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夏季,樓下的白楊樹上不知何時駐扎了幾只夏蟬,每日不知疲倦地吟唱著夏天的歌謠。
工作間隙,小憩。
心靜下來,耳邊的蟬鳴便顯得清晰,不禁想起那首流傳一時的校園歌謠:“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
的確,有關(guān)童年夏天的記憶中環(huán)繞著知了的聲聲鳴唱,但不似現(xiàn)在聽來的這般孤單悠長,更多的是蘊含著喧鬧的快樂。
小時候,我曾住在母親任教的一處鄉(xiāng)村學校里。學校附近有一片小樹林是孩子們的游樂場,更是夏天孩子們游戲的天堂。每年麥收后不久,就該有知了了,這是我們掰著手指頭盼了又盼的時光。
那時候,沒什么家庭作業(yè),也不像現(xiàn)在的孩子有電腦和游戲機可玩。下午放了學,匆匆吃過飯,我便和小伙伴早早地來到小樹林,圍著一棵棵樹慢慢地尋找知了。我們找的是被稱為“爬叉”的蟬的幼蟲。長大后離開家鄉(xiāng)讀書,我才知道很多地方都把知了的幼蟲稱為“知了龜”、“知了猴”之類。竊以為,我們家鄉(xiāng)的叫法更為形象。那種小東西不就是最喜歡爬樹杈嗎?而且還長得張牙舞爪的。
可能是和我們一樣等不及吧,不等天黑,爬叉就會把自己洞穴頂部的那層土弄得薄薄的,露出一個和螞蟻洞差不多大的口。我們發(fā)現(xiàn)爬叉洞以后,扒開洞口,爬叉往往會飛快地縮回洞的深處。這可難不倒我們。我拿一根樹枝插進洞里,爬叉就會很“愚蠢”地緊緊抓住。等的就是這個,我把樹枝輕輕一提,爬叉就被拉出洞了。
要想“豐收”,還得等到太陽落山。
隨著暮色降臨,爬叉?zhèn)兗娂姀亩粗信莱觯老蚓徒臉洹km然此時光線暗淡,但觀察爬叉的行蹤還是沒問題的。我們手中裝爬叉的袋子逐漸地鼓起來,樹林中不時響起陣陣歡笑和興奮的喧鬧。
太陽的余暉畢竟停留不了太久。黑暗降臨,如果是無星無月的夜晚,樹林中會有手電筒的光柱零星亮起。那是家境好的伙伴的專利,大部分孩子是無法討到買電池的錢的。所以,晴朗的月夜便成了我們的節(jié)日。朦朧的月光下,靠著敏銳的目光,更依賴著經(jīng)驗,我們就開始摸爬叉了。那時候,我們把尋找爬叉的行動稱為“摸爬叉”,一個“摸”字頗為傳神??刹唬旌诤蟛攀桥啦娉龆吹母叻迤?,很多爬叉就是靠“摸”來的。
再晚些時候,能找到的往往就不是爬叉了。那些身覆硬殼、看似笨拙的小東西爬上樹的高處,甚至爬到細細的枝條、搖曳的樹葉上,它們在蛻變。
爬叉蛻變的過程是一系列漂亮的高難度雜技動作:首先,背上裂開一條縫。然后,隨著殼里那柔嫩身體的努力,縫隙逐漸變寬、變大,從殼里掙脫出的身體逐漸后翻、后翻、再后翻——翻到只剩一點兒尾巴尖還停留在殼里。最后,似乎馬上就要墜落的時候,一個前翻,身體成功地趴到自己的殼上,這就變成了知了。剛出殼的知了通體是嫩綠的,被我們叫作嫩知了。
抓回來的爬叉被我們浸入鹽水中,第二天,用油一炸就成了口中的美味。捉到的嫩知了就不舍得吃了,我們會小心地把它們放在諸如紗窗、蚊帳等利于攀爬的地方。第二天,它們的身體就變成了黑褐色,翅膀也舒展開來——已經(jīng)是成熟的大知了了。
知了是可以玩出各種花樣的。
腹部長著兩個半月形片片的,我們稱之為“叫知了”,一捏它就會叫。我們常常一人拿一只,比誰的叫得更響、叫的時間更長。不會叫的也沒關(guān)系,用一根長長的線,一頭系在知了身上,一頭緊捏在手中,讓它飛,我們稱之為“放風箏”。玩得更多的是“放飛機”:在一些輕薄的紙片上畫上美麗的圖畫,用線系在知了身上,放飛。知了拖著我們的圖畫飛向遠方,留下的便是小小心靈中無窮的歡樂和無邊的遐想。
兒時蟬鳴相伴的快樂時光早已遠去。如今,喧囂紛擾的塵世煙火中,蟬鳴似乎也多了聒噪而少了悠揚。但今天的聲聲蟬鳴又一次讓我如兒時一樣放飛了心情,遂寫下上述文字,獻給我的童年伙伴,也獻給我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