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燕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東北分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6)
大慶市位于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東與哈爾濱市相連,西與齊齊哈爾市相接,其經濟增長主要依賴石油資源開發(fā),以石油工業(yè)為主的第二產業(yè)在經濟結構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地位,是中國東北地區(qū)西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大慶市市轄 5 區(qū) 4 縣,市域總面積 2.1 萬 km2,總人口 280.2萬人。2010 年完成地區(qū)生產總值 2 900.1 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yè)的產值分別為 95.7 億元、2 383.9 億元和 420.5 億元,三次產業(yè)結構比例為3.3 : 82.2 : 14.5,人均 GDP 達 20 015.6 元。
(1)現有格局。大慶鐵路地區(qū)內有濱洲線 ( 哈爾濱—滿洲里 )、通讓線 ( 通遼—讓胡路 ) 2 條鐵路干線 3 個方向,濱洲線雙線東西向貫穿,通讓線單線自西端接軌于讓湖路站,同時設聯絡線連接讓湖路西站。站區(qū)范圍西起喇嘛甸站,東至臥里屯站,南至林源站,共有車站 11 個,其中大慶站為主要客運站,讓湖路站為區(qū)段站,臥里屯、龍鳳、獨立屯、銀浪、林源站為工業(yè)站,其余均為中間站。
(2)規(guī)劃格局。結合客運站、區(qū)段站設置及哈 ( 爾濱 ) 齊 ( 齊哈爾 ) 客運專線引入情況,大慶市鐵路規(guī)劃為“讓西”1 解編、一主一副 2 客運、東西南 3 貨場的站區(qū)格局,具體規(guī)劃如下。①站區(qū)格局:新建哈爾濱至齊齊哈爾城際鐵路、通讓線林源至壯志增建第二線引入站區(qū),站區(qū)仍然維持既有丁字型站區(qū)格局。②客運系統(tǒng):新建讓湖路站和龍鳳站,規(guī)劃 2 站共同承擔客運作業(yè)。③解編系統(tǒng):讓湖路西站為地區(qū)主要技術作業(yè)站,維持既有工業(yè)站格局。④貨運系統(tǒng):整合站區(qū)貨運系統(tǒng),在龍鳳、讓湖路西、銀浪站規(guī)劃城市的東部、西部、南部3 個綜合性貨場,在龍鳳站規(guī)劃集裝箱貨場。
大慶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鐵路專用線 ( 以下簡稱高新區(qū)鐵路專用線 ) 的建設主要為大慶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各企業(yè)原料和成品運輸服務,運輸需求只考慮貨運量,貨運量均為地方運量。根據園區(qū)總體規(guī)劃,目前主要建設項目有大唐黑龍江發(fā)電有限公司大慶東城熱源設施項目、忠旺鋁業(yè)集團 150 萬 t/a特大高精鋁及鋁合金加工項目、大慶油田裝備制造集團裝備制造項目等。根據各項目相關規(guī)劃,高新區(qū)鐵路專用線研究年度近期 ( 2020 年 )、遠期 ( 2030 年 ) 貨運量分別為 740 萬 t 和 980 萬 t,其中到達量分別為 545 萬 t、740 萬 t ( 煤炭近遠期為175 萬 t、325 萬 t,鋁材近遠期均為 300 萬 t );發(fā)送量分別為 195 萬 t、241 萬 t ( 高精鋁近遠期均為150 萬 t[1])。區(qū)段貨流密度如表 1 所示。
根據高新區(qū)鐵路專用線在路網中的意義和作用,建議高新區(qū)鐵路專用線遠景年輸送能力為重車方向貨運量 1 000 萬 t,無客運量。
根據項目總體規(guī)劃及相關路網情況,高新區(qū)位于大慶市龍鳳濕地安薩路東北、G10 國道西側,與以橋梁形式中穿龍鳳濕地的濱洲線距離最近。根據運輸徑路最短原則,高新區(qū)鐵路專用線在濱洲線接軌比較合適。濱洲線與高新區(qū)距離相對較近的車站為臥里屯、安達站,臥里屯站位于龍鳳濕地東側,安達站位于臥里屯站東側;根據運量預測,貨運量中鋁材到達量最大,鋁材從遼寧方向到達,為保證主要貨流方向直進直出,確定高新區(qū)專用線接軌站為安達站,接軌位置為安達站滿洲里側咽喉。綜上所述,高新區(qū)鐵路專用線接軌方案為濱洲線安達站滿洲里側咽喉。
表1 區(qū)段貨流密度表 萬 t · km/km
考慮專用線接軌站安達站與工業(yè)園站的相對位置,兼顧沿線地形地物,重點結合專用線、濱洲線及新建哈齊客運專線等交叉控制因素,同時考慮與濱洲線的疏解方案,提出以下 3 個線路走向方案。
3.2.1 方案Ⅰ
(1)擬建專用線。擬建專用線自安達站滿洲里端咽喉既有機務段走行線引出,與濱洲線間距 5.3 m 并行 1.6 km 后,折向西北右轉下穿改移后的濱洲雙線特大橋和在建哈齊客運專線,在安慶化工廠廠前上跨安臥路后前行至 CK9+100 km設置育成線路所;出線路所前行上跨哈大高速公路、G105 公路、安薩路后進入高新區(qū),于線路終點 CK17+500 km 設置工業(yè)園站。線路長度為 29.140 km。
(2)疏解線。疏解線自安達站牽出線 1 線處新設道岔引出,在既有濱洲線與改移濱洲線間平行既有濱洲線線位走行,向右下穿哈齊客運專線后折向西北,于 SJCK3+559 km 里程處接入育成線路所。
(3)改建濱洲線。取消改建起點 K128+300 km至 K128+600 km 范圍內 1 對半徑為 16 000 m 的反向曲線,在改 K128+931 km 至改 K129+645 km 以1 對半徑 3 000 m 的反向曲線改移,改移后的濱洲線與既有濱洲線線位平行,并且新設雙線特大橋1 座,預留與專用線 90° 角交叉的下穿條件;在改K132+982 km 至改 K133+800 km 以 1 對半徑 3 000 m的反向曲線并至既有濱洲線 K134+000 km 處,取消K134+521 km 至 K134+808 km 范圍內 1 對半徑為 16 000 m 的反向曲線,至改建終點改K134+900 km,改建線路長度為 6.6 km[2]。方案Ⅰ示意圖如圖 1 所示。
3.2.2 方案Ⅱ
(1)擬建專用線。擬建專用線自臥里屯站哈爾濱端咽喉客運車場既有1道引出,展線后下穿既有濱洲線和哈齊客運專線,后折向東北于 CIIK4+350 處設置張胖屯線路所;出線路所后左偏跨過哈大高速公路前行至方案比較終點CIIK8+448,設置龍山線路所,對應方案Ⅰ里程為CK17+500。線路總長度為 27.364 km。
圖1 方案Ⅰ示意圖
(2)疏解線。疏解線在貨運車場既有 1 道引出,在哈齊客運專線與濱洲線間走行,下穿哈齊客運專線后前行,在 SJCIIK3+543 接入張胖屯線路所。
(3)聯絡線。聯絡線起自臥里屯站貨運車場既有 1 道,在哈齊客運專線與濱洲線間走行,前行與哈齊客運專線交叉后,沿方案Ⅰ線位引入育成線路所[2]。方案Ⅱ示意圖如圖 2 所示。
3.2.3 方案Ⅲ
(1)擬建專用線。擬建專用線自安達站哈爾濱端咽喉既有機務段走行線引出,沿濱洲線并行1.6 km 后折向西北,前行下穿既有濱洲線和哈齊客運專線,后沿方案Ⅰ線位走行。線路總長度為35.631 km。
(2)疏解線。疏解線自安達站牽出線引出后,向右與哈齊客運專線交叉后,沿方案Ⅰ線位走行。
(3)聯絡線。聯絡線在安達站哈爾濱端咽喉區(qū)油專線接軌,沿既有線前行,于 CⅢK3+200 km處設置繁榮線路所;出線路所前行,在張家屯與東清屯之間于 CⅢK15+083 并入專用線,對應方案Ⅰ里程為CK12+600,設置東清線路所[2]。方案 Ⅲ 示意圖如圖 3 所示。
3.2.4 方案比選
3 個方案優(yōu)缺點分析比較如下[3]。
(1)線路長度與疏解形式。方案Ⅰ、方案 Ⅱ、方案 Ⅲ 線路長度分別為 29.140 km、27.364 km 和35.631 km;方案Ⅰ、方案 Ⅱ、方案 Ⅲ 均為雙線疏解。
(2)行車組織。方案 Ⅰ 車站存在交叉干擾;方案 Ⅱ、方案 Ⅲ 車站不存在交叉干擾。
圖2 方案 Ⅱ 示意圖
圖3 方案 Ⅲ 示意圖
(3)對城市及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①對城市的影響:方案Ⅰ距離市區(qū)較遠,對城市環(huán)境影響較??;方案 Ⅱ、方案Ⅲ距離市區(qū)較近,對城市環(huán)境影響較大。②對龍鳳濕地的影響:方案Ⅰ距龍鳳濕地較遠,對自然環(huán)境影響??;方案 Ⅱ 距龍鳳濕地較近,對自然環(huán)境影響大;方案 Ⅲ 距龍鳳濕地較遠,對自然環(huán)境影響小。③對規(guī)劃區(qū)的影響:方案Ⅰ對規(guī)劃區(qū)的道路和管道影響較??;方案 Ⅱ 對規(guī)劃區(qū)的道路和管道影響相對較大;方案Ⅲ對規(guī)劃區(qū)的道路和管道影響較大。④對哈齊客運專線的影響:方案Ⅰ需要加強基礎防護,影響較小;方案 Ⅱ 需要調整客運專線橋梁孔跨,影響較大;方案 Ⅲ 需要加強基礎防護,影響較小。⑤對濱洲線的影響:方案Ⅰ需要改移濱洲線;方案 Ⅱ、方案 Ⅲ 均需下穿濱洲線。
(4)工程投資與項目實施難易程度。方案Ⅰ、方案 Ⅱ、方案Ⅲ工程投資分別為 90 136.2 萬元、133 886.1 萬元和 152 602.0 萬元;方案Ⅰ實施容易;方案 Ⅱ 實施困難;方案 Ⅲ 實施較難。
方案 Ⅱ、方案 Ⅲ 行車組織與車站雖然不存在交叉干擾,不影響濱洲線的正常運營,但是距離城市較近,影響城市規(guī)劃,新建線路長度較長。此外,方案 Ⅱ 需要調整哈齊客運專線橋梁孔跨,工程實施比較困難;方案Ⅰ需要對濱洲線進行改移,但是綜合投資相對最少,滿足城市規(guī)劃要求,遠離城鎮(zhèn)及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對哈齊客運專線的影響較小。雖然行車組織與車站存在交叉干擾,但是安達站能力可以滿足運輸要求。綜上所述,通過綜合比選推薦采用方案Ⅰ[4]。
大慶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是大慶市國家級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高新區(qū)鐵路專用線建設為黑龍江省“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工程。高新區(qū)鐵路專用線建設不僅是高新區(qū)經濟發(fā)展需要,更是大慶市扶持重點企業(yè)、完善投資環(huán)境、營造良好建設環(huán)境的需要。該項目在研究過程中,在遵循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多方采納地方政府及相關企業(yè)的建議和意見,也得到省、市、鐵路局等各級部門的支持、配合和認可,項目在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外部協(xié)作條件成熟,具有較強的可實施性。
[1] 鐵道第四勘察設計院. GB 50091-99 鐵路工程設計技術手冊[S].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 GB 50090-2006 鐵路線路設計規(guī)范[S].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3] 易思蓉. 鐵路選線設計[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 鐵路技術管理規(guī)程[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