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穎,郭 菊
(1.皖西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安徽 六安237012;2.霍山文峰學校,安徽 六安237200)
積極心理學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30年代Terman關于天才與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中,后興起于21世紀,主要關注人類的優(yōu)勢與幸福感,提倡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提倡研究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積極力量。關于積極心理學所持有的觀點主要有以下3點:第一,平衡心理學本體價值。主張關注人或人類社會,而不是人或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問題。第二,提倡對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尋求問題的積極意義。第三,關注人的積極力量,主張用一種積極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1](P23-39)。
伴隨著積極心理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探究積極心理學在各方面的應用,其中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更是得到廣泛關注,如哈佛大學的Tal Ben-Shahar教授所開設的積極心理學課程??v觀國內(nèi)現(xiàn)有的研究,多是關于對國外積極心理學理論的翻譯與傳播,或照搬西方理論在國內(nèi)進行研究。那么,如何將積極心理學理論有效地應用在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訓練中呢?在本研究中,筆者嘗試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由重點關注問題、障礙的消極模式轉(zhuǎn)向關注學生的積極因素,并把積極心理學理念以團體輔導的形式實施,以此探討積極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干預效果及心理素質(zhì)訓練課程的評價標準。
在安徽某高校2013級學生中按自愿原則抽取2個班共計120人,并將120人隨機分為2個組,實驗組57人,控制組63人(其中男生48人,女生72人,年齡18至22歲)。
(1)SCL-90量表
本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編制,共90個自我評定項目,采取五級評分(從0~4級),0=從無,1=輕度,2=中度,3=相當重,4=嚴重,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α=0.86。量表包含有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nèi)容,對有心理癥狀的人有良好的區(qū)分能力,不僅可以自我測查,也可以對他人進行核查。量表中9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本量表適用對象包括初中生至成人(14歲以上)。
(2)總體幸福感量表GWB(中國版)
總體幸福感量表(Fazio,1977)是為美國國立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為段建華(1996)根據(jù)中國樣本進行修訂的測查工具(分量表與總表的相關系數(shù)在0.56與0.88之間,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是男性0.91、女性0.95)。本量表共有33項,由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松弛與緊張(焦慮)6個分量表組成。采用累積相加法計分,用來評價個體的幸福指數(sh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在安徽某高校選取2013級2個班的學生,將一個班作為實驗組A,另一個班為控制組B。對實驗組A進行積極團體心理輔導,對控制組B進行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訓練。采用SCL-90和總體幸福感量表為實驗前后測量表,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前測、后測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設計步驟如下:
①實驗組接受積極團體心理輔導模式訓練的實驗處理,即
②控制組接受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訓練的實驗處理,即
根據(jù)積極心理學理念,綜合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學習不適應、人際交往困惑、前途迷茫等),制定出一套適合大學生的積極團體心理輔導實施方案。此次輔導目標是通過系列團體心理輔導,增加大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積極主動地預防問題發(fā)生,有目標、有計劃地全面開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yǎng)良好的情緒管理與人際關系,大幅度提高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質(zhì)量與效能。同時,學習的高效性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反過來能夠增加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為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提供積極安全的心理保障。通過有關知識的傳授、應用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學生對人、對己、對事形成積極的應對態(tài)度。團體輔導活動共設計了6個單元[2](P1-10)(積極優(yōu)勢、學習風格、主觀幸福感、積極應對、積極人際關系、積極成長),每2周1次,一次時長為2h左右。
表1 積極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由表2可見,實驗前,實驗組與控制組在SCL-90量表和主觀幸福感量表的各因子上t值均無顯著差異。實驗后,實驗組與控制組在SCL-90量表中除了恐怖、偏執(zhí)因子外,在其余因子上均有顯著差異,其中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因子上差異非常顯著,即與控制組相比較,實驗組的因子分數(shù)和總分在實驗后分數(shù)有所下降。在主觀幸福感量表中,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幸福感總分上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即實驗組分數(shù)顯著高于控制組。
由表3可見,實驗前后控制組在SCL-90量表的各因子及幸福感總分上均無顯著差異,而實驗組在SCL-90量表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和精神病性因子上有顯著差異,且在主觀幸福感量表中差異顯著。由此可知,積極團體心理輔導對實驗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主觀幸福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研究表明,實驗前后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恐怖和偏執(zhí)因子上的差異均不顯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團體訓練時間相對較短,而這2個因子與人格發(fā)展緊密相關,需要長期的改善,在短期內(nèi)收效不明顯。
表2 實驗組與控制組組間前后測結果比較
表3 實驗組與控制組組內(nèi)前后測結果比較
研究結果表明,積極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提升有明顯的效果。實驗組的學生在后測中,心理素質(zhì)的總分明顯增加,在各維度上的分數(shù)差異顯著,表明大學生在積極團體心理輔導的過程中通過增加積極情感體驗和模擬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學生培養(yǎng)良好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方式,提高學習與生活的質(zhì)量與效能[3]。
對于積極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實效性,源于積極團體心理輔導模式相較于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在根本上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從目標上來說,雖然兩者都致力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但是積極團體心理輔導更關注學生的積極體驗,并且提供團體積極的氛圍展現(xiàn)和強化他的積極品質(zhì)。其次,從教學模式上看,積極團體心理輔導主要采用體驗式學習方式,通過體驗—分享—交流——整合—應用的模式,使得學生在積極體驗中關注并建構自己的積極心理品質(zhì)。這種方式通過學生自身的感性體驗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地理解內(nèi)化,從而踐行于實際生活中。第三,從課堂氛圍來說,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般100余人為1個班,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較少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課堂上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較少。而積極團體心理輔導的人數(shù)相對較少,一般在30~40人左右,活動是在相互尊重、接納、支持的團體氛圍中通過交流、分享從而獲得個人的成長。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是因時間倉促,學生群體的分散性未能在實驗結束的1個月后對參與者進行后測,無法確定實驗效果的穩(wěn)定性。其次,由于樣本數(shù)量有限,實驗結果的代表性有待進一步考證。
[1]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陽志平.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課操作指南[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3.
[3]邱小艷,宋宏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驗式教學的實驗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1):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