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構建了由“體驗動作”—“歸納討論”—“教師引導”—“實踐參與”層層滲透的教學網(wǎng)絡,讓水平二的學生能扎實掌握雙手前擲實心球的技術要領,提高成績。
關鍵詞:三年級;實心球;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11-0064-01
雙手前擲實心球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水平二中較為重要的一項,旨在檢驗學生的技術動作和力量素質、協(xié)調素質。
本課教學對象為水平二三年級學生,該年級學生剛剛接觸《雙手實心球前擲》這一教學內(nèi)容,學生無論是在力量還是身體協(xié)調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不足,可以說想要提高學生的雙手實心球前擲的成績不能僅僅從力量方面進行突破。筆者創(chuàng)設了由“體驗動作”——“歸納討論”——“教師引導”——“實踐參與”組成的一個教學過程,簡單的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感”“論”“引”“動”。
一、“感”——體驗動作
學生分成八列縱隊,在各列隊伍前放置一塊體操墊,學生分別以躺姿、坐姿、跪姿、站姿四種方式進行雙手實心球前擲動作練習,同時筆者在安排任務前給學生提出“在投擲練習中感受各種姿勢投擲時后腿、腰腹、手臂的用力方法”。讓學生通過體驗性練習,感受動作,感受用力,感受身體協(xié)調運動。
1.躺姿雙手前擲
身體平躺在墊子上,僅僅使用手臂甩臂的動作將球投出,使學生感受手臂快速甩臂動作。
2.坐姿雙手前擲
坐在墊子上,進一步感受雙手甩臂動作投擲的過程,理解快速甩臂動作的用力方法。
3.跪姿雙手前擲
單膝或雙膝跪地,利用反弓動作將球投擲出,讓學生感受投擲過程中的收腹與甩臂動作的配合用力過程。
4.站姿雙手前擲
站立姿勢,在反弓的狀態(tài)下,讓學生完整的感受雙手實心球前擲動作中的蹬腿—收腹—甩臂這三個要領。
學生通過體驗式、探究法教學方法感受四種姿勢的投擲方法,體驗各種姿勢下特定肌肉用力方法,如:手臂的快速甩、腰腹的挺腰收腹、后支撐腿蹬腿。
二、“論”——歸納討論
通過各種投擲姿勢的體驗,學生分組討論筆者提出的兩個問題:
1.哪種姿勢投得更遠,為什么?
2.關注自己及同伴在投擲過程中腿部、腰腹部、手臂部位的用力方法,怎樣投得遠?
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總結出各個部位的用力方法。學生根據(jù)自己練習時的體驗,進行歸納總結,結合筆者提出的問題,有的放矢的進行總結,提高學生思考、總結、歸納能力。
合作和思考是現(xiàn)如今體育教學中學生較為欠缺的一個方面,筆者在問題的設計和提問的時機方面做了思考,讓學生通過各種姿勢投擲動作的練習,結合其他同學的思考結果,總結和歸納出實心球雙手前擲的動作要領。自然而然地構成了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階梯,把問題形成了一個由淺入深的問題鏈,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學生用聯(lián)系的眼光去理解知識,形成知識的網(wǎng)絡體系,從而提高了知識的遷移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三、“引”——教師引導
在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過程中,簡單的、有韻律的口訣是廣大教師使用比較頻繁的教學手段,學生通過熟記口訣,能夠更加形象直觀的記住技術動作,在本課中學生將體會與感受匯總過程。筆者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總結歸納出“蹬腿-收腹-甩臂”這一用力方法及過程。將學生的發(fā)言討論結果進行匯總,并引導學生理解這三個詞的意義。
同時在雙手實心球前擲過程中,這一用力過程還需要學生能夠很好的做出“反弓”動作,但是對很多學生來說,獨自完成“反弓”動作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針對水平二學生的特點,筆者設計了一個“花開花合”環(huán)節(jié),從牽?;〞S著日升日落而開合花朵的這一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皮筋圈引導學生在其他學生的帶領和幫助下感受“反弓”動作,學生很好的進入角色,在情境中感受“反弓”動作。
四、“動”——實踐參與
每位學生根據(jù)大家討論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結合自己在投擲過程中的問題及缺點,糾正自己在投擲過程中的動作及用力方法,努力提高自己投擲的遠度。學生在得到一定的幫助后總結出雙手實心球前擲動作要領,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教師的引導,再次進行練習,并從中糾正錯誤動作。
這就回到了本課的難點上,學生感受、總結、歸納出的用力方法還是需要更好的服務于學生雙手實心球前擲的動作定型。因此,學生就要將口訣理解和內(nèi)化成自身對于該動作學習的標準,在實踐參與階段運用到調整和糾正自己或同伴需改進動作上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劉培鑫.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提高學習體育技能的效率[J].大連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