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研究??绿岢龅臋嗔υ捳Z概念,探討在其影響下產生的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現象。權力話語對翻譯策略的選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心態(tài)下的譯文與原文意義會有較大的偏離。會造成原文信息的增加或是缺失,由此產生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文章首次提出權利話語作用下產生的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為科學、客觀地進行翻譯批評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權力話語;超額翻譯;欠額翻譯
在翻譯過程中,原作者和譯者處在相對且相關的位置關系上。當譯者覺得自己的位置高于原作者時,就會帶著一種傲慢、輕蔑的態(tài)度隨意增刪原文;而當譯者對原文充滿崇敬或對原作者崇拜有加時,就會極盡所能力求達到絕對的相等,反而會造成譯作表意的缺失。這些都是權力話語在翻譯中的作用。
根據??碌睦碚?,權力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含義:行動的權利和指揮其他人的權力。而在本文中涉及的權利概念更傾向于操控、掌控的權利。這種權利是與時俱進的,任何人都無法與之脫離?!霸捳Z”是特定意識活動領域的一種語言表達,同時它也是一種特定的語言學實踐,隸屬于政治學語義范疇。正如E. Guibert-Sledziewski所說:“話語權的擁有者具有表述性的權利,話語是其能力的體現,也是權利和可能性的反應?!彼猩鐣?、所有階層都擁有著自己的話語,以此掌握其成員思想及行為方式。
翻譯不是單純的語言現象,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社會的角度它都或多或少受到權利的制約,譯者更不可能與他所在的社會及所生活的時代割裂。政治和權力話語都會影響其文本和翻譯策略的選擇。翻譯是兩種歷史、兩種文化交流的過程。作為翻譯的執(zhí)行者,譯者不但不能獨立于他所處時代的話語存在,而且明顯受制于他的時代。
翻譯的目的是重現權力話語,這方面譯者選擇文本及翻譯策略有極大的影響。作為跨文化交際活動,翻譯是有明確目的的??梢哉f大部分的翻譯活動都是出于某種動機,是譯者目的的現實化體現。根據貝爾曼的說法,雖然文化很需要翻譯但任何文化都有一種抵制翻譯的趨向。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和“他者”建立聯系同時豐富自己。他將翻譯與權力話語兩者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從文本的選擇到翻譯策略的選擇,每一步都是譯者有這明確目的的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都是權力話語作用下的結果。因此,這種權力關系架構下的譯文會與原文產生較大的偏離,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也因此產生。
以林紓譯小仲馬所著《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例,這種現象最為突出:
原文:
Je puis donc vous écrire aujourd’hui. Cette lettre était de votre père, et voici ce qu’elle contenait : ? Madame, j’apprends à l’instant que vous êtes malade..., Un de mes bons amis, M H..., se présentera chez vous, veuillez le recevoir. Il est chargé par moi d’une commission dont j’attends impatiemment le résultat. Veuillez agréer, madame, l’assurance de mes sentiments les plus distingués. ?
林紓譯文:
“姑娘惠鑒:昨聞爾病,但余事集,不能自行;而余心中為爾之疾, 有萬千煩惱之處,爾又須信我老人日夜默祝爾疾之早也。今余有好友一人,托其往省,請馬克姑娘延見之。且吾有諄托彼一事,甚盼其回音也。
從譯文可以看出,林紓在翻譯中有很多刪減指出,因此欠額翻譯在其譯作中出現居多。原文中“Je puis donc vous écrire aujourd’hui,” 和 “Veuillez agréer, madame, l’assurance de mes sentiments les plus distingué”在譯文中都被刪去,使原文意思產生缺失,而讀者在此過程中接收的信息也相應減少。而在用詞上,其又出現了很多超額翻譯的現象“惠鑒、昨聞、事集、萬千煩惱、老人日夜默?!边@些用詞都超出了原文欲言,加進了譯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和主觀判斷,使譯入語讀者接收到比原文讀者多的信息。林紓的翻譯中突顯了權力話語在翻譯中的作用,他運用本國文化優(yōu)勢在翻譯過程中占據了主動權,并用這種權利按照其自己的方法處理原文。
有意識的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主要是由于作者主觀意識引起的,或是由于競爭意識,或是由于權力話語,譯者意識形態(tài)在有意識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中起到主觀能動和決定性作用。這類譯文與原作者欲言有較大出入,這種情況下造成的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不可避免的。
參考文獻:
[1]ALBIR, Amparo Hurtado : La Notion de Fidélité en traduction, Paris :Didier Erudition, 1990.
[2]BALLARD, Michel : De Cicéron à Benjamin : traducteurs, traductions, réflexions, Lille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Lille, 1995.
[3]Didier Eribon, Michel Foucault, Paris, Flammarion, 1989, p.420.
[4]艾柯.《詮釋與過度詮釋》.王宇根 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5]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南京: 譯林出版社,2000年
作者簡介:程黎,助教,法語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