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作為多種含義的復雜范疇,對其可從廣義、社會客體、社會主體、特殊領域、政治以外等五個維度進行認識。在使用中既要從總體上聯系起來全面把握,又要注意從邏輯上區(qū)分以防混淆。
關鍵詞:社會;概念;范疇
隨著近年來自上到下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工作以來,與“社會”一詞相關的話題,在當下多種場合、以多種方式被人們廣泛地使用。仔細探究就可看出,人們在使用社會這一概念時,由于是針對不同意義上所言及的問題,因而對“社會”一詞產生了多重理解。為更好地認識和把握“社會”這一范疇,以便更有針對性地處理和解決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很有必要對“社會”這一范疇本身作深入研究和考察,以期更準確地把握“社會”一詞的準確涵義和所指范圍。
在我國古代,“社”與“會”最初是分開使用的。古人是先有“社”(原指祭神的地方)的概念,而后有“會”(原指聚焦之意)這個詞的?!吧鐣币辉~最初出現在《舊唐書·玄宗上》(本紀第八),書中就有“村閭社會”(意指村民集會)的說法,這是目前所知將“社”、“會”兩字最早連用。此后,在歷代的著述中“社會”一詞也曾多次出現,但是其涵義不盡相同,與我們今天的用法相去甚遠。今天我們所說的“社會”一詞是在近代以來才開始出現的。大約在明治維新年間,日本學者最先將英文中“society”一詞譯成漢字“社會”。近代中國學者在翻譯日本社會學著作時,襲用此詞。因此,可以說,正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才形成了今天漢語里“社會”一詞的涵義。
從目前學界討論和實務應用的情況看,對“社會”范疇的界定和理解可以從五個維度進行:
一是作為廣義上的“社會”。泛指的是與“自然”相對的整個人類活動領域,即我們所說的人類社會。通常人們所說的“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fā)展”就屬于此類情況。恩格斯曾經指出,人類社會和動物社會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動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則能從事生產。由于廣義的社會是與“自然”相對,指的是人類的全部活動,既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再生產以及人類自身的再生產,也包括受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的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個廣義的社會包括作為社會主體的人,也包括人所生存于其中的社會客體,即包括人類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全部活動在內。由于社會主體與社會客體是相互依賴和聯系的,只有將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準確認知廣義概念上的所說的“社會”范疇。
二是作為社會客體的“社會”?!吧鐣边@一范疇不僅可以從廣義角度來認識,還可以從社會客體的意義上去認識和使用。當我們談論“社會與人”、“社會發(fā)展與人的發(fā)展”等問題時,就是指這種客體意義上的社會,即人所生存于其中的社會結構體系。其基本構成包括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以及其他社會領域,并可區(qū)分為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和觀念上層建筑)等基本層次。人的發(fā)展是目的,社會發(fā)展是手段,社會發(fā)展最終是為了人,是以人的發(fā)展和解放為最高價值目標;而另一方面,人的發(fā)展又要依賴于社會發(fā)展,只有通過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才能最終實現人自身的發(fā)展。
三是作為社會主體的“社會”。社會這一范疇不僅可以作為社會客體來認識,還可以在社會主體的意義上加以運用。從這個范疇出發(fā),所謂社會就是指作為主體的人的集合或人的群體形態(tài),也就是經典作家所說的“人類共同體”。社會學上所講的“社會”,便是從這一角度著眼,其所謂“社會結構”,也主要是指社會的主體結構,包括階級結構、階層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以及其他各類社會群體結構。與這種主體結構相聯系,社會學在研究“社會”問題時還關注作為主體的生存狀態(tài),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各個方面,以及人口、居住、教育、就業(yè)、收入、醫(yī)療、衛(wèi)生、養(yǎng)老等各種問題,關注與之相應的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F在講“社會建設”,往往集中在各種“民生”問題上,也是側重從主體角度去理解“社會”范疇。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要“在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這一目標要求就清楚地體現出“社會”范疇的主體規(guī)定。當然,社會主體是與社會客體相對應的,人的存在和發(fā)展狀態(tài)要受到其所生存于其中的整個社會結構體系的制約。要解決好這些民生問題,就必須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tài)等各個領域入手,全面推進作為客體的社會結構體系的發(fā)展。
第四,作為狹義理解的“社會”。前文所述的幾種含義,都是著眼于整個社會而言。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狹義的理解。便是將“社會”理解為整個社會結構體系中的一個特殊領域,即與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并列形成的社會領域及所謂“四位一體”關系。這個狹義的社會領域,應該包含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之外的其他社會生活,以及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之外的其他社會關系。目前存在的從“四位一體”的意義上理解“社會”范疇的做法,正是其題中之義。
第五,作為政治之外的“社會”。除前文所述外,社會范疇還有另外一種特殊含義,即指政治領域以外的其他社會領域。通常我們所說的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便是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的。這個意義的社會既包括經濟領域,還包括馬克思等經典作家所說的“市民社會”。 在經典作家看來,“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并且構成為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fā)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笆忻裆鐣笔菢嫵伞罢螄摇钡默F實基礎,而“政治國家”“不過是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除此之外,在目前的學術討論中,還涉及正確處理好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從上述考察可知,“社會”一詞,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用法,是一個有著多種含義的復雜范疇。就總體而言,這些不同的含義和用法各有自己的定位及價值目標,我們應當用全面的觀點、相互聯系的觀點來充分加以把握。但要看到,它們之間畢竟屬于不同層次和認識角度,其基本內涵也有著較大差異,邏輯上不完全是一回事。因此,在使用中要特別注意將它們之間相對區(qū)分開來,防止出現混淆。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我們分門別類地研究人類社會領域里的各種問題,以期推動對這些問題的正確認識和全面求解。
【參考文獻】
[1]吳增基.現代社會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竇玉.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重慶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