦下設(shè)有兩組弦馬,弦馬可以移動,來調(diào)節(jié)音高。演奏時,演奏者席地盤腿而坐,將琴體平置于腿上,或?qū)⑶偈追庞谘葑嗾叩挠彝壬希傥灿|地;此外,也可將琴平放在木架或高臺上進(jìn)行演奏。左右手的指法如下: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戴骨制指甲彈弦,左手以食指、中指為主,拇指、無名指輔助按弦取音。右手的演奏手法有:托、劈、勾、挑、抹、扣、輪、連托、連抹、雙剔、雙扣等;左手則有虛、實、空、滑、揉、顫、抹、點等技巧①。雅托噶可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擁有特定的定弦法,形成了特有的查干調(diào)(D 調(diào))、哈格斯調(diào)(G 調(diào))、黑勒調(diào)(C 調(diào))、遞格力木調(diào)(F 調(diào))等四調(diào)。雅托噶遵循著自彈自唱的傳統(tǒng),并且多演奏具有草原風(fēng)格的樂曲。例如,元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樂曲》記載:“達(dá)達(dá)樂器,如箏(雅托噶)、秦琵琶、胡琴、渾不似之類,所彈之曲,與漢人曲調(diào)不同。”(圖2-25)
圖2-25
3.蒙古三弦(Shudarga),彈撥弦鳴樂器,民族琉特類。拉弦樂器,又名“胡不兒”“三尺檀龍”“司三弦”“碩德爾古”等。三弦始于元代,蒙古三弦在元代曾有“胡不兒”和“三尺檀龍”的名稱,并用鐵撥子演奏,而非手指演奏②。根據(jù)相關(guān)文獻(xiàn)記載,三弦在元代已趨于完善,并流入蒙古宮廷。清初,蒙古宮廷音樂被引入清宮廷,其中所使用的三弦名為“司三弦”。清乾隆年間,《五體清文鑒·樂部》中所載詞條,稱三弦為“碩德爾古”,這已是純粹的蒙古語稱呼③。蒙古三弦與漢族三弦存在區(qū)別,主要在于演奏技法:蒙古三弦使用圓柱形的彈棒④撥弦發(fā)音,而漢族的三弦是戴指甲撥弦發(fā)音演奏。蒙古三弦彈奏時,將彈棒與鼓面“形成35度角”⑤,“用中指的第一關(guān)節(jié)和食指的第一關(guān)節(jié)夾住撥子的上段,再用大拇指按住撥子的下半段,使拔體與手指形成一定的角度,把小臂放在鼓頭上,利用手腕的左右擺動和小臂在鼓頭上的來回滾動為動力,用撥子頂部的圓周面向外彈弦,用頂部的切面向里挑弦?!雹蓿▓D2-26)
此外,蒙古三弦與漢族三弦所演奏的曲目、音樂風(fēng)格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尤其是蒙古三弦常用的“長滾”奏法可表現(xiàn)出蒙古最具特色的長調(diào)的風(fēng)格,遼闊而寬廣。
4.馬頭琴(Morin khuur),弓拉弦鳴樂器,民族提琴類。蒙古國及中國境內(nèi)蒙古族的拉弦樂器,又稱“綽爾”,因琴頭上所刻的馬頭而得名。傳說元代成吉思汗時即流傳這種樂器。馬頭琴的音箱呈梯形,木制,雙面蒙以帶有蒙古族特色圖案的馬皮或者羊皮。馬頭琴的琴桿是硬木制成,張兩根馬尾制成琴弦,用馬尾琴弓拉奏(圖2-27)。
圖2-26
圖2-27
5.四胡(Khiil),弓拉弦鳴樂器,民族提琴類,又稱為胡爾或四弦。中國清代《御制律呂正義后編》稱四胡為“提琴”。四胡的琴筒為木制,呈圓形、六角或者八角形,一面蒙羊皮或者蟒皮。琴桿為烏木或紅木等硬木制成,張有四根琴弦,一、三弦,二、四弦各為一組,每組兩弦同音。琴弓為竹制,弓上的馬尾分為兩股,分別夾在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間。其演奏方法與二胡基本相同(圖2-28)。
圖2-28
1.大笒(Taegum),氣鳴樂器,橫吹笛類。朝鮮史書《三國史記》載:“三竹:一大笒、二中笒、三小笒,亦模仿唐笛而為之者也,此亦起于新羅……”⑦這段記載說明,大笒是新羅自中國唐代引入,并仿制唐笛發(fā)展而來的橫吹笛類樂器。
大笒選用黃竹或雙骨竹制作,現(xiàn)代的大笒由一個吹口,一個清孔(即膜孔),六個按指孔及“七星孔”構(gòu)成⑧。大笒的吹口很大,演奏時要用一部分的下唇蓋住吹孔。大笒的六個指孔較小,等距離挖成。其清孔(膜孔)上覆有蘆葦膜或金屬膜,吹出來發(fā)“嗡嗡”的聲音,很有特色。大笒分為正樂大笒和散調(diào)大笒,前者用于宮廷、室內(nèi)樂和歌曲伴奏,后者用于散調(diào)、巫樂和民間舞蹈伴奏。兩者演奏方式一致,只是散調(diào)大笒的管體略短、略細(xì),音略高于正調(diào)大笒2-3度⑨(圖2-29)。
2.(唐)篳篥(Bili),氣鳴樂器,民族肖姆管類。從其名即可知,此樂器是唐代傳入高麗的,是唐代篳篥本土化而流傳下來的吹管樂器。篳篥屬哨嘴笛類樂器。唐代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載:“觱(篳)篥者,本龜茲國樂也?!边@說明,篳篥起源于西域,隋唐時期,篳篥盛行于宮廷燕樂中。現(xiàn)代朝鮮、韓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篳篥形制為木制,上開8個按音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一個蘆葦制的哨子,哨子做成大、小兩種,吹奏時采用更換哨子來調(diào)節(jié)音高(圖2-30)。
圖2-29
圖2-30
3.編磬(Pien ching),體鳴樂器,石琴類。古代高麗國的編磬多為“L”形的玉石板,每套共16塊,分為上下兩排,每排各8塊。編磬由中國傳入高麗國,自12世紀(jì)以來,在高麗宮廷儀式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編磬的大小和形狀完全一樣,只是厚度不同,因此每塊石板的音高不同。最厚的石板發(fā)出的聲音的音高最高,最薄的石板發(fā)出的聲音的音高最低(圖2-31)。
圖2-31
①左手則有虛、實、空、滑、揉、顫、抹、點等技巧
② 額爾敦:《雅托噶文獻(xiàn)考》,載《內(nèi)蒙古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第2期。
③ 楊維楨(公元1296~1370)《李卿琵琶引》詩有云:“……今年東游到吳下,三尺檀龍為余把……鐵笛道人酒未醺,煩君展鐵撥,再軋鹍雞筋?!?/p>
④ 烏蘭杰:《蒙古三弦史料札記》,載《內(nèi)蒙古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2年第4期。
⑤“還有套在大拇指和食指上用的骨制指甲撥子,有用牛角片做的長條形撥子,有把紙登起來用的方形紙撥子等”,那達(dá)密德:《蒙古三弦的圓柱形撥子》,載《中國音樂》,1987年第4期。
⑥ 同上。
⑦【高麗】金富軾著,孫文范等校勘:《三國史記》(公元1145年,【高麗仁宗二十三年】),卷32,雜志第⑧“樂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⑧《樂學(xué)軌范》中稱“七星孔”為虛孔。江澤慧、王巍:《竹樂器的世界》一書中講,大笒音管上除了六個指孔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孔,一共為13 個孔,P.32。⑨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