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最近幾天,全國人民都在關注這樣一件事情:今年的諾貝爾科學獎的獲獎名單中,依然沒有中國人的名字出現(xiàn)。
其實事實往往更殘酷。據(jù)權威數(shù)據(jù)顯示,在1980年到2002年獲得諾貝爾獎、魯斯卡獎、伽德納獎、沃爾夫獎、菲爾茲獎、圖靈獎、日本國際獎、京都獎這八項國際科技大獎的497名科學家中,沒有一名中國國籍的科學家。
而在英國,這個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的國家卻誕生了近百名諾貝爾獲獎者,總排名為世界第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科學獎項,包括世界有名的青霉素發(fā)明者、DNA發(fā)現(xiàn)者等??茖W的高峰向來令人望而生畏,可是為什么在這個小小的島國上卻有這么多不畏艱險、敢于攀登科學高峰的人?也許是因為英國嚴謹卻富有彈性的教學方式,也許是因為這里的學生們從小就擁有了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空間,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yǎng)造就了他們的個性和天賦……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借鑒和深思。
家庭教育是什么?
家庭教育是什么?家庭教育就是整個教育過程中根系的培育。教育問題絕非僅僅是學校的事情,每個孩子的培養(yǎng)與成長都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而家庭教育恰恰是這一系統(tǒng)中至關重要的根系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要想做好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懂孩子”。
孩子調(diào)皮不聽話,正常。孩子愛玩不愛學習,正常。因為他是孩子。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劉佳教授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開發(fā)最重要的時期是11歲到16歲。所以這一數(shù)據(jù)恰恰證明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是不科學的。
我們的孩子究竟缺什么?
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和教育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們不禁回頭反思,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到底缺什么?我們要教給孩子什么?
不缺夢想缺理想:央視《對話》欄目曾做過這樣一期節(jié)目,美國12名總統(tǒng)獎學金的獲得者和中國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等著名大學錄取的優(yōu)秀學生回答同一個問題:從智慧、權力、真理、金錢、美中選取一個詞代表自己的價值觀。美國高中生一致地選擇了真理和智慧。但中國高中生除了有一個選擇了“美”之外,沒有一個選擇真理和智慧,彼此之間也沒有多少共同點,有的選擇了財富,有的選擇了權力。
除此之外,中美學生針對非洲貧困兒童制作的援助計劃,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中國學生的方案從中國悠久的歷史入手,從歌頌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到吟詠茶馬古道,隨后便是一場文藝演出。但是對非洲的援助計劃卻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只說組織去非洲旅游,組織募捐,還去非洲建希望小學等。一個留美的華裔作家發(fā)問:“你們募捐,要我掏錢出來,首先你的整個援助計劃得打動我,我還要知道我的錢都花在什么地方,我捐出去的每一分錢是不是都真正發(fā)揮作用了?!泵鎸ψ骷业陌l(fā)問,中國學生面面相覷、無言以對。
而美國學生的方案便從非洲目前的實際情況,比如教育、就業(yè)、食物、飲用水、艾滋病等一些看起來很細小的實際問題入手,規(guī)劃每一項做什么,準備怎么做,甚至到每一項預算都準確到幾角幾分。他們對于非洲社會的了解,對已有的援助現(xiàn)狀的了解,都深刻而全面,每個人分工明確,又融成一個整體,整個計劃拿來就可以進入實施階段。
由此可見,當我們的學生該展現(xiàn)出理想和精神的崇高的時候,他們要追逐金錢和權力;當他們該立足實際,腳踏實地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又吟詩弄賦,在實際問題的外圍不著邊際地輕輕飄浮。我們培養(yǎng)出的青年人,既有可能渾渾噩噩,是非不辨,喪失了獨立思考的心智和能力,沒有思想而隨波逐流;也有可能在現(xiàn)實面前,一籌莫展,沒有實際的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引導孩子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理想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責任。
不缺智商缺情商:隨著家庭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孩子們的視野也就越來越廣,但很多孩子人性、人品沒有同步。為何這么說?“藥家鑫案”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明。人不能沒有善良,人不能沒有人性,善良和人性靠誰播種,靠家庭。
不缺技能缺核心素養(yǎng):我們還可以看到,好多家長唯恐自己孩子的“素質(zhì)”不夠全面,節(jié)假日、寒暑假,只要孩子有空閑時間,父母就會排出自己的“素質(zhì)教育課程表”,讓他學鋼琴、拉二胡、上小記者班、參加舞蹈培訓……一句話,決不讓孩子有自己的時間。這些種種在應試文化指導下的“技能培訓”,確實提升了孩子的某些技能。但可以清晰地看到,“技能等級”的進步并沒有形成孩子們?nèi)宋木?、科學精神的同步發(fā)展?!袄钐煲弧钡陌咐妥阋宰C明這點。在各項技能領域都成績優(yōu)異的李天一為何屢次觸碰法律的底線?恰恰說明現(xiàn)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技能的培訓,而是缺少有理想有責任的人生信念,缺少獨立、陽光、堅毅的性格特征,缺少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
不缺幸福缺生活:許多家長尚未認識到,生活中無微不至的關懷不僅削弱了“自立”,過度的溺愛還滋長了“任性”,有求必應的物質(zhì)滿足使孩子們不僅不懂得什么是幸福和應該如何去追求幸福,還會缺失自我責任感和人生追求?!白运?、任性、脾氣大、缺少堅持的毅力、缺少責任感”等共性化的問題產(chǎn)生了,而這樣一些“核心素質(zhì)”的缺乏就會深刻影響一些孩子未來的成功與幸福。
而生活本身就是一門活生生的課程,生活的過程就是學習、成長的過程。在四五年前,有一所初中的校長給我打電話,說他們學校本來有一個學習成績非常好的學生不打算到天一中學來讀書了。我問為什么?他說,這個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是蘇北興化人,撿垃圾到無錫,沒有地方住,搭了塑料棚住在破船上,經(jīng)濟條件十分艱苦。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我到他的“家”里去看了看,頓時覺得十分心酸。于是我跟這個孩子的父母說,一定要讓他上高中,所有的錢我來解決。三年后,這個孩子被保送到南京大學。在離開天一中學的時候,他給我寫了封信,這樣說到:“我來自一個極度貧困的家庭,我并不因此而怨聲載道,因為現(xiàn)實就是如此殘酷,但是,蒼天賦予了我智慧?!爆F(xiàn)在這個孩子在讀博士,發(fā)展得很好。事實證明,有時候生活中的苦難恰好是孩子發(fā)展中的財富。
不缺關懷缺責任:今天的“獨生子女”有了太多太多的呵護、關愛、寵愛,他們已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已遠離了自然的成長過程,他們確實已生活在父母、爺爺奶奶營造的“溫室”之中。在這種長輩的“人造溫室”中既沒有了真實的“電閃雷鳴”,更沒有“風霜雨雪”,也就是說,孩子的成長缺失了真實的生活體驗,這種“溫室效應”的惡果就是:孩子們?nèi)笔Я恕蔼毩ⅰ?、“自主”這樣一些關鍵素質(zhì),“驕”、“嬌”兩字成為一種通病;孩子們?nèi)菀兹笔б?guī)則意識,行事容易沖動,孩子的“自我中心”任意滋長,有些孩子甚至以為“世界就是我”。
家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從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今年暑假,應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邀請,我在多倫多大學的學生公寓里面住了12天,深度考察多倫多大學。多倫多大學的一位教授給我們看了兩段影像。第一段是加拿大和美國學生的學生宿舍的情況,影片中的宿舍窗明幾凈,干凈整潔。第二段是中國留學生宿舍的情況,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位教授用了一個詞形容:不可容忍。他還告訴我,多倫多大學曾經(jīng)有一個中國女孩,報到的第二天做飯要切半只雞,因為從來沒動過刀,把自己的大拇指嚴重剁傷了。當我們的孩子沒有生存能力的時候,這怪誰呢?單單怪孩子們嗎?不是的。因為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沒有生活教育,也沒有習慣教育。所以,不要迷信名教師,也不要迷信名校,每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他所有進步的基礎其實是父母的循循善引和家庭優(yōu)秀文化的深刻熏陶。真正把孩子送至人生高速公路入口處的“教師”,一定是孩子的爸爸、媽媽。所謂“龍生龍,鳳生鳳”的古訓,并不僅指遺傳的力量,更多的是指家庭文化的力量。
自問:我家的“土壤”合適嗎?
某天早上,我在學校到處轉(zhuǎn)轉(zhuǎn),忽然發(fā)現(xiàn)學校的草坪上長出來幾個蘑菇。我不禁想到:為什么在這個地方會長出蘑菇?于是,我拿手機拍了一張照片,看著這張照片我想了很久很久,終于得出一個結論:蘑菇不是選出來的,蘑菇也不是種出來,森林中的蘑菇是在適宜的溫度,適宜的水分,適宜的土壤中自然生長出來的。聯(lián)想到我們的教育,這個問題油然而生:我們都在期盼著孩子們能有更好的發(fā)展,可是我們?yōu)楹⒆拥某砷L提供了最好的溫度、適宜的水分和肥沃的土壤了嗎?
前不久,我在中國科技大學參加中國科技大學、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學三所大學的科學論壇。中國科技大學一位教授告訴我,四年前由天一中學考進中國科技大學的錢子誠同學,今年在巴黎高師面向全世界招收數(shù)學研究生的考試中,獲得全球第一的好成績。眾所周知,巴黎高師的數(shù)學系全球排名第一,就連國際上數(shù)學最高獎菲爾茲獎也幾乎每年都被巴黎高師壟斷。所以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里,我相信熱愛數(shù)學的錢子誠將來一定會有很好的發(fā)展。從科大回來后,我問了錢子誠在天一讀書時的班主任,這個孩子為何會這樣優(yōu)秀?他的班主任告訴我:“我去過他家里,他家里有四個書房!”
四個書房?我去過很多的家庭,有的家庭房間非常大,麻將房、撲克房、健身房都有,但就是沒有書房。家庭提供什么樣的土壤,我們的孩子就會成長為相應的人。所以,這樣的土壤絕對不會成長出優(yōu)秀的孩子。
什么樣的土壤才是最適合的?
素質(zhì)教育,健康為本。舉個簡單的例子,學校每年軍訓的時候,總有一些孩子連部隊特大號的軍褲都穿不下;上體育課的時候,很多一米七、一米八的男孩子吊在單杠上晃蕩,卻一個引體向上都拉不起來。個子高,體重重,就是健康嗎?不是的,生理和心理都良好才是真正的健康,而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不僅在于遺傳,更在于后天的培育。家庭和學校都應重視這種根本性的素質(zhì)培育。2010年,政府為天一中學投資1.2億元建成了標準化的體育館和游泳館,讓孩子們在里面接受游泳、武術、舞蹈、各種棋類、球類的鍛煉,強健自己的體魄。
“土壤”的溫度和濕度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
在考察北卡州杜克大學之后,我曾寫下以下文字:
走進占地有86個天安門廣場大的杜克大學,隨處可見的是讀書的學生。椅子上坐著的,草坪上躺著的,大樹下靠著的,邊走邊閱讀的都是在看書的學生。在杜克如此,普林斯頓如此,北卡也如此,我由衷地感嘆,以前我們道聽途說,完全誤解了美國大學的情況,中國很多孩子以為美國的大學“學習輕松,到處是娛樂,到處是自由”,看著與國內(nèi)眾多大學完全不同的校園氛圍,我真的暈了,我甚至想,美國大學不準談戀愛?美國大學生不會娛樂?因為在幾所大學,我都沒有看到國內(nèi)校園內(nèi),觸目可及的那種卿卿我我的休閑景象,我更沒有看到花花綠綠的娛樂性活動廣告。原因是,高水平大學有濃郁的文化氛圍,浸潤在這種文化中,學生就有了追求,有了專注,有了學習與探索的自覺。
走在北卡的大學,我常駐步仰視那一棵棵,一排排,一片片大樹,心中莫名的感動。
如果說,大樹與綠色給予了感官的強烈刺激,但更深的感受,則是彌散在校園的“文化氣息”,慢慢地行走在幾所大學,細細地聆聽一些學者的介紹,絲絲縷縷,有一種不可名狀,但無處不在的“大學氣息”直沁心脾。
走在杜克大學,我一直在想,大學應該是這樣安詳、寧靜的地方,應該是有大樹成陰、有大師感召的圣園,應該是有眾多實驗室、圖書館散發(fā)知識光芒的殿堂,應該是充滿探究、開發(fā)未知的學術論壇,應該讓走進校園的每一個人,感到神圣與崇敬,感受高尚文化撲面而來。
幾次外訪,曾走進劍橋、牛津、洪堡、新加坡國立大學等著名大學,這次又走進了杜克等幾所大學,在這樣一些世界頂尖大學,走進去,更會有一種感動,一種感染,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噴涌。
我想,一所大學,就是一片“文化森林”,彌散的“校園文化”每天潛移默化,塑造著人的氣質(zhì),奠定著人內(nèi)心的價值,深刻影響著一代代青年學生的生命與精神成長。高水平大學,更在產(chǎn)生著影響社會進步的“精神文化”,一流的大學,更產(chǎn)生著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先進生產(chǎn)力。不同的大學不僅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時也塑造了五彩繽紛的世界。我想,這就是大學存在的本質(zhì)意義。
這些大學都沒有校門,汽車就在教學樓、圖書館門前停靠,但這里決沒有我走過的國內(nèi)某些大學的嘈雜、松散、浮躁,所有的人似乎都專注在學習、探究之中,我由衷地感概,我的學生倘如踏進這樣的地方,一定會有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純粹,一定會內(nèi)心寧靜安詳,年輕的心決不會躁動彷徨。我相信這樣一句話,“千里馬不是伯樂發(fā)現(xiàn)的,而是自己跑出來的”。學校最重要的是提供盡可能多的、可供選擇的課程。我在這兒說的課程,意指“學生在學校情景中全部學習生活的總和”。
走在杜克大學的圖書館,看著埋頭讀書的學生,看著上網(wǎng)查閱資料的學生,看著在進行各種研討的學生,看著在小組授課的教授,我想,這樣的圖書館,真是學生吸收知識,探索未知,幸福成長的天堂。
在參觀了杜克大學等校園的圖書館以后,我又想,倘如我們認同孩子們應該像猴子般調(diào)皮、靈動,那我們不僅要多在學校內(nèi)栽種植物意義的大樹,更應著力建設更多知識、文化、精神意義的大樹—圖書館、實驗室、學生活動中心……
走進這種高水平的大學,我在想,當我們呼喚諾貝爾獎,當我們期盼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成批涌現(xiàn),教育應該重視什么?我們應該如何著力?我無法回答。但有一點應該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日益喧囂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高水平大學,不僅需要有巨資投入,有氣派的現(xiàn)代大學城,不僅需要高薪引進高端人才,最基礎、最重要的,可能更應該是:營造一種寧靜,每一個人,尤其是大學的精英們,應有寧心靜氣的品質(zhì)和發(fā)現(xiàn)、探究的學術堅持。
陪同我們的學者講,哈佛大學的圖書館就有近百個,這些圖書館散布在學校之中,教授說,有這100座圖書館存在,哈佛就會一直存在。我想,他這兒說的哈佛,一定是指的哈佛的文化,哈佛的精神,哈佛的生產(chǎn)力。
一所學校的學習氛圍其實是學校建設的。在天一中學,“圖書館”被叫做信息樓。這里有15萬冊圖書和若干信息化教室。信息樓給了孩子們一個舞臺,讓他們從這里了解世界。同時,為了給學生植入“夢想的種子”,天一中學千方百計邀請各類名人,如神舟六號副總指揮秦文波、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杜江峰教授、兩彈一星功臣姚桐斌夫人、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新東方總裁俞敏洪等到天一中學的“名人課堂”做客,為學生講述他們的成長故事,為孩子們樹立人生的榜樣。
眾多科學家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他們的重大發(fā)明一般都出現(xiàn)在20-30歲之間。所以在高中階段,我們不僅僅要完成理、化、生實驗的教學任務,更要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創(chuàng)造與發(fā)明的搖籃。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的孩子們僅僅靠幾本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最近幾年,天一中學跟康敏思公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等多個單位聯(lián)合搞了一些創(chuàng)新實驗室。這些實驗室為孩子們開辟了真正的第二課堂。從這個第二課堂里已經(jīng)走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孩子。我們的學校教育為孩子的發(fā)展提供了這樣豐厚的“土壤”,那我們的家庭呢?
在家庭教育中有兩個字至關重要:課程。什么叫課程呢?家庭里孩子見到的所有布置是課程;每天在孩子們面前說的所有話是課程;父母親在家庭生活中所有的行為是課程。家庭里經(jīng)常來的客人是課程;父母親帶孩子參加的所有活動是課程……我經(jīng)常見到有的父母親吃過晚飯對孩子說:”好好做作業(yè),我去搓麻將啦,我搓好麻將回來查作業(yè)啊?!逼鋵嵾@樣的“課程”是很糟糕的。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達,多元文化的沖擊,很多夫妻關系緊張,有的夫妻之間一直在爭吵、在鬧離婚,這樣的課程更是糟糕的。
在近30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清楚地看到家庭的和諧與爭吵對孩子的影響極為深刻。幾乎可以下結論地說,離異家庭的孩子心理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重創(chuàng),所以溫馨和諧的家庭氣氛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就是合適的“土壤”。
給家長的十條建議
建議一:我們應該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座金礦
好多人總以為別人的孩子是“神童”,但很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金礦”就在自己家中。一個人如何才能成為人才?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說,關鍵是“興趣”、“熱情”和“持之以恒”。所以,我們的家庭教育要千方百計地點燃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千方百計地優(yōu)化孩子們的學習習慣。
我一直這樣認為,孩子就是孩子,他需要成人的鼓勵,他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勵。而這種鼓勵絕非是那種流于形式的“你真行”,“你真棒”之類的低級鼓勵。
它應該表現(xiàn)在父母對孩子無限信任的慈祥目光中;表現(xiàn)在父母對孩子強勢智慧的敏感中;表現(xiàn)在對孩子每一點進步的鼓勵與幫助中;表現(xiàn)在孩子遇到挫折或成績不夠理想時,父母所表現(xiàn)的大度、寬容、理解;表現(xiàn)在父母時常是孩子最真誠的“傾聽者”;表現(xiàn)在父母時常是孩子最貼心的心理按摩師,在孩子們渴望幫助時,孩子能聽到了父母熱騰騰的話語,看到了前行的神燈。一句話,應該讓你的孩子在每天的生活中,總覺得有一種“磁場的力量”在吸引他前行,總感到有一種“無形的手”在暗中相助,有一種“無聲的力量”在召喚,我把這些東西稱之為期盼的力量。
建議二:不要誤入教育沼澤地
許多謬論一直在左右著家長的思想,比如“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等。所以現(xiàn)在的教育形式全部顛倒:從幼兒園開始就拼命讀書,小學生苦不堪言,初中生水深火熱,高中生宛如煉獄,但是大學生卻很“幸福”。這是一種畸形,一種顛倒。所以我給家長建議是,幼兒園的孩子就是玩,玩就是學習,到公園里去玩,到博物館去玩,到超市里去玩,而不是在家玩電腦;小學和初中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高中培養(yǎng)他的興趣和能力;大學要有強烈的學術志向。
建議三:人文閱讀遠遠比奧數(shù)輔導重要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大量的閱讀讓孩子增長了知識,同時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給予了他們不斷前進,不斷成長的力量。實例證明,天一中學近10年參加江蘇省作文大賽,獲得一等獎、二等獎的學生,幾乎都升入了全國的一流名牌大學,有了很好的前途。
建議四:方向遠比方法更重要
方法可以因人而異,但是方向往往奠定了培養(yǎng)的基礎。孩子的培養(yǎng)一定要先關注“成人”,后關注“成才”。當孩子還是一顆“種子”的時候,我們重視人性、正義、責任的教育,他才能長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當他還懵懂無知的時候,我們就重視良好性格、習慣的培養(yǎng),孩子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所以,家庭教育尤其要注重孩子“核心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他對某一領域的興趣;培養(yǎng)他“學習自主、行為自律、個性自強”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他強有力的社會責任感。
建議五:不要做100分媽媽
什么叫100分媽媽呢,就是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包了:早飯燒好了,書包整理好了,紅領巾拿好了……被媽媽抱著長大的孩子與跟著媽媽長大的孩子其人生將截然不同?,F(xiàn)在很多學校新生入校的時候,你會看到很多孩子大搖大擺地走進學校,身后跟著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拿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我們一直提倡學生要自主自立,但是家長連自主自立的機會都沒有提供,讓孩子們?nèi)绾纬砷L?
建議六:孩子的成長中,父教不可缺失
孩子的成長中父親不能推卸責任。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樣的,女人的溫柔善良,男人是學不來的。但是男人的大度、責任、正直,遇到困難沖過去的態(tài)度,都是需要爸爸的教育和傳承。
建議七:謹防“隔代溺愛”
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但大樹底下永遠長不出另一棵大樹。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案舸哪鐞邸笔沟迷S多孩子養(yǎng)成了“任性”的性格,阻礙了許多優(yōu)秀孩子的進步。
建議八:網(wǎng)絡是工具,不是玩具
許多“優(yōu)秀”的孩子因為迷戀網(wǎng)絡走向“一般”。所以,管理好孩子們的手機、電腦是家長的責任。玩耍要有“度”。
建議九:卓越其實是一種習慣
生活習慣是個人素質(zhì)的基本標志,所以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要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學習習慣是我們能否發(fā)展的基礎,所以培養(yǎng)優(yōu)質(zhì)的學習習慣需要用毅力并不斷優(yōu)化;而廣闊的文化視野是我們走向成功的關鍵,因此要養(yǎng)成一生喜愛讀書、思考的習慣。
建議十:素質(zhì)教育其實是一種很樸素的追求
素質(zhì)教育到底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總結來說,他應該清晰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懂得尊重他人并恪守公民應該遵循的社會秩序,他擁有良好的語言與行為的習慣,并具有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的意識和能力。而我們的家庭教育就是培養(yǎng)這種人才的第一課堂,也是決定孩子命運的第一課堂,甚至是決定一個民族未來的第一課堂。
(本文根據(jù)沈茂德在“家庭教育創(chuàng)新思想報告會”上的發(fā)言錄音整理)
作者介紹
沈茂德,江蘇省天一中學校長,全國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江蘇省地理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中國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才研究會超常人才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優(yōu)秀中學地理教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首屆感動江蘇教育十大人物等。作為教育工作者,“讓學校成為學生可以放聲歌唱的樂園”是他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他努力把學校建設成“文化圣園、生態(tài)公園、數(shù)字校園、溫馨家園”;他實踐教育多元化理念,超常教育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形成影響;他引導教師確立“每個孩子都是一座金礦”的學生觀,實施高層次的素質(zhì)教育。作為校長,他認為校長應該永遠懷有“書生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