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課堂教學改革就其總體而言,大方向是正確的,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也出現(xiàn)了形式化、低效化現(xiàn)象。有效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還能還學生一個輕松的童年。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從近年來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我談談自己的一點感悟:
一、精心備課,教學思路清晰。
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思路清晰地教學,課堂教學才能煥發(fā)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該準備的教具一定要準備,適當?shù)慕叹吣苁拐n堂更形象,氣氛更活躍,學生更有激情,特別是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生動的教具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我們提倡備課要備兩頭,即一備教材,二備學生。因此,語文教師備課時既要認真鉆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學生情況,力求制定出明確、具體而又符合生情的切實可行的教案。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教師首先必須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進行了解,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
二、課堂教學多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教學效率就高。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素,激發(fā)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教學。比較扎實的獨立教學能力,比較獨立的教學個性特征,使得教師教學的自信心增強,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呈現(xiàn)出比較強烈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意向和行為。教師從自己的個性特征出發(fā),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教學藝術的創(chuàng)新,會顯現(xiàn)出教學藝術的獨創(chuàng)性特色,使教學藝術進入個性化的階段。個性化反映的是教師自己的教學藝術與他人的不同,也意味著超越自己。教師在這一創(chuàng)造性教學階段的實踐過程,使自己的教學藝術創(chuàng)造進入了個性化的階段,自身教學藝術開始呈現(xiàn)出與他人的不同,意味著“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對周圍同事或以往經驗的超越。課堂上教師除了能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善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及其復雜的教學現(xiàn)象進行反思,并不斷形成自己獨立的思維方式,以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創(chuàng)建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輕松地學習。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在輕松的氛圍中思維處于最好的狀態(tài)。學生也只有在輕松、和諧課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應善于運用一些策略,創(chuàng)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比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通過猜謎,編兒歌,順口溜等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生字寶寶,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應對學生多些激情,與學生平等相處。教學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應與學生一起討論,共同解決,要尊重學生的看法,容納不同的見解。和諧的課堂氣氛有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反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要受到壓抑。學生渴望愛的撫育,有時甚至超過對知識的追求。學生得到教師的愛,自然而然地會激發(fā)出對教師的愛,反饋回去,形成愛的雙向交流。有了這樣的能力,課堂教學,何嘗不會有效呢?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主體精神的首要條件。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帶進課堂。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當教師站在講臺上的時候,要時刻不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不要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使學生望而生畏。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的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允許問;不同意的允許爭論;教師錯了的允許批評;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fā)表意見。這才是學習的真實過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學的具體保障。
四、完善策略是有效教學的最佳手段。
完善策略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有效提問。有效的提問要新穎,要具有啟發(fā)性和包容性。提問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引發(fā)思維的出發(fā)點,因此提問應是經過認真推敲,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的。通過提問要能調動學生看書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引起學生主動探索,誘發(fā)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其次是有效講授。有效講授是任何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有效講授意味著教師能夠有效地講解和指導。例如,在教學《槐鄉(xiāng)五月》時,從第一段到第二段的過渡,筆者是這樣設計的:“來到槐鄉(xiāng),看著美麗的槐花,聞著迷人的香味,感受著孩子們的歡樂,真令人流連忘返哪!假如你們就是槐鄉(xiāng)的小主人,你們準備怎樣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呀?讀讀第二自然段,想想你會怎么做,怎么說?”這樣學生很自然地就被帶入到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中去。再次是有效的作業(yè)。教學中能在課堂上解決的作業(yè)決不留在課后,并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當場反饋,相機指導,做到課課清,提高作業(yè)效率。精選作業(yè)類型,避免隨意、重復、枯燥的作業(yè)。設計作業(yè)時關注學生全體,挖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不把作業(yè)當成負擔。
作者簡介:包貴祥,男,小學高級教師,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水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