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月金秋,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不僅是楓葉金黃、碩果累累的秋色,以“國培計劃”為主的各級各類教師培訓也如火如荼開展起來。自2009年以來的國家級培訓政策可以說是落實我國教育發(fā)展綱要首先實施的措施。從這一點上來看,教育大業(yè)、教師為本的當務之急和重要意義通過“國培計劃”體現的淋漓盡致。
教師培訓,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早已有之。但是作為當前國家教育政策的一個大手筆,有別于傳統(tǒng)師資培訓模式的“國培計劃”無疑起到了示范引領、“雪中送炭”、促進改革的積極作用。三年來,教育部、財政部共同實施的“國培計劃”投入專項經費26億,培訓中小學教師350萬人,其中僅農村教師就超過了95%以上。不僅在直接的教師培訓方面收效顯著,更在優(yōu)化教師培訓機制、完善培訓體系、豐富加強培訓成果等方面也產生了積極影響。當然,在諸多成績背后,也帶來了一些客觀問題。諸如培訓效果、授課內容針對性、專業(yè)化提高目的等等。與其說如何具體去解決這些問題,倒不如首先在“國培計劃”的實施者、執(zhí)行者、受益者之間的價值觀認同方面達成一致。
作為一個項目也好,或者一年又一輪的教育工程來講,投入巨大的“國培計劃”是否我們應當可慮一下它的價值?說到價值,又提到投入,很容易讓我聯想到其經濟效益。實際上,“國培計劃”的最大的價值卻是它的公益性,即社會價值而非經濟價值。作為國家教育發(fā)展綱要的一個重要舉措,我們都看到它對于打造教師專業(yè)化隊伍、完善教師培訓制度等方面的具體體現。實際上它更是實現教育發(fā)展綱要中有關教育公平的直接體現。教育資源不均衡或者不公平最明顯表現在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而“國培計劃”對象95%來自農村的數據就直接說明了這一點。當然,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趨勢也是國培過程中的重要價值體現。
也正是基于“國培計劃”價值體系的上述特征,我們在反思實施過程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時,也就不難認識了。在培訓過程中,除了大多贊譽之詞外,我們也聽到了有關培訓課程體系沒有針對性、培訓老師脫離中小學實際、培訓體制效率低下等等。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對“國培計劃”價值觀的認識問題。如前所言,“國培計劃”是有別于以往傳統(tǒng)師資培訓體系的一個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fā)展形勢下的新體系。無論培訓的目的還是任務,也無論是培訓主體還是客體的改變,更何況培訓內容和體系的重構,都是有別于傳統(tǒng)師資培訓的新篇章。如果沒有在這些方面的變化,此“國培計劃”無論價值上還是實施效果上,與以往無異。
又是一年國培時,我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形式上的變化,稱謂上的更新,更希望在重構師資培訓體系、內在專業(yè)內容邏輯性、培訓主客體需求價值一致性等方面展現給我們新的內容。真正實現“國培計劃”所言的示范引領、“雪中送炭”、促進改革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