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紅河學(xué)院音樂學(xué)院 音樂系,云南 蒙自 661100)
哈尼巴烏起源于哈尼族,在彝族、拉祜族、傣族等民族中也有很多應(yīng)用。哈尼巴烏是一件古老的古老的樂器,關(guān)于它的起源有著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
據(jù)說在開天辟地時,洪荒之后,天下只剩下了一男一女倆兄妹,哥哥叫莫龍,妹妹叫莫婆。莫龍有心與莫婆成為夫婦,于是就砍下山蘆葦做成“嘀母嘀哩”,用優(yōu)美動聽的樂器吹出不好意思說出來的話來。莫婆聽懂了莫龍吹出的意思,他倆終于結(jié)成了夫妻,繁衍了人類。后來這件樂器就被人們稱之為媒人樂器。巴烏平時大都由哈尼族青年男女在野外吹奏,不能在寨內(nèi)或家中吹奏,夜晚在寨子邊或寨內(nèi)吹,若有長輩或是親屬在旁,因為害羞而不吹奏,吹奏不分季節(jié)。
哈尼巴烏,起源于哈尼族,流行地區(qū)很廣,因地區(qū)的不同,制作者的不同,演奏者的不同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差異。以下根據(jù)各地區(qū)的習(xí)慣,以樂器的形制的不同大致分為三類:
(一)四眼竹(葦)簧巴烏
四眼竹(葦)簧巴烏是流行在綠春縣哈尼族(期垤、白宏支系)村寨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竹管單簧豎吹樂器,哈尼語稱“嘀母嘀哩”,漢語譯意稱為“四眼草簧巴烏”,民間所說的四眼即四個音孔之音。
四眼竹簧巴烏吹奏時豎置在胸前,口含簧舌,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食指按第四音孔,中指持管身,無名指按第三音孔,右手食指按第二音孔,中指持管身,無名指按第一音孔。站、坐、走均可吹奏,演奏不分季節(jié)。(圖1)
四眼竹簧是青年男女戀愛中的傳情媒介,也是情人間的媒人樂器。
綠色哈尼族(期垤、白宏支系)吹奏的四眼竹簧巴烏,由于樂器僅有四個音孔,一般只能演奏旋律簡單的民間“情歌調(diào)”(哈尼語“阿茨”),如《呼喚情人》、《喜歡的出來》等。樂曲古樸,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獨特的風(fēng)格特色。
(二)三眼竹(葦)管單簧巴烏
三眼竹(葦)管單簧巴烏,是流傳在綠春縣哈尼族(期垤、白宏支系)、騎馬壩鄉(xiāng)騎馬村壩村傣族等各民族中的一種竹(葦)管單簧豎吹樂器。哈尼語稱作“切足拉喲”,是樂器專用名稱;拉祜族稱“梅嘟”或“邁嚕”,系形聲詞,也是樂器專用名稱;傣語稱“毖談繞”,“ 毖”是吹管樂器的泛稱,漢語則根據(jù)其形制以及樂器分類法,統(tǒng)稱其為“三眼竹簧巴烏”。在不同的民族中,其形制和制作方法有異,吹奏的曲調(diào)和民族風(fēng)俗也有別。(圖2)
三眼竹簧巴烏吹奏時口含簧舌,豎置于胸前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食指按三音孔,其他各指持管身,右手食指按二音孔,無名指按一音孔,中指在一、二孔中間持管身。站、坐、走均可吹奏,吹奏不分季節(jié)。
三眼草簧巴烏管徑細(xì)而長,音色清脆響亮,略帶鼻音,有著粗獷的山野特色,被稱為“會說話的樂器”。吹奏曲目一般只能吹奏旋律比較簡單的民間樂曲。如《邀約調(diào)》、《玩耍調(diào)》等,樂曲質(zhì)樸幽默,有濃郁的民族特點。
(三)銅簧巴烏
銅簧巴烏,是流傳在綠春縣戈奎鄉(xiāng)哈尼族中的一種吹管樂器。哈尼語稱“梅板”。漢語稱作銅簧巴烏,是以其發(fā)音的簧片以薄黃銅片制作而得名。(圖3)
銅簧巴烏吹奏時口含簧管,雙唇罩住簧片,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拇指按后音孔(第八按音孔),食、中、無名指分別按七、六、五按音孔,右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分別按第四、三、二、一按音孔,豎置或橫置在胸前吹奏,站、坐、走均可演奏。
綠春縣戈奎地區(qū)哈尼族吹奏的銅簧巴烏曲基本上是本地廣泛流行的情歌調(diào),哈尼族稱作“阿茨”,通常演奏的的曲目有《串姑娘》、《贊美歌》等調(diào)子,演奏曲目大多是歌詞內(nèi)容不同,但曲調(diào)基本不變。有時有的老人也可在家中吹奏古老的敘事歌調(diào)“哈巴”以自娛,曲調(diào)古樸優(yōu)美、和諧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