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跨越式跳高;教學設計;讀后感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11-0058-01
《體育教學》2012年第12期刊登了俞向陽老師的《水平二:四年級跳躍──跨越式跳高教學設計》,讀后感觸頗多。筆者覺得該設計最大的亮點是用橫幅標語進行教學,能有效解決場地器材短缺問題,“異類教具”更能消除學生對橫桿的恐懼心理,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自練、分組合作、集體游戲練等方式進行跨越式跳高練習,有效解決了本課“兩腿依次過桿”的教學重點。但設計中尚有些細節(jié)問題值得商榷。
一、教學重難點是否客觀
從該教學設計來看,為跳高單元教學的第一課時,教學重點確定為“兩腿依次過桿”。大家都知道,跨越式跳高技術(shù)不外乎助跑、踏跳、過桿、落地等技術(shù)。作為小學部分,跨越式跳高中的踏跳腳腳掌快速滾動、起跳時的空中感覺或空中停留時間等只作為專業(yè)隊的訓練要求,而不應該是小學教學中的主要掌握重點,至于如何使助跑前沖力有效轉(zhuǎn)換為向上的力量或如何提高騰空高度等高難技術(shù),更不應是小學教學涉及的范疇,但作為跨越式跳高這一單元來說,如何踏跳過桿應是本單元第一課時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俞老師把這節(jié)課的重點只確定為“兩腿依次過桿”就顯得比較淺顯。從筆者教學實踐來看,“依次過桿”這一動作在準備活動的游戲部分就可以得到解決,即使不在準備活動解決,在基本教學部分也只須五分鐘就可得到解決。因此,筆者建議在第一課時,可以增加如“起跨腿要伸直”“踏跳腿要內(nèi)旋過桿”這一教學重點。至于“動作協(xié)調(diào)連貫”更不是這一課時的教學難點,它應該是跨越式跳高整個單元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評價是否再多些
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需要,更是促進學生更好地“學”和老師更好地“教”的需要。教學評價涉及到的不僅僅是技術(shù)層面的評價,還要涉及態(tài)度與參與、情意與合作等評價。評價的方式應該有教師評價、學生自評或互評等方式。我讀俞老師的設計,幾乎沒有看到課堂上出現(xiàn)評價,建議在實際教學時,應在各種層面充分運用各種方式進行評價。如技術(shù)教學的開始部分,當老師示范學生模仿后,老師應及時進行評價;學生分組練習演示后應及時讓學生進行評價;游戲“鯉魚跳龍門”過程中或結(jié)束后應及時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或老師總結(jié)評價等等。特別是游戲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往往會因為情緒、干擾、心理等因素忽略了技術(shù),但從俞老師該課來看,這一內(nèi)容應該是技術(shù)教學的應用和拓展,所以更不可忽視評價。當然,評價更要求具體而有針對性,如重點是“起跨腿要伸直”,那么就應有類似于“你的腿真直!如果再抬高一拳的高度就更棒了!”但是杜絕“好”“你真棒”等模糊性評價語言。
三、體能性練習是否可以增加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在“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建議”里提出,“應在運動技能教學的同時,安排一定的時間,選擇簡便有效的練習內(nèi)容,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發(fā)展學生的體能”。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盡可能的滲透一些“課課練”內(nèi)容。所以,建議俞老師上課時安排上肢類的體能練習內(nèi)容。
四、瑜珈放松是否合理
從運動訓練學角度分析,肌肉拉伸其實只是對訓練成果的一個補充,并非是真正的肌肉放松,況且瑜珈本身就不是一個放松性活動,它對人的體能與柔韌素質(zhì)要求較高。所以筆者建議,作為小學生,體育課堂也不會出現(xiàn)劇烈性運動,有針對性的、活潑快樂的小跳類、小拉伸類游戲活動更科學合理,更受學生喜愛!
以上只是筆者對本設計的理解,仍需要與俞老師本人或其他同行一同探討研究,以使得我們的體育課堂教學更趨完善與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