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至3日,新詩國際研討會在南京國際會議大酒店召開,這次研討會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舉辦,包括唐曉渡、陳仲義、陳超、劉福春、顧彬、奚密、金絲燕、楊小濱、歐陽江河、于堅、羅振亞、江弱水、周瓚、姜濤、易彬、顏煉軍、張立群、王雙龍、羅勇、馮源、何言宏、楊四平、子川、于奎潮、黃梵、張宗剛、馬永波、育邦、宗仁發(fā)、王珂、李音、周新順、王秀濤等在內(nèi)的33位海內(nèi)外知名學者和詩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本次研討會旨在對新詩寫作在不同發(fā)展格局中體現(xiàn)出的差異及新詩發(fā)展的多重路向進行詩學比較與整合,就“兩岸三地新詩比較”、“海外流散漢語詩人研究”、“新詩規(guī)范詩學的建構(gòu)路徑”、“當下語境下詩人身份認同的危機”、“文學制度與詩學策略”等多個議題展開了報告和評議、對話與反詰。
其中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體是與會學者討論的重點。奚密談及了正在寫作中的《現(xiàn)代漢詩史》的一個關鍵概念,即詩歌史中的“game changer”(改變游戲規(guī)則的人)。她用這個概念來指稱詩歌史中那些突破舊有范式、引發(fā)新的寫作潮流的詩人;唐曉渡則以楊煉作為研究對象,強調(diào)了個體詩學的重要意義;陳仲義提出借由書信和日記兩大途徑,以詩人成長經(jīng)驗的共性與個性記憶為研討對象的“詩人學”的概念。
與此創(chuàng)作主體對應的,則是讀者的閱讀期待與審美接受。在這個議題上,子川從刊物編輯的職業(yè)身份出發(fā),以詩人榮榮為例,分析了作為詩歌愛好者、詩人、詩歌編輯以及詩評家這四種身份對新詩閱讀的不同審美期待。詩人歐陽江河則認為,詩歌批評家一方面推廣傳播了作家的文本和聲譽,另一方面卻將詩人的生命和世界隔開。
陳超針對當下詩歌批評所面臨的困境,試圖用“歷史—修辭學的綜合批評”為詩歌批評指出新的可能性;姜濤選擇了西川具有歷史書寫志向的大體量詩歌《萬壽》作為探討對象,論析詩歌想象與歷史想象體系中的矛盾和張力。詩人于堅從禮樂制度的角度為闡釋新詩開拓了新的路徑。在他看來,新詩意味著禮崩樂壞,回到個人的聲音,以語感代替律。
海外漢學家顧彬以周夢蝶的詩歌為例探討詩歌與宗教的關系。他認為,好的詩人應該是預言家和上帝的代表,而不應退居于個人化的世俗世界中。楊小濱認為,宗教的聲調(diào)應該是謙卑的,而不是發(fā)自上方的,詩人應該明確個體存在的有限性,而不是把自己想像成上帝的代言人。
詩人的身份問題也是會議討論的熱點之一。黃梵認為,詩人對自己在文明中的作用認識不足是造成詩人身份焦慮的原因之一。周瓚將當代詩人比作“匠人”,認為詩人應在自我之中內(nèi)置一個批評家,以具備將贗品打造成高于原作的驅(qū)動力。育邦認為,詩人身份經(jīng)歷了從“立法者”、“啟蒙者”到面目模糊的自省者和自我實現(xiàn)者的變遷,如今面臨價值認證的焦慮。
此外,對于當下詩歌界的熱點問題如楊鍵的“《哭廟》事件”,詩歌的民刊出版,以及兩岸詩歌在詩體觀念和語言處理方式上的差別,學者們也都進行了相關探討。
此次會議實現(xiàn)了海內(nèi)外學者在跨文化語境中對新詩研究領域最新成果的學術對話,以全新的研究議題和學術成果對新詩研究的思維空間進行了拓展。這一場討論,相信不會是一種過去時態(tài)的學術對話,它必將成為新詩研究史上的一個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