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玻璃門內》是他去世一年之前寫成的雜感小品,本文從兩方面對作品中體現出的中國文化元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夏目漱石;《玻璃門內》;佛教;儒道老莊哲學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他與森歐外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中的兩座高峰,他的作品以及它本人對日本近代文學與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夏目漱石的出現,使日本近代文學面目一新。在自然主義文學主導文壇、浪漫主義文學席卷社會的時候,夏目漱石的文學獨樹一幟,擺脫勸善懲惡式的教訓主義故事格局,對人間社會洞察細微,連用“講談”、“落語”中的傳統(tǒng)手法和寫生文的技法,針砭日本文明社會的弊端,揭露金錢支配社會的丑惡現象,反映人們內心深處的孤獨,可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漱石的作品讀者層次廣泛,知識分子尤其報以青睞,置身其間,倍感親切。
一、佛教
夏目漱石受到佛教禪宗的影響很深,尤其是“無?!钡挠^念,在《玻璃門內》雜感中幾次提及。第三十七篇中作者寫道了家中懸掛的“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拓片。第二十二篇寫作者在病中,不時會接到帶有黑框框的印刷品。“我”雖然羸弱不堪,那些“比我年輕,平時總以壯實自詡”的人卻一個個先我而去。作者不禁生出生命無常,世間萬物沒有定數,“那些人為什么比我先死”的疑問來,一方面認為別人死了自己就不會死,自己還活著是理所當然的事,另一方面也要滋生出“自己還活在世上是不自然”的情緒,進而質疑命運的作弄。
中國佛教包容了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體系,全面繼承了印度三個時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國,世界上完整地佛教經典也都在中國??梢哉f,佛教誕生在印度,發(fā)展在中國。佛教向北,從巴基斯坦、阿富汗、中國新疆,一直傳到中國甘肅、陜西、河南洛陽這一帶,到中國內地。這條路線傳來的佛教,后來都用漢語把它翻譯出來,這支叫做漢傳佛教,也叫做漢語系佛教。
二、儒道老莊哲學
夏目漱石自幼喜愛漢學,這一點他在第三十一篇中提到了“我同阿喜都很喜歡漢學”。青少年時期,他在漢學私塾二松學舍系統(tǒng)學習了《文字蒙求》、《文章軌范》、《唐詩選》、《唐宋八家文》、《論語》、《孟子》等科目。1893年,夏目漱石在大學期間寫了論文《論老子的哲學》,他認為老子的“玄”是用相對的目光認識世界的。在第八篇中,作者一方面認為死比生更加快樂,但是在給人類以忠言方面,又必須在如何活下去這一狹窄的范疇中,以人類的一員來回答人類的另一員。無論是多么悲觀的人,也要頑強地執(zhí)著于生,但是卻又違背了自己的內心。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至今還用半信半疑的眼光凝視自己的內心深處,并始終以懷疑的目光審視所生活的這個相對的社會?,F實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相對而存在的,事物內部包含著兩個相互矛盾的對立面,它們相互依存,一方消失的話,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相對的存在于客觀現實當中。就像對于來向他尋求幫助的這位女性,漱石以為她遭受的無藥可救的嚴重創(chuàng)傷正是她面目生輝的原因,但這一美妙的回憶就寓于使她遭受比死還要痛苦的創(chuàng)傷里,二者就像紙的正反面一樣不可分割。公正的時間會使她的創(chuàng)傷逐漸痊愈,但也會奪走她至愛的寶貝。
夏目漱石在1910年后一直纏綿病榻,在當時的時代和環(huán)境的大背景下,對于人生和生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作為一部雜感小品,作者在其中注入了許多哲理和感悟。在第八篇中,作者感嘆“死比生可貴”,人總有一天要達到將死的境地。雖然人生的道路上充滿了不快且在后期產生了厭世思想,但作為人類的一員,是斷斷不能超出“執(zhí)著于生”的范疇的。在第八篇中,漱石明確表示自己是一個平庸的自然主義者。在漱石看來。自然兩字用在文學上,意義縮小為只限于人間的自然和山川的自然。他認為自然大體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服從人的天性,二是歸結為山川這一自然。他從人的本能出發(fā),肯定了執(zhí)著于生的意義,這種肯定人的本來狀態(tài)、本能權利的“人的自然”的觀念,從中可以窺見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痕跡。道家思想中的求真尚樸、絕仁棄義、因性而行的觀念,對漱石的“自然的人”的理念形成產生或不可忽視的作用。老子主張“返樸歸真”,強調人類應保持純樸自然的本性,摒棄阻礙真樸本性復歸的仁義禮智,回歸天性自然。莊子亦強調遵循自然之道。因此漱石“人的自然”的理想與老莊的“自然的人”的理論之間的影響關系,是顯而易見的。
夏目漱石在“則天去私”的思想中,把人看做自然的存在,這種觀點在先秦就廣泛存在于當時的社會意識之中,并在《易經》、《管子》等諸家子集中多有反映,但尊崇自然到信仰的程度,并以之排斥社會性則是老莊的理論。道家的“天”,正如其經典《道德經》、《莊子》中所示,又與自然、性、真、樸等概念相通。莊子認為人的本性源于自然,是不可輕易抹殺的,從而主張順從天意。漱石摒棄理性的“自我”,主張“則天去私”,就是則“本我”去“超我”,也即是莊子的“法貴天真,不拘于俗”。漱石的“自然”一同于中國道家的“自然”,是指人本性的。“自然”是“則天去私”的基礎和展開,是夏目漱石人文主義思想在他的文學、哲學、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表現。
參考文獻:
[1]《玻璃門內》,吳樹文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