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鄂爾多斯市的自然生產條件,根據有關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規(guī)范,結合本地區(qū)生產實際,提出了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鄂爾多斯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1-56-02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蔬菜生產發(fā)展迅速,2012年,鄂爾多斯市蔬菜種植面積0.98萬hm2,產量39.2萬t,蔬菜市場前景看好,農民種菜積極性高漲,蔬菜栽培技術不斷提高。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蔬菜產品不只是數量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追求產品的質量和品質,因此,加強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推廣,發(fā)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勢在必行。
1 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有利條件
1.1 地理位置優(yōu)越 鄂爾多斯市地處N37°35′~40°52′、E106°42′~111°27′,位于內蒙古西南部,西、北、東三面被黃河環(huán)繞,南以長城為界,與山西、陜西接壤,西與寧夏自治區(qū)毗鄰,北與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又形成了內蒙古經濟發(fā)展最為活躍的“金三角”,全市總面積8.7萬km2,總人口約160萬,具有強勁的中心輻射功能和多維接納能力,為無公害蔬菜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1.2 自然氣候條件好 該市屬溫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年日照時數3 100~3 200h,其中農作物生長季占54%~55%。年平均氣溫6.0~6.6℃,平均氣溫年較差45.1~48.4℃,氣溫日較差平均在11.4~15℃之間,≥10℃積溫2 800~3 200℃,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0℃以上一般在3月中、下旬~11月中、上旬。年太陽輻射5 500~5 900MJ/m2,其中作物、牧草生長季占62%~63%。年降水量150~380mm,70%集中于7~9月份,雨熱同季,具有發(fā)展蔬菜生產的良好自然氣候條件,且產地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好,能達到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要求。
1.3 土壤肥沃和水資源豐富 沿黃河平原區(qū)為蔬菜主要產區(qū),其土壤帶東中部為栗鈣土帶,西部為棕鈣土帶,耕地主要是隱域性土、灌淤土和沖積土,有機質含量1%以上,土地肥沃。該區(qū)地表水徑流量0.15億m3,多年平均黃河過境水量315億m3,水資源豐富,水質好,灌溉便利。
1.4 具有較強的技術支撐 本市與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內蒙古農業(yè)科學院等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加強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同時,建有內蒙古西部區(qū)農牧民科技教育培訓基地,為蔬菜生產的發(fā)展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1.5 具有一定的生產規(guī)模 2012年,鄂爾多斯市蔬菜種植面積0.98萬hm2,其中,設施蔬菜0.07萬hm2,露地蔬菜0.91萬hm2,總產量31萬t,主要有辣椒、番茄、菜心、大蔥、南瓜、蘿卜、蔓菁、甘藍、白菜等種類,極具區(qū)域優(yōu)勢。
1.6 交通四通八達 鄂爾多斯雖然地形起伏不平,地貌復雜多樣,但是交通十分便捷,周邊和境內有京包(北京—包頭)、包蘭(包頭—蘭州)、包西(包頭—西安)3條鐵路干線,109、210兩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市,鄂爾多斯機場與周邊的5大民航機場形成了便捷的區(qū)域航空網絡。便捷的交通,為蔬菜產品的輸出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2 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要點
無公害蔬菜,即產地環(huán)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guī)范的要求,經認證合格獲得認還證書并允許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多經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根據有關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規(guī)范,結合本地區(qū)生產實際,提出如下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要點。
2.1 生產環(huán)境要求 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附近應沒有污染源,避免工業(yè)“三廢”污染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廢棄物、粉塵、農藥、化肥等污染,保持空氣和水源清潔,灌溉水質要符合國家規(guī)定要求,土壤結構性好,并符合土壤環(huán)境質量的規(guī)定。
2.2 田間生產條件 增施腐熟有機肥料,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土壤,pH值5.5~6.5;完善田間水利設施,健全排管系統(tǒng);實行輪作倒茬,做到合理安排茬口,采用不同科的蔬菜和茬口輪作,提倡不同科蔬菜間作套種;菜地四周要設林網帶,保持田園的清潔。
2.3 栽培管理措施
2.3.1 合理輪作 前茬蔬菜采收后要及時清除枯葉、殘株及四周雜草,減少殘株上病蟲源傳染下茬蔬菜;合理安排茬口,實行輪作倒茬,并適當調整播期,盡量避開病蟲害高發(fā)期。
2.3.2 選用良種 選用適于當地保護地或露地栽培的高產、優(yōu)質、抗病力強的品種,對引進的品種必須通過植物檢疫,防止檢疫性病蟲草害和檢疫部門規(guī)定的檢疫對象的傳入。2.3.3 采用先進的配套栽培技術 采用穴盤育苗,發(fā)展日光溫室、大棚生產,應用地膜覆蓋、嫁接栽培、無土栽培技術,推行噴灌、滴灌、濕潤灌溉。棚室生產注意加強通風透光,冬春季要預防低溫高濕,增加光照,補充二氧化碳氣肥,應用棚室增溫、保溫技術,在高溫多雨季節(jié)利用遮陽網進行降溫等。
2.4 合理施肥
2.4.1 施肥原則 以有機肥為主,輔以其它肥料;以多元復合肥為主,單元素肥料為輔;以施基肥為主,追肥為輔。
2.4.2 配方施肥 根據蔬菜營養(yǎng)生理特點、吸肥規(guī)律、土壤供肥性能及肥料效應,確定有機肥、氮、磷、鉀及微量元素肥料的適宜量和比例以及相應的施肥技術,做到對癥配方。具體應包括肥料的品種和用量,基肥、追肥比例;追肥次數和時期;以及根據肥料特征采用的施肥方式。
2.4.3 化肥的施用 一般不施用化肥,如確實需要,可有選擇地限量施用部分化肥,且必須掌握以下原則:(1)嚴禁使用硝態(tài)氮肥;(2)化肥施用量一般不超過25kg∕667m2;(3)化肥必須與有機肥配合施用,有機無機氮比例為2:1;(4)最后一次施肥應在收獲前30d進行。
2.5 病蟲害綜合防治
2.5.1 農業(yè)措施 如選用抗病蟲品種,合理輪作、間作,高溫悶棚等提高蔬菜對病蟲的抵抗能力,減少病源、蟲源。
2.5.2 物理防治 如利用溫湯浸種殺死種子攜帶的部分病菌和蟲卵,利用殺蟲燈、粘蟲板、性誘劑等進行殺蟲滅菌。
2.5.3 生物防治 利用害蟲的天敵和生物農藥達到以蟲治蟲,以菌治菌的目的,如瓢蟲、食蚜蠅、獵蝽等捕食性天敵的利用。
2.5.4 化學防治 遵循“嚴格、準確、適量”的原則,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以確保蔬菜的安全性,要交替復配使用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使蔬菜中農藥殘留量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另外還要嚴格執(zhí)行農藥安全使用間隔期限、適合期限等。
2.6 抓好質量檢測,適時采收 采收前檢查農藥、肥料的安全間隔期及農藥殘留量,根據蔬菜生長情況、成熟度、大小、重量、采后處理設施條件等因素,適時分級采收。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