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及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治療需氧菌陰道炎(AV)的臨床療效。 方法 按AV標準進行診斷AV 85例,按用藥不同分成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組45例和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組40例,對照比較兩組的療效。 結果 治療7 d時,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組與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組治療AV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0.0%與75.3%(χ2=13.27,P < 0.05);在白帶增多、性交痛、外陰灼痛及外陰紅腫等癥狀方面,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組比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組改善明顯,兩組治療白帶增多痊愈率分別為50.0%與15.0%(χ2=12.83,P < 0.05),兩組治療性交痛痊愈率分別為68.6%與25.0%(χ2=15.41,P < 0.05),兩組治療外陰灼痛癥狀痊愈率分別為57.5%與20.0%(χ2=14.60,P < 0.05),兩組治療外陰紅腫癥狀痊愈率分別為62.5%與15.8%(χ2=19.41,P < 0.05)。 結論 用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治療AV是一種療效確切的方法。
[關鍵詞] 需氧菌陰道炎;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
[中圖分類號] R711.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1-0070-03
需氧菌陰道炎(AV)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是由陰道內(nèi)乳酸菌菌群失調(diào)所導致的一種陰道炎癥,患病率逐年增高[1-3]。正常陰道內(nèi)以產(chǎn)過氧化氫[4]的乳桿菌占多數(shù)。宿主免疫力降低導致AV時,其他需氧菌[5](大腸埃希菌、腸球菌及葡萄球菌等)增多,并伴有陰道黏膜炎性改變。臨床上,較多使用外用制劑[6]來治療陰道炎疾病。比較治療需氧菌性陰道炎常用藥物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及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5月~2012年12月婦科門診患者中按統(tǒng)一診斷標準確診的AV 85例,應用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治療45例,年齡19~45歲,平均(37.3±1.7)歲;應用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治療40例,年齡17~52歲,平均(39.1±2.4)歲。與雌激素有關的腫瘤(如宮頸、宮體、外陰、乳腺等)患者、未確證不明原因的子宮腔內(nèi)出血、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及妊娠者禁用。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7-9] 從癥狀、體征方面綜合診斷AV。癥狀方面:性交痛、外陰瘙癢或灼痛、白帶增多有異味。體征方面:外陰、陰道紅腫,分泌物黃色;陰道pH值升高,多>6.0;微生物學檢查,陰道分泌物高倍鏡檢大量白細胞(×400);排除滴蟲、念珠菌感染后,清潔度Ⅲ~Ⅳ度陰道分泌物需氧菌培養(yǎng)陽性。AV癥狀、體征評分標準見表1,評分<3分:無AV;3~4分:輕度AV;5~6分:中度AV;>6分:重度AV。本研究對象為AV>3分患者。
1.2.2 用藥方法 治療組所有患者在月經(jīng)干凈3~5 d后,每晚臨睡前清洗外陰部,用戴上塑料指套的手指自行放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1片于陰道深部,7 d為一療程。對照組應用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1片,用法及療程同治療組。用藥期間及復查前3 d禁止性生活,避免全身使用抗生素及陰道使用其他藥物。
1.2.3 隨訪及療效判定[10] 停藥后3~5 d第1次隨訪,停藥后30~32 d第2次隨訪。隨訪時詳細記錄癥狀體征。療效判斷根據(jù)癥狀、體征。①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陰道分泌物化驗清潔度為Ⅰ度;②顯效: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陰道分泌物化驗清潔度為Ⅱ度;③有效:癥狀、體征部分消失,陰道分泌物化驗清潔度為Ⅱ~Ⅲ度;④無效:癥狀、體征無改變,陰道分泌物化驗清潔度為Ⅲ~Ⅳ度??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治療后3個月隨訪,觀察復發(fā)情況。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AS8.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AV患者陰道分泌物需氧菌檢測情況
85例患者陰道分泌物需氧菌培養(yǎng)呈陽性:大腸埃希菌26例(31%),葡萄球菌16例(19%),腸球菌12例(14%),化膿鏈球菌、溶血鏈球菌、B組鏈球菌各11例(13%),變形桿菌屬6例(7%),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酵母桿菌各5例(6%)。有的患者同時檢測出兩種或兩種以上需氧菌。
2.2 臨床療效
2.2.1 兩組治療需氧菌性陰道炎的療效比較 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組痊愈率46.7%,總有效率80.0%;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組痊愈率15.1%,總有效率75.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27,P < 0.05)。見表2。
2.2.2 治療后兩組癥狀、體征評分情況 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組比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組能夠明顯改善患者外陰灼痛、性交痛、白帶增多、外陰紅腫等癥狀(P < 0.05)。見表3。
2.2.3 不良反應 用藥期間,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組有2例出現(xiàn)皮疹、尿頻或小便疼痛,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組有5例出現(xiàn)灼燒感、瘙癢感,但未影響療程治療。
3 討論
女性內(nèi)分泌紊亂時,激素下降,陰道上皮細胞變薄,陰道pH值趨向堿性,有利于致病菌繁殖而引起陰道炎等。健康女性陰道內(nèi)有大量正常寄殖菌,各種細菌通過自身產(chǎn)生的黏附機制與陰道上皮細胞的受體結合生長于陰道壁黏膜表面[11,12]。乳桿菌調(diào)節(jié)陰道內(nèi)正常菌群的共性比例,維持著陰道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陰道乳桿菌對維持陰道正常菌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AV患者陰道內(nèi)乳桿菌比例下降,某些需氧菌(以大腸埃希菌、腸球菌及葡萄球菌等為主)增多。本研究表明,AV患者陰道內(nèi)以大腸埃希菌為主,其次為葡萄球菌、腸球菌、化膿鏈球菌、溶血鏈球菌、B組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菌屬。氯霉素類為廣譜抑菌藥,抗菌譜包括需氧革蘭陰性菌及革蘭陽性菌、厭氧菌、立克次體屬、螺旋體和衣原體屬、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B組鏈球菌、大腸埃希菌。氯霉素類抗菌作用機制是與核蛋白體50S亞基結合,抑制肽?;D(zhuǎn)移酶,從而抑制蛋白質(zhì)合成。氧氟沙星對革蘭陽性菌、陰性菌群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葡萄球菌、化膿鏈球菌、溶血鏈球菌、腸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檸檬酸細菌屬、腸菌屬、變形桿菌屬、綠膿桿菌、衣原體屬等敏感性菌種等感染癥有效。氧氟沙星抗菌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細菌原核細胞DNA旋轉(zhuǎn)酶和DNA復制而發(fā)揮作用。
患者治療7 d后,與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組相比較,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組痊愈率46.7%,總有效率80.0%,明顯高于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組(χ2=13.27,P < 0.05);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能有效改善患者外陰灼痛、性交痛、白帶增多、外陰紅腫等癥狀(P < 0.05)。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與氧氟沙星陰道泡騰片均能有效改善分泌物性狀等癥狀,兩者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筆者認為:根據(jù)陰道菌群的分布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治療方式,是臨床可供借鑒的治療方法。一味地應用抗生素治療需氧菌性陰道炎,反而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時,也會破壞陰道內(nèi)菌群的結構,造成菌群失調(diào)。適當?shù)难a充部分雌激素,可以使陰道上皮正?;?,有助于恢復生殖道的生理性pH值和正常菌群,增強上皮細胞對感染的抵抗能力。同時,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放入陰道深處后,能迅速崩解,逐步釋放藥物。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含氯霉素0.1 g,己烯雌酚0.1 mg,是一種治療AV療效確切的藥物。
[參考文獻]
[1] 郁靈芝,宋凌麗. 2009~2010年農(nóng)村婦女生殖健康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2,12(27):5353-5355.
[2] 秦秀云,張翠香,陳永英,等. 2010~2011年日照市某企業(yè)女職工婦女病查體情況分析[J]. 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2,10(22):36-37.
[3] 童建萍. 婦科病7417例普查分析[J]. 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16(31):4207-4208.
[4] 付金紅. 乳酸桿菌與陰道微生態(tài)在治療陰道炎中的作用[J]. 工企醫(yī)刊,2011,24(3):18-20.
[5] 閆素敏,倪榮須,郭偉男,等. 陰道炎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 醫(yī)學動物防制,2011,27(7):626-627.
[6] 張春霞,陳慶華. 陰道炎治療藥物及其外用制劑研究進展[J]. 世界臨床藥物,2010,31(6):382-383.
[7] 藍紅云,陳少艷. 3580例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病原學檢測及耐藥性研究[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16):1947-1948.
[8] 馬連梅. 孕期婦女陰道炎病原菌分布狀況調(diào)查分析[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2,14(328):236-237.
[9] 史云霞,李淑興. 復方氯霉素陰道泡騰片治療老年性陰道炎療效觀察[J]. 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12,10(3):52-53.
[10] 劉朝暉,董悅. 需氧菌陰道炎菌群及治療效果的臨床研究[J]. 現(xiàn)代婦產(chǎn)科進展,2009,18(11):832-835.
[11] Amsel R,Totten PA,Spiegel CA,et al. Nonspecific vaginitis.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microbial and epidemiological associations[J]. Am J Med,1983,4(74):14-22.
[12] Newbern EC,F(xiàn)oxman B,Leaman D,et al. Desquamative inflammatory aginitis: An exploratory case control study[J]. Ann Epidemiol,2002,2(12):346-352.
(收稿日期:20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