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康復機器人步行訓練對帕金森病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影響。 方法 將20例帕金森病患者隨機分為機器人組和對照組,每組10例,均進行8周的康復訓練。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康復治療,機器人組給予康復機器人步行訓練,分別在訓練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評分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級進行評定。 結果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評分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級在治療前無顯著性差異(P > 0.05)??祻椭委?周后,兩組患者的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評分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級較治療前有顯著性差異(P < 0.05),并且機器人組的評分高于對照組(P < 0.05)。 結論 康復機器人步行訓練能明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下肢運動功能。
[關鍵詞] 康復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輔助步行訓練;帕金森病;下肢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4-0149-02
震顫、強直和運動過緩三大癥狀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這些癥狀嚴重影響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帕金森病患者站立時姿勢異常和平衡能力下降, 行走時起步困難、不能隨意驟停、步幅減少,稱“慌張步態(tài)”, 易導致跌倒[1]。而患者的獨立步行是很多其他日常生活活動的基礎動作,與患者生活能力密切相關,步行障礙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質(zhì)量。因此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對患者日常生活至關重要。近年來康復機器人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機器人康復治療這一新方法受到廣泛關注。本文就康復機器人訓練對帕金森病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1年9月~2012年6月我科帕金森病患者共20例。納入標準: ①帕金森病符合臨床診斷標準[2]; ②生命體征穩(wěn)定; ③意識清楚,無認知障礙,能夠充分理解治療并能遵照執(zhí)行。排除標準:患有嚴重肝、腎以及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患者;急性軟組織損傷、骨折、脫位、感染性炎癥、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等;精神病患者。隨機分為機器人組和對照組 各10例。機器人組男 6 例, 女4例;年齡(67.4±11.6)歲;體重(57.5±14.8) kg; 病程(49.5±16.9)個月。對照組男 5 例, 女 5 例; 年齡 (66.6±12.8) 歲;體重(51.7 ±16.9)kg;病程(55.6±17.7)個月。兩 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照康復常規(guī)進行神經(jīng)促通技術及有氧運動訓練,主要包括抑制痙攣模式的被動訓練,肌力訓練、坐站訓練、轉(zhuǎn)移訓練、平衡協(xié)調(diào)訓練及步行訓練等綜合康復訓練,訓練時間為每次45 min,每日1次,每周5次,連續(xù)訓練8周。機器人組下肢接受康復機器人輔助訓練,上肢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本研究采用Lokohelp康復機器人輔助步行訓練儀對患者進行步行訓練,具體方法為:首先用懸吊護具固定好患者,并為患者穿好矯形肢具,通過掛鉤將患者護具馬甲的肩帶環(huán)扣上,連接到體重支撐系統(tǒng)并連接好保護裝置,調(diào)節(jié)減重裝置,使患者髖膝關節(jié)能夠充分伸展,支撐體重,初始值為患者體重40%,隨著訓練以后逐步減少直至為0。治療師根據(jù)患者情況調(diào)節(jié)步行速度,速度范圍(1~2)km/h,跑道坡度從0°開始[3],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訓練過程中治療師應提醒患者下肢應該跟隨機器人邁步,配合完成步行動作,控制軀干直立位,膝髖關節(jié)伸直位,盡可能多地支撐體重。訓練時間每次30 min,每周5次,連續(xù)訓練8周。
1.3 評定方法
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分: 0~34分,分值越高,運動功能越好;Fugl-Meyer 平衡功能評分: 0~14分,分數(shù)越高,平衡能力越好;Holden步行能力分級: 0~5級,級別越高,步行能力越好。評定均由專人進行,于治療前后各評定 1 次。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兩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
兩組患者經(jīng)過8周治療后,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及平衡功能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 > 0.05);兩組患者治療后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評分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 < 0.05);兩組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和下肢平衡功能評分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 < 0.01)。見表 1。
2.2 兩組患者Holden功能步行分級
治療前兩組患者Holden功能步行分級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 > 0.05);兩組患者Holden功能步行分級治療后有明顯改善(P < 0.01);2個療程治療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2。
3 討論
帕金森病患者由于平衡功能下降、肌張力異常以及運動控制能力異常等因素,嚴重影響患者下肢的運動功能及步行能力。步行實際上是人體不斷移動重心的過程, 需要良好的平衡能力使身體重心始終維持在雙足的支持范圍內(nèi),防止跌倒[1],同時行走能力也是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和獲得獨立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關系到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影響患者回歸家庭及社會的信心。改善患者下肢功能的運動康復方法有很多如神經(jīng)生理促進技術為主的常規(guī)康復運動功能訓練,減重支持系統(tǒng)訓練、平衡協(xié)調(diào)訓練、功能性電刺激、肌電生物反饋、步態(tài)訓練、物理療法等康復措施[4],這些康復措施對下肢運動功能的改善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這些康復訓練措施以治療師為主導,運動療法為主輔助使用姿式鏡和平衡杠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并且治療師之間治療方法不能完全標準化,這樣一來康復訓練的效果可能會參差不齊。
隨著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許多相關技術應用于康復技術領域??祻蜋C器人就是其中一種,上世紀60年代康復機器人應用于臨床[5],近期很多康復機器人應運而生。本文運用lokoHelp系統(tǒng)康復機器人,它是一種應用于訓練和改善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后功能的下肢康復機器人,目前大多應用于腦中風后康復治療,帕金森病的康復報道較少。在系統(tǒng)的控制下幫助患者模擬正常人的步行規(guī)律進行康復訓練,鍛煉下肢肌肉,恢復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行走功能的控制能力,達到恢復下肢運動功能的目的??祻蜋C器人訓練方法與傳統(tǒng)的康復治療方法比較具有明顯優(yōu)勢:①康復機器人訓練定量、可重復,并且實現(xiàn)的康復訓練的標準化、數(shù)字化,更進一步的提高康復療效;②對患者要求較低,縮短康復治療周期,提高康復療效[6];③康復機器人的下肢矯形器固定在矯形支架上,使雙腿能進行生理學上的自主運動。它固定了步幅、離地距離、步速、劃圈半徑及左右對稱性,形成模式化的感覺輸入,刺激股四頭肌及兩端的本體感受器。④康復機器人還能改變跑道的坡度,使患者重心前傾,使髖膝關節(jié)更好的伸展[3,7]。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下肢FMA評分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級進行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 均顯示明顯好轉(zhuǎn);組間進行比較,機器人組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LokoHelp康復機器人輔助訓練作為一種新的康復訓練能更好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下肢功能,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三個方面有關:①機器人組提前進入步態(tài)訓練,由于機器人康復治療對患者的基礎功能要求比較低,在康復訓練早期進入步態(tài)訓練,提高康復療效;②幫助減重系統(tǒng)減少軀干重力對髖關節(jié)及下肢負荷[8],增加下肢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下肢屈伸肌的協(xié)調(diào)運動;3.機器人康復訓練模擬了正常的步行周期,加強外周感覺的刺激,讓患者體會到正常步態(tài)[9],使得患者步行功能再獲得。因此,LokoHelp康復訓練機器人結合常規(guī)康復訓練對帕金森病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療效優(yōu)于單一常規(guī)康復訓練。
[參考文獻]
[1] 馬超,伍少玲,曾海輝,等. 綜合康復訓練對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6, 21 (7): 624-625.
[2] 周東. 神經(jīng)病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53.
[3] Albert C Lo, Victoria C Chang, Milena A Gianfrancesco,etal. Reduction of freezingof gait in Parkinson’s disease by repetitive robot-assisted treadmill training: 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J]. 2010,7(51):1-8.
[4] 高強,何成奇. 帕金森病患者運動功能評定與運動療法的進展[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23(5):473-476.
[5] 丁敏,李建民,吳慶文,等. 下肢步態(tài)康復機器人: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 35 (14):6604-6607.
[6] Alex Schuck, Rob Labruy`ere, HeikeVallery, et al. Feasibility and effects of patient-cooperative robot-aided gatraining applied in a 4-week pilot trial [J]. 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2012, 9(31):1-15.
[7] 王斌,王靜. 減重步行訓練在國內(nèi)的應用進展[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8( 25): 815.
[8] 羅霄鵬,袁光輝,陳歡,等. 減重步行訓練對早期腦梗死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和ADL的影響[J]. 中國康復,2010,25(1): 42-43.
[9] Schmidt H,Werner C, Bernhardt R, et al. Gait rehabilitation machines based on programmable footplates [J]. J Neuroeng Rehabil,2007,4(2): 1-7.
(收稿日期:201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