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浮躁》英譯本的譯例為語料,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探討了文學作品中文化語詞的翻譯,論證了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的殊途同歸,以及兩者間的互補性。
關(guān)鍵詞:關(guān)聯(lián)理論;文化語詞;翻譯
1.關(guān)聯(lián)理論
1986年法國語言學家、哲學家Dan Sperber和英國語言學家DeirdreWilson出版了專著 Relevance: Com-munieation and 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際與認知的關(guān)聯(lián)理論。在西方被稱為“關(guān)聯(lián)理論語用學”或“認知語用學”。Earnst-August Gutt將語用學中的關(guān)聯(lián)原則與認知心理學普遍原理結(jié)合起來,提出了關(guān)聯(lián)翻譯論(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Gutt,2004)。
關(guān)聯(lián)理論認為,人們在語言交際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推理的目的并不是要證明某交際活動是否具有關(guān)聯(lián)性,而是要找到這種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性和獲得最佳的關(guān)聯(lián)效果。關(guān)聯(lián)理論所關(guān)注的核心問題是自然語言的交際與認知,在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框架下,翻譯是一種認知——推理活動,是一種涉及到大腦機制的交際行為. 它給翻譯提供了一個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奠定了翻譯本體論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chǔ)?!蓖评淼那疤崾敲恳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何自然,2004)。
本文將賈平凹先生的中文作品《浮躁》和葛浩文先生的英譯本《Turbulence》的一些例句為佐證,運用關(guān)聯(lián)理論為依據(jù),試圖說明關(guān)聯(lián)理論在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出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
2. 《浮躁》英譯本中的翻譯舉例
在該作品中,我們會經(jīng)常遇見這樣的一些例子,比如:
例1:“和尚就瞅著小水問道:“你是屬啥的,幾月的生辰?”
小水說:“屬羊的,九月初十半夜生的?!?/p>
和尚沉吟了半日說:“女屬羊,命不強,九月羊,草葉黃……”(《浮躁》:162)
“The abbot looked at her. “What sign were you born under? What’s your birthday?”
“ The year of the goat. I was born late at night on the te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The abbot moaned softly for a moment before saying, “Born under the sign of the goat, a weak-fated maid, a September goat, grass and leaves fade…” (Turbulence: 185)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十二生肖是用來表示人們的出生年代,我們把它稱之為屬相。十二年為一個輪回,人們一般通過自己的屬相來斷定自己今后的命運。
但在西方的本土文化中,并沒有這樣的說法和民俗文化。因此,在作品理解上這種文化信息對于譯文讀者來說屬于空白。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原語文化,就應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來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
“一個讀者在他產(chǎn)生閱讀外國文化作品的愿望,準備閱讀時,對他想象的或心目中的外國文學作品就已經(jīng)有了一個框架,有一種審美期待,希望欣賞到外國文學特有的韻味,領(lǐng)略到外國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異國情調(diào)(包括異域的文化、風情、習俗、審美習慣等)”(許鈞,1998)。
例2:韓文舉心里高興起來,就立在渡口狼一樣吼著喊福運(《浮躁》:73)。
His happiness regained, Han stood at the ferry landing and roared like a lion for Fuyun. (Turbulence: 78)
例句中的“狼”,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狼。譯文中譯為“roared like a lion”變成了“像獅子一樣吼著喊”。從表面上看,譯文用“獅子”替代了原文的“狼”,對原交際者意圖的確定是保證交際效度的前提,確定交際者的意圖和受體的期待,并能動地以語碼表現(xiàn)出來則是交際效度的表現(xiàn)。譯文的效度取決于是否體現(xiàn)了交際者的意圖,是否滿足了受體的期待(趙春彥,1999)。譯文中“roared like a lion”的 “獅吼”和原文中的“狼吼”,都是要烘托出作品中人物的那種粗獷和豪放的性格。使讀者通過這種形象的比喻產(chǎn)生情緒上的共鳴。譯文與原文的關(guān)聯(lián)度大小也就完全對應,達到 “使原文作者的交際企圖與譯文讀者的企盼相吻合,譯文讀者也能像原文讀者一樣以最小的推理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成功的譯文還應該是同原文釋義相似的接受語語段”等最佳關(guān)聯(lián)的翻譯要求。
3.結(jié)語
通過以上的例句,我們可以看出在文學作品中,任何語篇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成的,也不可能脫離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文化背景在語篇中以語言的形式反映出來,我們稱之為語篇中的文化成分(李運興 2001:120)。因此,作品在翻譯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交際的成功,譯文才盡可能的向原文靠近,使話語本身具有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使譯文和原文最大程度的契合。譯者在翻譯時應在原文認知語境中尋找最佳關(guān)聯(lián),正確處理原文作者的意圖。同時還要在譯文中用于動態(tài)順應的觀點進行語言的最佳選擇使譯文讀者能夠獲取最貼近原文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Gutt, 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 何自然, 陳新仁. 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 蔣 嚴. 論語用推理的邏輯屬性——形式語用學初探[J].外國語,2002
[4] 暢廣元. 文學文化學.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5] 許鈞. 翻譯思考錄.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 賈平凹. 浮躁. 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