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奇,盧 強,王克穩(wěn)
(1.青島大學 國際商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2.清華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4)
農村居民收入不確定性對消費的影響研究
——基于灰色關聯分析
徐會奇1,盧 強1,王克穩(wěn)2
(1.青島大學 國際商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2.清華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4)
文章利用2001-2011年30個?。ㄊ?、自治區(qū))的面板數據,采用調整離差率指標對農村居民不同來源收入的不確定性進行測量,運用灰色關聯分析的方法,實證分析了農村居民各種來源收入的不確定性對消費的影響。從靜態(tài)與動態(tài)關聯分析研究發(fā)現:收入不確定性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不確定性以及經營性收入不確定對消費的影響較為顯著,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使得其對消費的影響也存在較大波動。
灰色關聯;收入來源;不確定性;農民消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但受國際市場風險的影響,使得我國依靠外貿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隨時都有可能遭遇發(fā)展瓶頸。例如伴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fā),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部需求急劇萎縮,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出口總額為12 016.7億美元,下降了16%,出口價格下跌6.2%,全年實現貿易順差1 960.7億美元,減少了34.2%[1]。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是拉動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真正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方式。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足,將會導致總消費需求與經濟發(fā)展之間不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阻滯經濟高效順暢增長。就我國而言,2001年后,我國最終消費率一直低于50%,遠遠低于世界70%~80%的平均水平。同時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1 000美元時,居民消費率一般在60%左右。2011年我國人均GDP達到5 414美元,居民消費率卻僅為34.8%。如圖1所示,近年來,我國消費率呈逐年下降態(tài)勢。此外,據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顯示,2002-2011的10年間,我國農民增收實現“九連快”,年平均增長18.2%,同時我國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60%左右,其消費量應該是巨大的,但2011年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僅占居民總消費的22.7%。由此可見,擴大內需特別是提高農民消費仍然是我國實現戰(zhàn)略調整,推動經濟持續(xù)增長的關鍵所在。
圖12001-2011年中國居民消費率變化狀況
對于消費問題的研究,學術界的理論成果已有很多??紤]“確定性”因素的消費理論有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杜森貝里的相對收入假說以及莫迪利阿尼和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Life CycleHypothesis-Permanent Income?Hypothesis,簡稱LC-PIH);而隨機游走假說,預防性儲蓄假說、流動性約束假說、緩沖庫存儲蓄假說等消費理論則將“不確定性”因素考慮在內,對如何提高消費以及其影響因素給出了一定的解釋。其中,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Kim?ball and Mankiw(1989)、Kimball(1990)和Caballero(1990)[2]等人的努力下,預防性儲蓄假說在近些年來得到了迅猛發(fā)展,得到了學術界廣泛關注。根據利蘭德和扎德斯對預防性儲蓄理論的研究,他們指出除收入會影響居民消費外,居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預期也會對其產生影響。對未來不確定性預期越強,預防性儲蓄動機就越強,相應地居民會減少消費,增加儲蓄。
國內學者從不同種類的不確定性預期出發(fā),研究認為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是居民存在預防性儲蓄動機的重要原因,并導致了居民減少當期消費的行為,強化儲蓄。杭斌(2009)[3]認為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是居民存在預防性儲蓄動機的原因;龍志和(2000)[4]、田青(2011)[5]等認為未來支出的不確定性是居民存在預防性儲蓄動機的原因;萬廣華(2001)[6]認為未來流動性約束不確定性是居民存在預防性儲蓄的原因;彭秀麗(2008)[7]、羅楚亮(2004)[8]等認為未來收入與支出的不確定性共同對居民的預防性動機產生影響;孫鳳(2001)[9]則認為未來收入、支出以及流動性約束不確定性都對居民的預防性動機產生影響。在預防性儲蓄動機的基礎上,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解釋的過程中,王建宇(2010)[10]、郭英彤(2011)[11]、蔡秀玲(2011)等學者普遍認為收入的不確定性是影響消費的最主要因素,然而,在收入不確定性對消費的影響研究中,大多數學者都將收入不確定性作為一個分析變量,專注于研究這種變量對消費的影響程度有多大,且都以城鎮(zhèn)居民作為研究對象,或者只是把農村居民作為對照組。此外,在對收入不確定性進行衡量的過程中,很多文獻都是把人均收入整體作為分析研究要素,鮮有學者根據收入的不同來源將其進行分類,分析到底何種來源收入的不確定性對消費的影響效果最明顯。中國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是否與預防性儲蓄理論相吻合?農村居民不同收入來源的不確定性情況如何?不同收入來源的不確定性對農村居民消費有何影響?不同來源收入中何種收入的不確定性對消費的影響最明顯?基于以上考慮,本文將測度不同收入來源的不確定性大小,然后,利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分析比較不同收入來源的不確定性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
(一)農民收入的構成
農村居民純收入一般是指農民當年從各個渠道來源獲得的總收入,扣除各項獲得收入所需發(fā)生的費用(生產費用)、國家稅收及集體提留和統(tǒng)籌后剩余的部分[12]。按照收入性質可以劃分為生產性純收入和非生產性純收入兩大類。按照收入來源不同,農村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家庭經營性收入(Family),工資性收入(Salary)、財產性收入(Proper)和轉移性收入(Transfer)四大類。這也是本文中所采用的收入劃分標準。
家庭經營收入,指農村住戶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生產籌劃和管理而獲得的收入。其經營活動可按行業(yè)劃分為農、林、牧、漁、工、服務、餐飲、郵電、交通運輸、文教衛(wèi)生以及家庭經營等活動。
財產性收入,指運營家庭擁有的金融資產(動產,例如銀行存款等)或出讓有形非生產性資產(不動產,例如房屋、車輛、土地等)的使用權,作為回報所獲得的紅利收入、增值收益或者租金、利息等收入。
轉移性收入,指農村住戶和住戶成員無須付出任何對應物而獲得的貨物、服務、資金或資產所有權等,不包括無償提供的用于固定資本形成的資金。一般情況下,是指農村住戶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其中包括政府轉移支付,例如失業(yè)救濟金、離退休金等;單位轉移支付,例如辭退金、住房公積金等。從統(tǒng)計年鑒上人均轉移性收入的數據來看,政府轉移支付的部分仍然占據主體地位。
(二)收入不確定性的測量
關于收入不確定性量化的方法有很多,通過對以往文獻的整理,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通過調查問卷的方法調查人們對未來不確定預期的感知程度,以此衡量收入不確定性的大小。例如Guiso(1992)[13]、朱信凱(2003)[14]等通過調查居民對其未來收入的感知程度或生活的信心程度來測算被調查者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大小。這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缺乏一定的科學性。第二類,通過采用代理變量的形式代替收入不確定性。Friedman(1957)[15]將居民的職業(yè)作為不確定性的替代變量,周京奎(2011)[16]則用失業(yè)率來衡量居民收入不確定的大小。在使用代理變量衡量收入不確定的過程中,需要對不同變量進行一定的調整,使得代理指標過于間接,因此這種方法得出的結果與實際情況往往存在較大的偏差。第三類,使用與收入相關的某種指標衡量收入不確定性的大小。Skinner(1988)[17]、孫鳳、王玉華(2001)[18]等以職業(yè)或者地區(qū)間收入的標準差作為不確定性的衡量指標;申樸(2003)[19]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標準差來衡量收入不確定性;臧旭恒(2004)[20]認為使用各省人均GDP增長率的趨勢值和實際值差額的絕對值或者使用各省人均GDP增長率的趨勢值和實際值差額的平方兩種方法可以對居民收入的不確定性進行量化。這種對使用收入相關指標衡量不確定性大小的方法,通過評價預測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額更能反映不確定的大小,與前兩類方法相比,這種方法將不確定性的方向問題納入其中,使得不確定性的測量更為科學。但是,人們預期之外的波動才是不確定性概念中真正意義上的不確定性,預期之內的波動并不在不確定范疇之內。而這種方法在測量過程中沒有將人們預期之內波動剔除,必然導致不確定性的測量結果偏大。
鑒于以上幾種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王建宇(2010)[21]引入了“調整離差率”作為量化收入不確定性的指標,這也得到了張振(2011)[22]等國內學者的認同,本文也將采用這種方法對收入不確定進行量化。這種方法從奈特(2005)[23]提出的不確定性的定義出發(fā),將人們可以預期到的收入進行剔除,使用一段時間內的收入平均增長率作為預期收入的變動率,進而計算出每年的預期收入值,預期收入可以表現為:
在計算出居民每年的預期收入y'i之后,將該年的實際收入值與預期收入值相減,我們將預期收入之外的差值稱為波動離差,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σi表示第i年居民收入的波動離差, yi表示第i年居民的實際收入。
為了更好地對居民收入不確定進行測量,使測量結果可以進行縱向比較,需要對波動離差進行如下處理,用波動離差與預期收入的比值作為量化收入不確定的最終結果,把這個比值稱作波動離差率,其公式為:
其中,Unci表示第i年居民收入的波動離差率,也就是收入不確定性的量化指標。將(1)式、(2)式代入(3)式,可以進一步得到確定居民收入不確定性的量化指標公式:
灰色相對關聯度分析是一個對系統(tǒng)發(fā)展變化態(tài)勢定量描述和比較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過確定參考數據列和若干個比較數據列的幾何形狀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反映了曲線間的關聯程度。將評價指標原始觀測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計算關聯度并根據關聯度的大小對待評指標進行排序?;疑鄬﹃P聯度分析的計算量較小,對樣本量的多少和數據分布的要求較低,計算結果僅與序列相對于初始點的變化速率有關,與各觀測數據大小無關?;疑P聯分析方法其基本推導步驟如下:
(1)確定反映系統(tǒng)特征的系統(tǒng)特征序列和影響系統(tǒng)特征的關聯序列,設有n維系統(tǒng)特征序列初值為:X0:{X(K);K=1,2,…,n},以及n維關聯序列初值為:Xj:{Xj(K);j=1,2,…,m;K=1,2,…,n},在這里就是把將要關聯的兩組數據分入兩組數據集合中。
在應用中,由于不同序列的物理意義不同,導致各序列中數據的量綱也不盡相同,為保證比較的客觀與科學性,在進行灰色關聯分析時,一般要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常用的無量綱化處理的方法有均值化和初值化,前者適合于靜態(tài)分析,后者適合于動態(tài)分析,本文在以下的利用過程中,會根據關聯數列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確定系統(tǒng)特征序列與關聯序列之后,計算每一點的系統(tǒng)特征系列 X0與關聯序列Xj的絕對差值Δ0j() K,其計算公式為:
并找出最小絕對差Δmin與最大絕對差Δmax:
其中, j=1,2,…,m,K=1,2,…,n,ρ為分辨系數,一般在0~1之間進行取值,通常情況下取ρ=0.5②。
(3)計算系統(tǒng)特征序列與關聯序列之間的灰色關聯度γj為:
γj便為灰色相對關聯度,其中, j=1,2,…,m;K=1,2,…,n。
(一)數據的來源與說明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包含了2001-2011 年11個年份中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人均工資性收入、人均家庭經營性收入、人均財產性收入、人均轉移性收入以及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數據。由于西藏數據的缺失,將其進行剔除之后,本文同時選取了中國大陸30個?。ㄖ陛犑?、自治區(qū))在這11年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人均工資性收入、人均家庭經營性收入、人均財產性收入、人均轉移性收入以及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面板數據。為了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本文在進行數據處理時,相對應地利用當年全國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及各?。ㄖ陛犑?、自治區(qū))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以上數據進行修正。
(二)靜態(tài)灰色關聯分析結果
基于上述對收入不確定性的計算方法,對全國農村居民各種來源收入(見表1)的不確定性進行測算,測算結果如圖2所示。不確定的計算結果有正有負,在計量結果中,不確定性的符號表示的是其對收入的影響方向。如果符號為正,表示的是當年的不確定性因素導致農村居民收入超過了預期水平,出現了各種暫時性的意外收入;如果符號為負,則表示當年的不確定性因素使得農村居民收入未達到其預期水平,出現了預期之外的損失。
從圖2中可以看出,2001年以來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出現了不確定性,總體來看,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以及經營性收入的不確定性波動較小,說明農村居民的工資性以及經營性收入比較符合預期,未出現比較大的變動;相比較而言,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與轉移性收入的不確定性波動較大,說明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導致農村居民財產性以及轉移性收入出現較大波動。具體來看,2003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出現較快正增長,這與2003年國家在全國全面鋪開取消農業(yè)稅的政策,使得農村居民土地流轉和房屋出租增多等有關;自2003年以來中央已出臺了10個中央 “1號文件”關注“三農”問題,加大了對農業(yè)的補貼力度及范圍,同時,國家陸續(xù)推出的新農合、免費義務教育等惠農政策,使得2003年后中國農村居民各種收入的不確定性趨于平穩(wěn),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拉動內需的作用。
表1 2001-2011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及各種來源收入列表
圖2農村居民各項收入的不確定性
通過灰色關聯分析③,計算得出各種收入來源的不確定性與消費之間的灰色關聯度為:γ1=0.700 0,γ2=0.759 6,γ3=0.802 8,γ4=0.760 0,γ5=0.791 0。通過各個關聯度數據可以發(fā)現,各種收入的不確定性對消費的影響較高,這也充分說明了收入是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對不同收入來源的不確定性與消費的關聯度進行排序,得出相應的關聯序為:γ3?γ5?γ4?γ2,從以上關聯順序可知,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對農村居民的消費影響最大,其次為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最后為工資性收入。
(三)動態(tài)灰色關聯分析結果
在靜態(tài)灰色關聯分析中,選取中國大陸30個?。ㄖ陛犑小⒆灾螀^(qū))的不同來源收入以及消費在2001-2011年的面板數據,以每年大陸30個?。ㄖ陛犑?、自治區(qū))各自的消費面板數據作為比較序列,以計算的各?。ㄖ陛犑?、自治區(qū))不同來源的收入不確定性④作為關聯序列,通過灰色關聯分析⑤,得出每年各種來源收入的不確定性與消費之間的灰色關聯度,便構成了各項收入不確定性與消費之間的動態(tài)關聯矩陣,見表2。
表2 農村居民各項收入的不確定性與消費之間的動態(tài)關聯矩陣
圖3中的折線更加直觀地反映各種來源收入的不確定性與消費關聯度的變化趨勢。整體來看,工資性收入的不確定性、經營性收入的不確定性以及轉移性收入的不確定性與消費的關聯度曲線分別處于上、中、下的位置,對消費的影響程度依次減弱。同時,近幾年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各種收入的不確定性趨于穩(wěn)定,使得以上三種來源的收入對消費的拉動作用愈來愈大。財產性收入的不確定性對消費的影響波動較大,2007年后,呈下降趨勢,這反映出在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斷增長的過程中,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對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較低,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小,對消費的刺激作用不大。
在動態(tài)關聯分析中,與靜態(tài)關聯不同的是,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不確定性對消費的影響在幾種來源的收入中始終是占首位的,這是由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存在較大地區(qū)差距導致的。中國農村居民的收入地區(qū)差距仍然很大,而工資性收入的地區(qū)差距是導致中國區(qū)域之間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24]。在動態(tài)分析中選取30個?。ㄖ陛犑?、自治區(qū))農村居民各自的收入作為關聯序列,而靜態(tài)關聯分析使用的是全國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作為關聯序列,平均收入弱化了工資性收入的不確定性以及其對消費的影響。
圖3農村居民各項收入的不確定性與消費的灰色關聯度變動曲線
(一)主要結論
在收入的不確定性方面,2001-2011年間中國農村居民的各種來源收入均出現了不確定性,由于科學技術水平在現代農業(yè)中的普遍應用,農村居民在生產經營中應對風險的能力不斷提高,從而使得農村居民的經營性收入增長相對穩(wěn)定;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隨著非國有化、工業(yè)化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農村勞動力產生了巨大需求,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村居民重要的收入來源,并穩(wěn)定增長;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國家不斷出臺新的政策支持農村發(fā)展,受政策環(huán)境的影響,導致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的不確定性較大。
在收入不確定性對消費的影響方面,通過靜態(tài)關聯分析可以發(fā)現,各種收入的不確定性都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通過動態(tài)關聯分析結果表明,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不確定性以及經營性收入不確定對消費的影響較為顯著,工資性收入逐漸成為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經營性收入不再是農村居民各種來源收入中拉動消費的最主要動力;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使得其對消費的影響也存在較大波動,其中由于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對人均收入的提高貢獻率降低,從而對消費的拉動作用呈下降趨勢。
(二)政策啟示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以及結論可以發(fā)現,農村居民各種收入來源不同程度上出現不確定性,且不同收入來源不確定性對于消費的影響程度不同。在保證農民收入穩(wěn)定增長,優(yōu)先工資性收入不確定性降低,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方面的主要政策啟示有以下幾個方面。
(1)繼續(xù)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減少農民收入波動,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作為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保證農村居民收入的穩(wěn)定性對于刺激消費至關重要。繼續(xù)推進農業(yè)結構調整,大力發(fā)展現代農業(yè),深化以工促農、以城帶鄉(xiāng)的發(fā)展思路,實現農業(yè)經濟集約型增長,建立健全農民增收長效機制,促進農民收入持續(xù)增長。
(2)縮小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差距,優(yōu)先保證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穩(wěn)定增長。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弱化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yè)創(chuàng)造平等的制度環(huán)境。實現不同地區(qū)之間非農就業(yè)機會以及非農勞動報酬的均等化,保障落后地區(qū)農村居民的非農就業(yè)機會,改善農民工的就業(yè)環(huán)境,加大監(jiān)管力度,保證農民工工資的兌現,穩(wěn)定其工資性收入預期。鼓勵落后地區(qū)的土地流轉以及農業(yè)規(guī)?;洜I,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有機會參與到非農勞動中去,縮小地區(qū)間工資性的收入差距。
(3)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以及穩(wěn)定性,降低農村居民轉移性收入的不確定性。繼續(xù)增加社會保障支出,推進醫(yī)療、教育以及養(yǎng)老保險等一系列改革,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促進農村居民轉移性收入的連續(xù)增長。同時,加強政策的連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增加政策透明度,使了解更多關于未來收入的信息,降低農民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加消費信心。
(4)完善土地征用補償機制,創(chuàng)新農村金融體系,完善農村投資機制,增強農民的投資理念,促進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的保收增收。目前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來源單一,主要以土地出讓,儲蓄利息收入為主。應以有效監(jiān)管為前提,在農村土地市場引入市場機制,建立基于市場價格的土地征用以及補償標準;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fā)展,推進農村股份合作社改革,探索農民以土地勞動力等形式入股,保證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穩(wěn)定增長。營造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和理財觀念,提供創(chuàng)業(yè)服務與創(chuàng)業(yè)補貼,增加農民的投資信心;開發(fā)針對農民的除股票、國債券外的投資理財產品,開發(fā)農業(yè)產業(yè)投資基金,提高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對整體收入的貢獻率,增加其對消費的拉動作用。
注釋:
① 本文采用3年作為估算步長計算收入增長率,是因為由于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三農”問題一直受國家重視,國家也不斷出臺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每次改革都會對農民收入產生很大影響,所以估算步長不易太長。此外,由于農民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他們對未來的預期通常局限于3~5年以內,所以本文選取3年作為估算步長對每年的預期收入進行計算。
② 本文在計算過程中,按照通常做法,選取ρ=0.5。
③ 在這里,由于各種來源收入的不確定性及消費的數據為動態(tài)序列,在進行灰色關聯分析之前本文對其進行了初值化處理,處理公式為:其中為各原始數據,為原始數據各序列的第一個數據,為原始數據處理變化后的新數據。
④由于篇幅原因,此處未給出計算所得的每年各?。ㄖ陛犑?、自治區(qū))不同來源收入的不確定性。
⑤ 在這里,由于每年各種來源收入的不確定性及消費的數據為靜態(tài)序列,在進行灰色關聯分析之前本文對其進行了均值化處理,處理公式為:其中為各原始數據,為原始數據各序列的第一個數據,為原始數據處理變化后的新數據。
[1]王春娟,黃昊.二元結構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需求的差異性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09(7):49-53.
[2]Cabbllero,Ricardo J.Consumption Puzzles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0,25:113-136. [3]杭斌.習慣形成下的農戶緩沖儲備行為[J].經濟研究,2009(1):96-104.
[4]龍志和,周浩明.中國城鎮(zhèn)居民預防性儲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0(11):33-38.
[5]田青.收入分配和不確定性對城鎮(zhèn)居民消費的影響——基于動態(tài)面板模型的檢驗[J].財經問題研究,2011(5):104-109.
[6]萬廣華,張茵,牛建高.流動性約束、不確定性與中國居民消費[J].經濟研究,2001(11):35-44.
[7]彭秀麗,袁劍雄.不確定性條件下民族貧困地區(qū)農民的預防性儲蓄探析[J].消費經濟,2008,24(2):38-40.
[8]羅楚亮.經濟轉軌、不確定性與城鎮(zhèn)居民消費行為[J].經濟研究,2004(4):100-106.
[9]孫鳳.預防性儲蓄理論與中國居民消費行為[J].南開經濟研究,2001(1):54-58.
[10]王建宇,徐會奇.收入不確定性對農民消費的影響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10(2):54-60.
[11]郭英彤.收入不確定性對我國城市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基于緩沖儲備模型的實證研究[J].消費經濟,2011 (6):52-56.
[12]徐會奇,李敬強.不同收入來源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9(3):44-46.
[13]Guiso L,Jappeli T,Terlizzese D.Earning uncertainty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2,30(1):307-337.
[14]朱信凱.流動性約束、不確定性與中國農戶消費行為分析[J].統(tǒng)計研究,2005(2):38-42.
[15]Friedman M.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M].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16]周京奎.收入不確定性、住宅權屬選擇與住宅特征需求——以家庭類型差異為視角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經濟學(季刊),2011(4):1460-1497.
[17]Skinner Jonathan.Risk Income,Life Cycle Consumption,and Precautionary Saving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237-255.
[18]孫鳳,王玉華.中國居民消費行為研究[J].統(tǒng)計研究,2001(4):24-30.
[19]申樸,劉康兵.中國城鎮(zhèn)居民消費行為過度敏感性的經驗分析:兼論不確定性、流動性約束與利率[J].世界經濟,2003(1):61-66.
[20]臧旭恒,裴春霞.預防性儲蓄、流動性約束與中國居民消費計量分析[J].經濟學動態(tài),2004(12):28-31.
[21]王建宇.收入不確定性的測算方法研究[J].統(tǒng)計研究,2010(9):58-64.
[22]張振,喬娟.收入不確定性對城鄉(xiāng)居民消費支出影響的比較研究——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J].財貿研究,2011(6):1-9.
[23]富蘭克·H·奈特.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1.
[24]余吉祥,沈坤榮.中國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地區(qū)差距:影響因素及路徑[J].世界經濟,2010(1):84-99.
[責任編輯:余志虎]
AResearch on Impactof Farmers’Income Uncertainty on Consumption —Based on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XU Hui-qi1,LU Qiang1,WANG Ke-wen2
(1.School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266071,China; 2.Schoolof Economics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Using“Adjust Deviation Rate”tomeasure the farmers’different income uncertainties,the paper applies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empiricall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come uncertainties on farmers'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in 30 different regions from 2001 to 2011.From the analysis of static and dynamic grey correlation,it indi?cates that income uncertain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onsumption.The wage income uncertainty and operating income uncertainty of rural residents affect consumption significantly.There is greater uncertainty in rural residents'proper?ty income and transfer income,which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onsumption fluctuation.
gray correlation;income source;uncertainty;farmers’consumption
F328
A
1007-5097(2014)02-0029-05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4.02.007
2013-07-0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廣義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費能力長效機制研究”(11BGL035)
徐會奇(1962-),男,山東青島人,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副院長,研究方向:農民消費行為;
盧 強(1989-),男,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營銷管理;
王克穩(wěn)(1984-),男,山東菏澤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戰(zhàn)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