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強夯法具有施工簡單、加固效果好、使用經濟等優(yōu)點,特別適合戶外變電站的地基處理,但由于施工參數(shù)需要通過試夯后的檢測結果得出,往往不被施工單位認可,因此只有在大規(guī)模重要的變電站才得以應用。
關鍵詞:強夯;夯能;錘重;落距;夯點間距
中圖分類號:TU4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362(2013)12-0071-02
前言
強夯法具有施工簡單、加固效果好、使用經濟等優(yōu)點,因而被世界各國工程界廣泛應用于各類土的地基處理中。但由于強夯法的設計理論尚不成熟,夯擊時地基的動力性又不十分明確,以及地基土形狀變化多端等因素,在采用強夯法時必須進行現(xiàn)場試夯或試驗性施工。設計通過試驗結果進行下一步施工圖設計。強夯的施工方法簡單但施工中錘重、落距、錘底面積、夯點布置等參數(shù)的取值直接決定地基處理效果及施工速度,強夯的參數(shù)對工程十分重要。
1 站址概況
松原500kV變電站新建工程的站址位于前郭縣新廟鎮(zhèn)站址在地貌單元上屬于松遼平原,地勢稍有起伏,呈東西高中間低的形態(tài),地面高程在146.00~151.00m之間,最大高差為5.00m。
2 地基巖土構成
自然地面下20m深度內的地層巖性自上而下分別為黃土狀粉土、粉土、粉砂。
2.1 黃土狀粉土黃褐色,具有較大孔隙及垂直節(jié)理,微層理發(fā)育,稍濕,稍密~中密。該層厚6.50~8.00m。
根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判定該層土為中高壓縮性土。
根據(jù)《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GB50025—2004),黃土狀粉土具有濕陷性,失陷性為中到重。
2.2 粉土黃褐色,稍濕,稍密~密實,該層分布不普遍,層厚小于1.40m,層底埋深8.80~7.50m。
根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判定該層土為中等壓縮性土。該層粉土不具有濕陷性。
2.3 粉砂黃褐色,稍密~中密狀態(tài),稍濕~飽和,該層分布普遍,本次勘察未揭穿。
3 站內的構筑物
站區(qū)建筑物主要由主控通信樓、繼電器小室、SP泡沫消防間等建筑物組成,除主控通信樓為二層結構外其他所有建筑物均為單層建筑??偨ㄖ娣e為1182.73m2。占地面積為705.6m2約占圍墻內總占地面積(6.1362hm2)的1.14%。其他構筑物為500kV配電裝置場地、220kV配電裝置場地、無功補償裝置、電容器裝置、站內道路、站內地下電纜溝、主變壓器基礎等構筑物。變電站內構筑物的特點是除了主控通信樓、主變壓器基礎占地比較集中可以做成深基礎外,其余構筑物占地面積大,幾乎都是附著在地面之上,做成深基礎不經濟。針對變電站內構筑物特點及站內的地質構成,初步確定對站內整個場地進行地基處理,處理深度為第1層土厚度,消除第1層土的濕陷性,提高該層土的承載力降低其壓縮性,滿足其上部構筑物設計要求。處理后主控通信樓及主變基礎采用樁基礎,其余構筑物采用淺基礎。變電站總平面圖見圖1。
4 地基處理方案的確定
初步確定可采用換填、水泥土攪拌樁、強夯地基處理方式。前兩種方法在松原220kV及66kV電壓等級的變電站中都有應用,取得很好的效果。換填處理法深度在0.5~3m比較適宜。本變電站需要處理的第1層土深度在6.50~8.00m,采用換填法不恰當。變電站內運輸?shù)缆翻h(huán)繞著各個電壓等級的配電裝置場地,電纜溝在配電裝置場地縱橫布置,為滿足道路、電纜溝以及設備對不均勻沉降的要求,采用水泥土攪拌樁勢必要縮短樁間距,投資較大且不利于上部結構位置的調整和變動。衡量利弊之后決定采用強夯進行地基處理,主控通信樓及主變壓器基礎在處理后的地基上做樁基礎,其余構筑物按天然地基設計。經強夯處理后道路、設備構支架、電纜溝等構筑物布置起來更加方便靈活。
5 夯擊參數(shù)的選擇
根據(jù)站內的地質狀況將場區(qū)分為A、B兩個區(qū)。為選擇合理的單點夯擊擊數(shù)和夯點間距,在兩個區(qū)域內選擇有代表性的兩塊場地分別進行試夯(見圖1)。有效加固深度取8.0m。根據(jù)《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02)預估主夯擊能A區(qū)取3000kN·m,B區(qū)取2000kN·m。主夯時A區(qū)錘重150kN,落距20m,錘底面積5m2,錘底直徑2.52m,正三角形布點,夯點間距5.0m。 B區(qū)錘重120kN,落距取16.7m,錘底面積5m2,錘底直徑2.52m,正三角形布點,夯點間距5.0m。滿夯時A、B區(qū)單擊夯擊能取1000kN·m,錘重150kN,落距7m。每個試夯區(qū)夯擊遍數(shù)均為3遍,第1遍主夯、第2遍主夯、第3遍滿夯。主夯每點15擊,滿夯每點5擊,同時滿足主夯和滿夯的最后2擊夯沉量平均值不大于50mm。分別在夯錘上和夯點(或夯坑)周圍地面相互垂直方向埋設觀測標識,在夯擊過程中,利用水準儀測量每擊的夯沉量和夯坑周圍地面的沉降或隆起量。當夯擊達到設計夯沉量控制指標或地面出現(xiàn)明顯隆起時,停止夯擊。繪制錘擊數(shù)與夯沉量關系曲線,確定最佳錘擊數(shù)和夯點間距,同時測量夯坑體積。
6 試夯后的質量檢驗
試強夯結束15d后,采用靜力觸探、靜力載荷試驗、試坑取土和室內土工試驗進行檢測。確定夯后地基土有關物理力學指標,確定夯后地基土承載力、壓縮模量、密實度、濕陷性消除情況。
7 確定強夯施工參數(shù)
對試夯結果進行分析,根據(jù)上部結構對地基承載力及壓縮性的要求以及盡量節(jié)省施工費用的原則,確定強夯的施工參數(shù)。A、B兩區(qū)主夯擊能取2000kN·m,錘底面積5m2,錘底直徑2.52m,正三角形布點,每點13~15擊;滿夯擊能取1000kN·m,落距8.4m,錘重、錘底面積、錘底直徑與主夯相同,每點5擊,夯印搭接1/4,夯后平整。同時,滿足主夯和滿夯的最后二擊夯沉量平均值不大于60mm。在變電站設3個永久觀測基準點。
強夯結束15d后,對場地進行靜力觸探、靜力載荷試驗、室內土工試驗檢測。檢驗結果表明夯后地基土承載力、壓縮模量、密實度指標均滿足設計要求。通過3個觀測點幾年來對整個變電站的觀測,變電站整個場地地基的沉降量滿足設計要求,強夯地基處理在本工程取得最佳效果。本工程設計被國家電網(wǎng)公司評為2009年度輸變電優(yōu)質工程獎。
8 結語
雖然強夯法具有施工簡單、加固效果好、使用經濟等優(yōu)點,但其關鍵是根據(jù)具體的地質情況能準確給出試夯參數(shù),并根據(jù)試夯檢測結果調整試夯參數(shù)求得最終的強夯數(shù)據(jù)。變電站上的構筑物占地面積大,其上的電氣設備及建構筑物的垂直荷載不大,電氣設備、電纜溝、道路等對場地的沉降要求較高,因此,強夯是解決變電站場區(qū)內上層土地基承載力不足,沉降量不滿足要求的較好選擇。但由于需要試夯、并進行檢測,往往不被施工單位認可,大部分變電站還是通過整個場地換填,或加深設備構支架基礎或基礎底面局部換填方法解決。只有在重要的大規(guī)模變電站上才得以應有,典型的工程案例對設計來講非常難能可貴。
參考文獻
[1] 曹云.基礎工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林宗元.巖土工程治理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邊社,2006.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GB50011-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S].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GB50025-2004 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S].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5]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JGJ79-2002 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S].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張巧(1965-)女,學士,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主要從事輸變電工;、風電場構筑物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