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茹志鵑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風格的女作家,她的成名作《百合花》是“革命歷史小說”中的另類書寫。從情感線索來探究《百合花》能夠體會文章深切的人文關(guān)懷。
關(guān)鍵詞: 情感線索;百合花;人文關(guān)懷
在革命歷史小說興盛的年代,茹志鵑的《百合花》以詩意的敘說革命歷史的方式游走在主流邊緣。時隔數(shù)年,《百合花》則以其文學主題的多義性成為文學評論界關(guān)注的重點,分析小說中的情感線索便是對其主題進行探討的一次嘗試。
茹志鵑在小說中巧妙地設(shè)置了三個人物,二女一男。不同于以往的“革命+戀愛”的敘述模式,作者設(shè)置了兩個女性,一個是文工團員——“我”,一個是老百姓——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這就將原先的一對一模式二分化,有了“革命者+革命者”和“軍+民”兩種形態(tài)。
茹志鵑自己曾寫道:“‘我’對通訊員建立起一種比同志、比同鄉(xiāng)更為親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見鐘情的男女間的愛情。‘我’帶著類似手足之情,帶著一種女同志特有的母性,來看待他,牽掛他?!边@是作者希望“通訊員”這一人物形象所能達到的效果。但是,“小通訊員”對我的感情則一定程度上超出了這種同鄉(xiāng)式的感情,這在文章開始的描寫中就可以體會到。
因為“我”是一個女同志的原因,在行走的過程中“一開始他就把我撂下幾丈遠”。休息的時候,小通訊“在遠遠的一塊石頭上坐下,把槍橫擱在腿上,背向著我,好像沒我這個人似的?!碑敗拔摇惫室夂退鎸γ孀臅r候,他“立即張煌起來,好像他身邊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局促不安?!倍敗拔摇眴柕剿袥]有娶媳婦的時候他更是“飛紅了臉,更加忸捏起來?!边@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同鄉(xiāng)情了,而是一個年輕的男性在一個年輕女性前的正常狀態(tài),正因為他年輕很少接觸過女性,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忸捏”、害羞狀態(tài)。雖然“我”對“小通訊員”可能有故意接近之嫌,但正因如此,“在‘我’的映照下,他是一個有著對異性特殊、微妙心理的個體,”“對異性的朦朧意識及由此產(chǎn)生的羞澀感”才得以生動地表達出來。由此,文章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便在革命話語環(huán)境中悄悄綻放,成就了小說的多重性和文學價值。
“新媳婦”和“小通訊員”之間的關(guān)系從表面上看是一種“軍民”之間的美好情感。但是,通過文章中的幾處細節(jié)又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有著朦朧的情感糾葛。當小通訊員因沒有借到被子而和“我”一同再去前去的時候,聽著道歉,她不說話卻一直“咬著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沒笑完。”而當新媳婦進去拿被子的時候,小通訊員又不好氣地說:“我剛才也是說的這幾句話,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這里顯而易見是新媳婦故意不借給通訊員,一方面她有著農(nóng)村婦女潑辣樸實的特點,另一方面則體現(xiàn)了一個剛剛過門三天的新娘子對一個年輕英俊的異性所產(chǎn)生的好感讓她忍不住還想再多見他一面。這種感情是朦朧而尷尬的,是所謂的“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但是卻又是讓人難忘的。正是因為這種不似愛情的愛情,才使得小說不僅止于“軍民魚水情”這一主題的表達,而有了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
故事的結(jié)尾是小通訊員為了保護他人的英勇犧牲,“我”和“新媳婦”都傷心不已。尤其是當新媳婦將自己里外全新,繡著美麗百合花的被子劈手奪來,蓋到通訊員的遺體上的時候,已經(jīng)不僅僅是對“這位同志弟的歉疚”,更是對失去一位年輕生命的惋惜。而那象征著“純潔與感情”的百合花,是“偉大的母性之愛和溫婉的女性之愛的復(fù)雜集合,是小說之所以在感人至深的同時、又令人回味深長的真正原因?!?/p>
此外,作品中還暗含著對“青春”這一主題的表現(xiàn)。小說中的三個主要人物,無論是僅有19歲的花季少年“小通訊員”,還是活潑開朗的女文工團員“我”,還是剛過門三天美麗善良的“新媳婦”,都是充滿著青春氣息,健康活力的年青人。無論是“我”和“小通訊員”之間的同鄉(xiāng)情,還是“新媳婦”與“小通訊員”之間朦朧的愛情,還是“小通訊員”對兩個年青女性美好、朦朧的情愫都是生動而可愛的。而當小通訊員犧牲后,“我”和“新媳婦”面對他的遺體時的痛惜,則是對美好青春生命逝去的慨嘆和惋惜,而這又在側(cè)面反映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對青春生命的扼殺,于是,作品中深沉的人道主義情懷便彰顯出來。
茹志鵑曾寫道“《百合花》便是這樣,在匝匝憂慮之中,緬懷追念時得來的產(chǎn)物?!?958寫作這篇小說的時候,面對人人自危、朝真暮偽的社會關(guān)系,茹志鵑感到心力交瘁,由此緬懷戰(zhàn)爭時候人與人之間質(zhì)樸的人際關(guān)系。作者將這種愿望滲透到小說的字里行間,既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民間立場,又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對社會的批評。
同時,小說中有兩段回憶故鄉(xiāng)的描寫,不僅是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和對美好生命的禮贊,更是想通過故鄉(xiāng)、中秋月、團圓、童謠這一系列意象來反襯戰(zhàn)爭生活所帶來的現(xiàn)實的苦痛,這種感受反而超越了宏大敘事的高高在上,帶給讀者一種更深層的個人體驗和情感互動。
由此,無論是在“軍民魚水情”掩映下的男女之情,還是溫暖的同鄉(xiāng)情;無論是對青春的熱愛,還是美好生活的向往,多重情感意蘊的交織讓《百合花》在文學史上綻放得更加燦爛!
參考文獻:
[1]茹志鵑.茹志鵑小說選[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48,351
[2]王建光. “清新俊逸”遮蔽下的“欲望”書寫——對茹志鵑小說<百合花>的一種讀解[J] .甘肅社會科學,2007,2(77)
[3]張健.新中國文學史[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5
[4]路文彬.歷史想象的現(xiàn)實訴求——中國當代小說歷史觀的承傳與變革[M]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