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國內人士認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證言論自由,且許多案例都表明,這種言論自由確保任何發(fā)表言論者只要被證明“無實施惡意”就不會受到懲罰。諸如“我要放火”“我要殺了你”之類言論,只要并無實施故意,通常不會受到什么追究。
事實上,在臉譜或推特之類的平臺,這樣的不雅語言每天都不計其數(shù),倘若句句計較,那可要把情報部門忙得四腳朝天了。
2011年,一則“出口轉內銷”的傳言曾在國內傳播廣泛:網絡名人鳳姐在美國因移民手續(xù)辦理不順利,一氣之下在網上發(fā)帖說“我要燒了移民局”,引發(fā)軒然大波,但此事似乎到此為止,并未聽說鳳姐受到什么處罰。這并不奇怪,鳳姐是炒作色彩明顯的網絡人物,她此前并無危害公共安全的前科,這則微博又系用中文發(fā)布,入不了美國安全機構的法眼。
在北美,如何界定“網絡謠言和暴力威脅”,是一項相當有彈性和難度的活計,在公民法律意識很強、資訊又很發(fā)達的地區(qū),過分敏感會引發(fā)許多爭議和訴訟。但如果過分“鈍感”,一旦出事同樣會引來媒體和公眾的口誅筆伐。
既然左右為難,寬嚴的尺度又如何把握?
美國對網絡威脅草木皆兵
《每日郵報》2012年1月末報道稱,英國游客、26歲的利·范·布萊恩和艾米麗·邦亭在動身去洛杉磯旅游前一周,在推特上發(fā)帖稱“我在為去美國旅行做準備,目的是把這個國家摧毀了”,而更早之前兩周,他曾發(fā)表另一則推特,稱“三周后將抵達洛杉磯,并在好萊塢大道上挖掘瑪麗蓮·夢露的遺體”。
1月23日,兩人果然飛抵洛杉磯,剛剛在機場降落,就被邊檢人員持槍圍住,護照被沒收,行李箱被翻了個底朝天,并受到長達五小時的質詢。原來他們剛剛發(fā)出前述威脅,就被美國國土安全部列入“潛在威脅”的危險分子黑名單,并認定他們“有潛入美國組織并實施暴力犯罪”嫌疑。
布萊恩試圖向警察解釋,自己網上所言的“摧毀”,在英式俚語里只是“派對”的俗稱,他的真正意思是和朋友在美國肆無忌憚地瘋玩一場,而“挖掘夢露遺體”則是熱門卡通劇《Family Guy》里的臺詞。
不過被“9·11”和多次已遂、未遂恐怖襲擊弄得草木皆兵的美國警察和官員對此置之不理,在完成漫長訊問后,將二人戴上手銬,分別送入兩間關著眾多非法移民的牢房,關押了12小時之久。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頭?兩個英國人最終不得不在“被拒絕入境”文書上簽字,而后在警察一路監(jiān)護下登上回國班機,好端端一趟洛杉磯之行就這樣敗興而歸。不僅如此,那個意在換回自由的簽字,意味著他們正式被留下案底,今后再度入境美國將受到諸多限制,包括網絡言行的嚴格檢束。
也不能怪美國人太小氣。由于經常性被各種恐怖襲擊和社會暴力困擾,近年來,美國情報部門和安全機構對任何出現(xiàn)于公共言論場合、可能被理解為帶有威脅公共安全意味的信息,都會視作“潛在危險”而嚴肅處理,絕不會如某些始作俑者所想的那樣“保持應有的幽默感”。
2001年后,美國機場曾多次發(fā)生這樣的事:某個旅行者只是因為賭氣,在候機時用智能手機在網絡發(fā)帖,說自己“行李中有炸彈”,結果在安檢時被攔截,弄進“小黑屋”反復訊問盤查,待盤問結束,自討苦吃的旅行者也已錯過了既定航班。
對于如何界定和處罰網絡謠言和暴力,美國有所謂“網絡暴力分級”原則,即將網絡暴力分為網絡騷擾、網絡跟蹤、網絡欺凌三個等級,并依照等級高低,給予輕重不等的懲處。但長期以來,因缺乏相應聯(lián)邦法案,在對嚴重網絡暴力行為進行刑事裁決方面存在一定困難,除密蘇里州外,“網絡暴力”都不會作為獨立罪名列入刑案調查對象。網絡暴力行為如有實際行動、效果和危害,則會視情節(jié)以其他刑事罪名提起訴訟。
至于非暴力傾向的網絡謠言,目前美國的處理方式主要還是“就事論事”,不作為獨立罪名列入刑事調查,情節(jié)嚴重者則以其他合適罪名立案起訴。而針對個人隱私的惡意網絡謠言,則很可能被受害者以“侵害人身自由”為由提起自訴。
“非常之人”制造網絡大麻煩
美國以外的國家,在處理這類網絡謠言和暴力威脅時,也大抵采取類似的原則。當然,如果炮制和發(fā)出網絡謠言的是“非常之人”,所涉及的又是“非常之事”,麻煩就會大得多。
去年7月中旬,負責奧運會安保的倫敦警方突然收到網絡威脅,稱舉行拳擊、柔道、乒乓球、舉重等比賽的奧運場所“有炸彈”,經詳細排查后發(fā)現(xiàn)又是網絡謠言惹的禍。7月20日,受雇于保安公司的20歲學生托馬斯·霍爾被警方逮捕。23日,警察廳發(fā)言人宣布,以“違反刑法第51條”即“炸彈恐嚇”為由,對霍爾提起訴訟?!睹咳锗]報》評論稱:霍爾之所以被刑事起訴,是因為他本人是負責場館安保的保安公司雇員,維護安全本是其職責,因此他編造并上傳拿奧運安保當兒戲的謠言,才格外不能被接受。
許多歐美國家的媒體、非政府團體和社會公益人士都表示,如今網絡謠言的“重災區(qū)”是中小學校園,最需要關注和保護的受害者,則是處于弱勢的中小學生。
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針對未成年網民的網絡欺凌、通過網絡傳播受害者隱私或肆意侮辱受害者,甚至死亡威脅,如今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是因為上述國家已多次發(fā)生過未成年網民因網絡欺凌和死亡威脅而自殺的事例。
不過,如何處罰這類網絡威脅,各國仍無共識,在加拿大更側重于對受害者提供保護和心理輔導,而在英國和美國一些州,則通過了“通過網絡謠言威脅他人生命需受到懲戒”的法律。
因發(fā)布威脅言論
被“定點清除”
當然也存在十分極端的事例:散布網絡謠言、暴力煽動者“動口不動手”,卻非但被“法辦”,而且被“定點清除”送了性命,如著名的美國“死亡教士”之死。
所謂“死亡教士”,指出生于美國新墨西哥州、擁有美國國籍的也門裔美國人安瓦爾·奧拉基。此人自稱伊斯蘭教教士,一貫在互聯(lián)網上進行仇恨言論傳播和煽動。2009年11月,美國發(fā)生駭人聽聞的得克薩斯州胡德堡軍營槍擊案,哈桑少校開槍殺死13名同僚。調查人員發(fā)現(xiàn),哈桑在行動前曾長期和奧拉基互通電子郵件,而在胡德堡事件發(fā)生后第四天,奧拉基在博客上公開贊譽哈桑是“有良心的英雄”。當年12月25日,尼日利亞少年阿卜杜勒穆塔拉布在底特律機場上空進行了未遂炸機行為,事后發(fā)現(xiàn),此人同樣深受奧拉基煽動和暴力網絡言論影響。
2009年9月底,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也門策劃了一次無人機襲擊行動,炸死了奧拉基和另一名美國公民——在網上編纂煽動性網絡雜志的薩米爾·汗,美方事后承認,這是一起針對奧拉基本人、經認真策劃和獲得奧巴馬政府批準的特種作戰(zhàn)行動。由于事涉在海外謀殺美國公民,且襲擊行動還誤殺了年僅16歲、完全無辜的奧拉基之子阿卜杜拉·赫曼,引發(fā)美國公眾和輿論的廣泛爭議。
除了互聯(lián)網,黑莓手機等智能手機網絡平臺也被認為可能傳播網絡謠言、煽動網絡暴力,2011年8月發(fā)生在英國的騷亂就是利用黑莓平臺煽動所致,許多人在網上傳播“警方打死多人”“黑人受欺凌”或“某商場門戶大開有很多好東西隨便拿”等謠言,并借之鼓動搶劫、放火行為。為此,英國警方特別發(fā)表聲明,稱“使用社交網絡等手段傳播不實之詞并煽動暴力”可能被逮捕。2011年8月,一名18歲的蘇格蘭鄧迪市少年在臉譜上鼓動“拿起武器去市中心搗亂”,盡管事實上沒有人這樣行動,但該少年仍被提起刑事檢控。
(邱寶珊薦自《世界博覽》201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