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璐
每個月會有3到4次,劉師堯坐地鐵到宋家莊順八條3號南窯的北京市制革廠的門市部采購皮料。成捆成捆經(jīng)過鞣制的皮革堆放在木架上,劉師堯仔細比對手感、厚度、顏色,打開一張皮料,他告訴《人物》記者,哪里是牛的背部,哪里是牛的肚子,哪一個小瑕疵是當年這頭牛被蚊蟲叮咬了,哪一個瑕疵又是因為工藝的疏忽。
盤算完每次的需要后,劉師堯會買上一些皮料,然后再坐25分鐘高鐵,去自己位于河北涿州的工作室。在那里,他和他的伙伴尚沖一起,待在3米長的工作臺前,兩架臺燈,兩塊案板,他們埋著頭,從打版,到雕刻,到染色,到縫紉,靠兩雙手來制作皮具,也許是一個卡包、錢包、背包、鼓包……從白天工作到黑夜,有時候甚至一周不能合眼,除了溝通制作皮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他們很少說話。背景工具、編線工具、修邊工具、印花工具、皮雕錘、鐵筆、美工刀……近200件金屬工具等待著被需要的時刻,并靜默地陪伴這兩個手藝人。
而在一年以前,劉師堯的身份還是青年畫家,尚沖則是一個插畫師。在兩三年前,他倆都成了手工皮具愛好者,運用雙手得到的平靜和滿足超出想象。在畫室里,劉師堯要面對的是搜腸刮肚的創(chuàng)作想象,以及他討厭的對藝術市場的迎合。他決定成為一名手藝人,找到尚沖做合伙人,合伙推出了一個手工皮具品牌“catoso”,這6個字母的意思是“雕刻堅韌靈魂(carving tough soul)。
在他看來,兩個人成立的品牌并不算小,他知道,在日本,許多皮具手工作坊,窮其一生,也就是一個老板帶兩三個伙計—“但是他們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劉師堯是一個“0.1毫米強迫癥患者”,任何手工上的差池,他都要推倒重來。而尚沖在制作一個鼓包時,“用了3天的時間,實驗,測量,標注,修改,才打了256個孔”,他說:“我覺得,這就是匠心。我們用時間去積累,用手來說話,希望你能聽到那些凝固在作品里的,我們最真誠的語言?!?/p>
渴望成為匠人的不僅僅是劉師堯和尚沖二人,這種把自己的抱負和技藝使用在一點上,并在能力所及的范圍內(nèi)做到完美的精神,在這個紛紛擾擾、缺乏注意力的時代里脫穎而出了。
在楊梅竹斜街,一家名叫Soloist的咖啡館對咖啡鉆研到了極致,他們運用各種儀器來精確控制濕度、溫度、萃取比例,確保顧客喝到極致的咖啡,他們因此受到了青睞。
華語流行音樂大師李宗盛也有一個不算大又不算小的抱負。2002年,他就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吉他品牌。很多時候,他躲在北京798藝術區(qū)的一個小院子里,關著門,戴著老花鏡,從一塊木頭的雕琢開始,逐漸打磨成琴坯,他渴望有朝一日,親手做出一把世界級的吉他,“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nèi)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
最懂得跟隨潮流的互聯(lián)網(wǎng)從業(yè)者也開始把匠人精神掛在嘴邊。在推出錘子ROM系統(tǒng)的兩天前,羅永浩曾經(jīng)推出一款手繪海報,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弓坐在桌前,系著小皮圍裙一絲不茍的工匠,“我認真可不是為了輸贏,我就是認真”,他這么說。
另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業(yè)者羅振宇則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為匠人精神定義了5個關鍵詞:輕薄、牛逼、死磕、自戀和分享。事實上,匠人精神不僅在強調(diào)極致,更重要的是,你要將自己的價值定格在哪個點上,你又是否心無旁騖地去追求它。
就像王石評價褚時健那樣,他贊賞這個前輩擁有一種匠人精神。褚時健做了什么呢?他發(fā)現(xiàn)國內(nèi)的百姓喜歡口感甜一點的橙子,為了達到這種口感,他讓果農(nóng)把每一棵果樹剪得只剩260朵花左右,讓一棵樹的精華都集中在這200多個果子里—這是一種笨辦法,似乎也是一種聰明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