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簡稱為DMI)是一種特殊的語用策略。它不同于一般的語用誤解,它是說話人在正確理解了對方話語的基礎(chǔ)上為了達到某種交際目的而刻意歪曲對方話語意圖的一種語言形式。刻意曲解不但被人們廣泛使用于日常交際中,還被大量運用于電視藝術(shù)形式中,如中國小品、相聲等。趙本山的喜劇小品中就大量運用了這種策略來達到幽默、諷刺的效果。
關(guān)鍵字:刻意曲解;趙本山小品;形成原因;語用功能
1.引言
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人們總會潛意識地運用關(guān)聯(lián)、合作、禮貌等語用原則來達到某種交際目的。然而,在言語交際實際中經(jīng)常發(fā)生違反上述語用原則的情況:說話人說出的某些話語,竟然讓聽話人產(chǎn)生誤解或歧義,產(chǎn)生一些對說話人來說是他“非意圖表達的意義”(unintended meaning);或者是說話人由于受某種語境的制約,對完全理解了的話語刻意加以曲解(deliberate misunderstanding 或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以達到某種目的。
很多人易把刻意曲解和語用誤解混淆,它們都是語用失誤的結(jié)果,但屬于兩種不同的語言現(xiàn)象。何自然、申智奇(2004)把刻意曲解定義為:“在會話交際中,語言使用者為了某種交際目的,有意利用某種特殊的語境和對方話語中含糊的、不確定的表達式,歪曲對方的話語意圖,以便達到某種交際的效果。”它是一種有意識的語言選擇策略。而宗世海(2001)認為:“語用誤解是指對語用意義沒有作全面、準確的理解,即聽話人所理解的意義與說話人在話語中所寄寓的意義不一致,是一種無意中的信息傳遞?!?/p>
刻意曲解作為一種特殊的語用策略常被人們在日常交際中使用,只要能了解聽話人是如何進行曲解的,我們就能知道交際雙方真實的交際意圖。本文從趙本山的喜劇小品中選取了10典型的片段作為語料對刻意曲解的形成原因、產(chǎn)生方式和語用功能進行分析,以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交際雙方是如何對話語進行曲解的和更好地掌握日常交際中的這種說話技巧。
2.趙本山小品中刻意曲解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
小品是深受中國老百姓喜愛的一種電視藝術(shù)形式,它主要是通過制造幽默、諷刺等效果予人娛樂。趙本山的小品在演繹的過程中,會用到語言和非語言的手段,演員們會巧用語言,用故意歪曲說話者的原意或利用語言的模糊性以制造幽默的效果??桃馇猬F(xiàn)象的形成原因有二,其一是自然語言中經(jīng)濟的信息量,它為聽話人故意違反某些語用規(guī)則提供了可乘之機。其二是話語的不確定性,如詞匯的多義性、詞語的指示歧義等,這也為刻意曲解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提供了可能性。
2.1說話人話語中經(jīng)濟的信息量
根據(jù)Grice的會話合作原則,說話人所說的話不應(yīng)超過所需要的信息。正是因為說話人要遵循這一“量”的準則,提供最小的信息量,使得聽話人有機可乘,從而做出刻意曲解。如:
(1)(丈夫讀別人寫給自己妻子的信)
趙本山:“朝思暮想的琴!”你要買鋼琴???買啥琴哪?
李 琳:哎呀,我小名不叫小琴嘛!
趙本山:哎,不叫桂琴么?哈!這個琴你可買不起,太貴!
小沈陽:那得多少錢哪?
趙本山:多少錢都不賣,這孩子咋有點彪呢?
(小品《同桌的你》)
在這里,寫信的人認為讀信的人一定會是自己的老同學桂琴,所以直接稱呼對方為“琴”以示親昵??勺x到信的竟然是同學的丈夫,丈夫看到別人這樣親密地稱呼自己的妻子,固然認為這是不合理的。于是,丈夫選擇了最佳關(guān)聯(lián)選擇,以警告寫信人保持和同學之間的距離。他把“朝思暮想的琴”刻意曲解為對方要買琴,為了警告對方,他還將妻子名字中的“桂琴”曲解成“昂貴的琴”,最后產(chǎn)生了聽話人的話語,即“這個琴你可買不起,太貴!”。
2.2說話人話語中語言的不確定性
語言在本質(zhì)上具有模糊性,一種語言形式常常會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義。正是由于語言本身的這種復(fù)雜性,交際雙方才會產(chǎn)生誤解。
2.2.1一詞多義
語言中大量存在著一詞多義的情況,它指同一個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意思。如果說話人的話語中包含了這種詞匯,就很容易讓人在不同的語境中進行刻意曲解。例如:
(2)(趙和宋兩夫妻在接受電視臺主持人崔的訪問)
宋:我就尋思度蜜月之前我得先美美容,把這倆門牙裝上,裝個烤瓷的!
崔:高級的!
宋:嗯,然后再整整容,做個拉皮兒!
趙:我拍個黃瓜。
崔:您要是弄個拉皮兒,拍個黃瓜,我就只能燙壺酒了。
(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
在漢語中,“拉皮”既可以是飲食中的一種食物,又可以指美容服務(wù)的一種。在這個對話中,宋說“做拉皮”,很明顯是想美容,而不是指食物。然而,她丈夫刻意把“拉皮”理解為食物,因此,丈夫說出“我拍個黃瓜”這樣的話語以諷刺妻子。
2.2.2詞語的指示歧義
指示語的指示意義是不確定的,所以,聽話人可以利用指示語指示意義的不確定性對它進行刻意曲解。
(3)(甲魚養(yǎng)殖戶趙在給鄉(xiāng)長范拜年)
范:喝酒!
趙:喝酒不行,喝酒它上頭。你給它喝酒,它酒糟都不吃!
范:我說咱爺倆喝酒!
(小品《拜年》)
喝酒肯定是要跟人喝,不可能是給動物喝。范說“喝酒”是想和趙一起喝酒,但趙為了給大家?guī)碛哪堰@句話曲解成是范要和烏龜喝酒。
3.趙本山小品中刻意曲解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方式
3.1故意顛倒詞語次序
(4)秘 書:大叔,您別老這么稱呼我們劉總。
趙本山:劉總!劉總!這都快成腫瘤了!
(小品《兒子長大了》)
在句中,“劉總”和“腫瘤”在意義上毫無關(guān)系,但它們在讀音上相反且很相似?!皠⒖偂敝傅氖莿⒖偨?jīng)理,代表的是人的身份地位。而“腫瘤”指的是一種疾病,后來引申為那些危害社會的人。聽話人利用詞語的這種特性對說話人的話語進行曲解,以警告自己的兒子。
3.2故意偷換話題
(5)(妻子高說將電視一千二百塊賣掉,丈夫趙裝作不記得)
高:說要一千二,你腦袋進水了。
趙:你進水更賣不出去了。電視一進水那就完了。
范:那就短路了,那就……
(小品《面子》)
丈夫拒絕承認自己曾經(jīng)要將舊電視以一千二百塊的價格賣掉。但妻子用“腦袋進水”來批評丈夫的記憶力差。丈夫知道妻子在責備他,但為了在鄰居范的面前挽回面子,他轉(zhuǎn)換了話題,說“電視進水那就完了”。
3.3 脫離或改變語境
語言的交際總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的,我們往往要結(jié)合一定的語境來確定一句話的意義。聽話人會刻意脫離或改變說話人所給出的特定語境,從而得出與說話人意圖表達完全不同的意義。
(6)(宋是趙的兒子雇來陪自己聊天兒解悶的)
趙:哎呀媽呀!這小聲挺甜呀,含糖量挺高啊,最起碼有四個加號。
我的媽呀!這小聲音,小老太太啊!
宋:別客氣!叫我大妹子就行,叫媽干啥呀!
(小品《鐘點工》)
在這里,“我的媽呀”有兩種意義,一種指聽話人是說話人的媽媽,另一種指說話人受到了驚嚇或驚喜,因此借用這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感嘆之情。從聲音上聽出這應(yīng)該是年輕女性,但開門之后,趙卻發(fā)現(xiàn)宋是一位老太太,所以用“我的媽呀”來表達自己的失望。但宋卻洋裝沒有注意到這個特定的語境,從而刻意曲解了趙的話語,于是她用了“叫我大妹子就行,叫媽干啥”來挽回自己的面子。
4.刻意曲解的語用功能
語言使用者在做出語言選擇時,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根據(jù)語境和交際的需要來選擇和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策略(Verschueren,1999)??桃馇饩褪墙浑H者根據(jù)一定的交際目的而常用的一種語用策略,已達到制造幽默、維護面子、擺脫困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等語用功能。
4.1 制造幽默的效果
小品之所以幽默,是因為它利用了言語的和非言語的手段對說話人的話語進行刻意曲解。在朋友和熟人之間進行恰當?shù)目桃馇庖部梢灾圃煊哪男Ч?/p>
(7)趙:秋波是啥玩意兒?
宋: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
漢語中的“秋波”是指眉目傳情,可宋為了制造一種幽默的效果,刻意把它曲解成“秋天的菠菜”,以娛樂觀眾。
4.2擺脫困境,避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
(8)(范曾被趙欺騙,又偶然相遇)
范:我是天天找,月月找,足足找了你一年吶。
趙:別激動,我們做好事兒從來是不留名的。
(小品《賣車》)
很明顯,范說“天天找,月月找”是想把那個曾經(jīng)欺騙他的人找出來,讓他受到懲罰,但趙為了避免受到懲罰,故意說“我們做好事兒從來不留名”。
4.3 打破僵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
在交際中,交際雙方常常會借助于詞匯的多義性有意違反同一律,以混淆事物之間的界限,通過刻意曲解的方式來避免不愉快的出現(xiàn)。
(9)(趙在問田要借給他的錢,田拒不還錢)
趙:你不是在我那兒拿了一萬塊錢嗎?
田:對呀,你拿的那一萬塊錢,那什么讓老畢收了嗎?
趙:你裝啥糊涂啊,眼瞅著信封都是我的信封。
田:信封可以給你啊。
(小品《就差錢》)
在例中,趙讓田還他信封里的錢,但田不想還。所以,田就把趙說的“信封是我的”刻意曲解成是要他還信封,于是田說出“信封可以還你啊”。田明知道趙是在讓他還錢,但為了避免沖突,他以一種幽默的口氣,化解了許多不愉快。
4.4 挽回自己的面子
當自己的面子受到威脅時,聽話人有時會利用刻意曲解這一特殊的語用策略來維護或挽回自己的面子。
(10)(王小利急用錢,可親家把自己的錢也一起誤捐了出去,電視臺來采訪時親家還不讓他說出來,他正在犯愁呢)
小沈陽:大爺,你好!
王小利:沒好!
趙本山:他說生活美好,你說全了,你別老丟字兒啊。生活美好,美好的生活就是享受,是不是???說全了,現(xiàn)場直播呢!來!
(小品《捐助》)
在這種語境下,趙肯定理解王的“沒好”的意思,由于電視臺在采訪,不能讓王在記者面前說實話而丟了自己的面子,所以只能刻意誤解王的意思。他利用了詞匯的同音異義這種關(guān)聯(lián)性,把“沒好”曲解成“美好”以維護自己的面子。
5.總結(jié)
在言語交際中,聽話人會刻意利用語言“量”的原則和語言的模糊性曲解說話人的話語以達到某種交際目的。大量事實證明,刻意曲解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和一種積極的語用策略。但當語言使用者濫用這一語言策略來達到一些嘩眾取寵的目的時,就會對語言造成污染和損害。因此,我們在使用刻意曲解這一語用策略時,要注意其制約因素和使用技巧,以避免出現(xiàn)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Verschueren, J.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 Edward Arnold.
[2] 何自然,申智奇,2004,刻意曲解的語用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3).
[3] 焦常紅,2012趙本山小品中刻意曲解現(xiàn)象的順應(yīng)-關(guān)聯(lián)性研究[D]。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 申智奇,2011,言語交際中刻意曲解策略的語用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
[5] 全鑫, 2012,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看趙本山喜劇小品中的刻意曲解現(xiàn)象[D]。武漢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6] 吳藝娜,2008,英語日常會話中的刻意曲解的語用研究[D]。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7] 張光華,2008,中國喜劇小品中刻意曲解現(xiàn)象的語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8] 宗世海,2001,省約:指稱誤解形成的話語根源[C]//冉永平,何自然.語用與認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作者簡介:劉慧芬(1989- ),女,江西贛州人,贛南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小學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