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代詩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一種最能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學習中國古代詩歌,不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文學的內(nèi)容價值,更能從中汲取無盡的民族智慧,可見,古代詩歌的價值是無窮的,增強高校古代詩歌教學的主動閱讀,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是高校中文專業(yè)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高校;古代詩歌;教學;主動閱讀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學習古代詩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有利于塑造他們的靈魂,更有利于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但目前,高校的古代詩歌教學充斥了太多的功利性色彩,沒有創(chuàng)新,循規(guī)蹈矩,使學生喪失了學習古代詩歌的興趣。如何能讓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獨特魅力,潛心涵詠,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是每一個高校中文教師都必須要專研的問題。
1、強調(diào)古代詩歌主動閱讀的意義
學生的閱讀一般來說分為兩種,一種是被動閱讀,一種是主動閱讀。被動閱讀顧名思義就是被動接受的閱讀,主動閱讀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研究性閱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只有主動閱讀才能真正地領略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因為古典詩歌形式精美、言有盡而意無窮,不經(jīng)過反復地吟詠、吟誦,難以充分體會其優(yōu)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在課內(nèi)外進行主動閱讀。由于大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同,年齡層次、文化層次也不盡相同,對于詩歌理解的目的和感受也不會相同。對于高校課堂,教師不能走中學課堂的老路,也不能滿足于做知識的“二傳手”,而應該做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導航”,給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幫助學生運用文學史、文學理論等知識,將知識變?yōu)閷嵺`能力,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主動閱讀的能力。
2、引導學生進行主動閱讀的途徑
引導學生進行主動閱讀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系統(tǒng)知識的積累,一方面可以拓展其閱讀視野,形成合理的知識體系,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如下的方面進行引導:
2.1背景閱讀
正所謂“知人論世”、“知人論詩”,在進行古代詩歌的教學之前,先讓學生了解一下詩歌之外的知識如作者的風格、生平、時代背景等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些內(nèi)容的掌握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作品的了解,同時洞察詩歌與歷史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例如于謙的《石灰吟》,我們對于謙的生平經(jīng)歷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會知道于謙在青年時期就是立過赫赫戰(zhàn)功的英雄,但后來卻成為皇權爭斗的犧牲品。這首詩盡管是他的早期作品,確是不幸命運的真實寫照,詩歌中的一句話竟然一語成讖,可悲可嘆。
2.2意象把握
詩歌中有山有水,有別離,詩人對景觀的描摹,對人物的塑造,都是承載了自己濃重的思想情感的,這種情感的投注對象就是意象。一首詩是由一個或數(shù)個意象共同構成的,作者通過這些意象來進行人生感悟。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常見的意象進行積累,以便自己日后對詩歌的閱讀鑒賞。如“水”這個意象,它是詩歌中常見的,涵義較為豐富,“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而未嘗往也”,“水”有著時光流逝,永不復返的涵義;“問君能有幾愁,恰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化無形的仇恨為有形的水,濃重且綿綿不絕:“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情人被江水阻隔,水之于他們是痛苦的源泉,又是精神的慰藉,迢迢江水更是相思之情,揮之不去。學生掌握了這些,那么在主動閱讀中就會減輕障礙,輕松的閱讀詩歌。
2.3總結題材特征
詩歌根據(jù)描寫的內(nèi)容不同,題材也就不同,分為邊塞詩、寫景抒情詩、詠懷古跡詩、羈旅詩、詠物詩、宮體詩等,這些詩歌抒發(fā)的情感各異,但也有規(guī)律可循,教師要引導學生適當?shù)目偨Y各種題材詩歌的特征,即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常運用哪些表達技巧。例如詠史懷古詩歌往往是詩人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如果是描寫統(tǒng)治者,常常借古諷今,諷刺統(tǒng)治者的驕奢淫逸、昏庸無能;描寫某個朝代或國家,常常感慨國家的昔盛今衰,盛衰無常;描寫古人,常常流露出對古人的崇拜之情,慨嘆自己不能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yè),或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描寫古跡,常常感嘆物是人非、時光流逝、世事滄桑;還有詩人用自己的理性來反思歷史,給予客觀的歷史態(tài)度。詠史懷古詩歌常見的藝術手法有借古諷今、用典、對比、借景抒情、襯托、虛實結合。學生能夠有意識的總結歸納這些,對其主動閱讀詩歌的幫助極大,見到各類詩歌后能辨別題材,有的放矢的進行閱讀,從而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亦能激發(fā)主動閱讀的興趣。
2.4比較閱讀
古人說“觀千劍而后識器”,在詩歌閱讀中,學生要有比較閱讀的能力,有比較,才有鑒別。詩人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都會融入自己的個性,體現(xiàn)特有的風格,為此,可以在思想情感上比較,或在表達技巧上比較;可以對同一詩人的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或對同一時期不同風格的詩人進行比較;可以對不同詩歌學派的詩人進行比較,異中求同,同中得異,這樣可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多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其對詩歌的理解,理清脈絡,高水平的鑒賞詩歌。如李清照這位亂世中的女神,她的作品主要分為前期與后期,前期的作品主要表達的是少女時好奇羞澀的情懷,后期的作品則是多表達內(nèi)心的愁苦,國破家亡之愁與夫死離別之愁交織在一起,使詩歌的基調(diào)深沉傷感,“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句是李清照后期作品思想情感最好的概括。
詩歌的鑒賞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合理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閱讀,強化學生多練習、勤閱讀,這樣才能有所成就,提高自己的詩歌鑒賞水平?!叭嗽娨獾貤釉诖蟮厣稀?,那么就讓我們在詩歌的主動閱讀中,尋找詩意、感受詩意。
參考文獻:
[1] 周嘯天,古典詩詞鑒賞方法[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 許定國,文學鑒賞概論[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