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經濟發(fā)展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推進,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由于戶籍制度造成的二元化結構以及由此衍生的相應的福利保障的缺失,工作、生活的不穩(wěn)定性等諸多因素,一部分進城務工人員選擇將未成年子女留在農村的家中,成為留守兒童。本文采取全國婦聯(lián)(2013年)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界定,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地區(qū),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年齡界定在18歲以下(0-17歲)的兒童?!睋?jù)全國婦聯(lián)2013年發(fā)布的報告,全國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與2005年數(shù)據(jù)相比,數(shù)量增加約242萬,總體規(guī)模繼續(xù)擴大。龐大的留守兒童成長過程缺少父母的教育和親情,情感上長期處于孤獨狀態(tài),行為缺少必要的引導,加之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身處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地區(qū),缺少社會支援系統(tǒng),常常是獨自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等問題,在某些情況下并不能順暢地渡過成長期,而將這些問題延伸至成年期。雖然不能簡單地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化,但千萬的農村留守兒童迫切需要我們的關注。在傳統(tǒng)父母、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中,父母不僅是子女情感交流、依賴的對象,也是未成年子女認識社會、融入社會最重要的途徑。而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中,大眾傳媒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父母缺位留下的空白,成了尋求感情慰藉、了解社會的重要渠道。因而,了解農村留守兒童媒介使用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媒介素養(yǎng)的目標設定和提升路徑就顯得尤其重要。
一、農村留守兒童媒介使用現(xiàn)狀分析
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研究依賴于對留守兒童媒介使用現(xiàn)狀的深入了解。目前對留守兒童媒介使用現(xiàn)狀并沒有全面權威的調查研究結果。有學者做過小規(guī)模的調研工作,典型如鄭素wC4s2wIyVYo6jGroVX59oNTC1xTkqE//C4JeeFriP98=俠,2011年她通過對河南省許昌縣四個村莊進行的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其研究結論包括電視在留守兒童媒介接觸中占據(jù)重要位置以及網絡日益成為留守兒童娛樂消遣的工具,這個研究結論也在其他一些學者的研究中出現(xiàn)。然而,綜觀這些研究結果和筆者長期對江西的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中可能遺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根據(jù)大眾傳媒發(fā)展現(xiàn)狀,留守兒童有機會接觸到的電子媒介有電視機、收音機、錄音機、錄像機、電腦、智能手機;紙質媒介有報紙、雜志和課外書。盡管電視機和電腦網絡是留守兒童接觸頻度最高的媒介,但根據(jù)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可以得知,紙質媒介擁有電子媒介不具備的影響力量,對受眾將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筆者在江西調查發(fā)現(xiàn),12歲的女孩思雨談及課外書《哈利·波特》時,多次強調對書本描述的奇妙世界的驚訝,從筆者的觀察看,這實際上幫助女孩從《哈利·波特》的閱讀經驗中極大地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因而,對留守兒童媒介使用情況分析不能簡單地用媒介使用時間來衡量,更要充分考慮不同媒介接觸對受眾產生的影響,這才有助于我們更為科學地設計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目標和路徑。
二是在現(xiàn)有的留守兒童媒介素養(yǎng)的研究中,并未對留守兒童進行區(qū)分,將留守兒童的媒介使用現(xiàn)狀、媒介需求及偏好視作相似。實際上,根據(jù)兒童成長和認知發(fā)展特點,不同年齡、性別、家庭背景的兒童對媒介需求和使用現(xiàn)狀具有差異性。其中,對于具有相似境況的留守兒童,年齡在留守兒童的媒介使用中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性?;趦和砷L特點,將留守兒童劃分為0-5歲幼童期,6-11歲小學期,12-14歲初中期,15-17歲大齡期。不同年齡階段的留守兒童媒介需求和使用現(xiàn)狀具有明顯差異性,幼童期媒介需求主要體現(xiàn)在認知,而在媒介使用上留守兒童存在著缺乏使用能力和引導機會,主要表現(xiàn)在這個階段的留守兒童缺少符合幼童期需求的讀本、故事書等,在電視觀看方面也依附于監(jiān)管家長的觀看方式,常常和成人一起看電視,而由于監(jiān)管的祖輩家長文化、觀念有限,并沒有意識到引導幼童觀看符合他們需求的電視內容。小學期的留守兒童,媒介使用上已具有較大的自主權,他們會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主動接觸自己需求的媒介,f3DJhPL04dSC2ky2mkipk2nY0LPi8HzW5fp25PnJbXU=而同樣面臨著能夠接觸到的媒介有限的問題。在現(xiàn)有的關于留守兒童媒介使用的研究中,也普遍觀察到這個現(xiàn)象,即目前能夠接觸到的媒介主要以電視媒介為主,并從電視觀看中獲得娛樂、情感慰藉、認識外部世界的多重功能。初中期的留守兒童由于課業(yè)負擔加重和祖輩家長普遍認為觀看電視或接觸課外讀本會影響到學業(yè)而加以管理,在筆者的考察中甚至有奶奶將13歲留守兒童父母從外地郵寄過來的兒童文學讀本也鎖起來,以免影響學習。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的留守兒童對媒介表現(xiàn)出強烈的需求意愿,不僅表現(xiàn)出了娛樂、情感慰藉、認知等需求,而且還需要通過電視學習社會規(guī)范和習俗。因此在節(jié)假日和無人約束的時候,留守兒童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電視機前。此外,在一些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這個年齡段的兒童也開始通過網吧接觸互聯(lián)網,并表現(xiàn)出對互聯(lián)網極大的興趣。在15-17歲的大齡留守兒童中,一部分已經結束初中學業(yè)留在家里或準備在合適的時間外出務工,一部分離開家繼續(xù)高一階段的學習(包括進入技校、中專、高職和高中,因為周末和寒暑假也大都回到農村,本文依然將他們視為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媒介使用情況出現(xiàn)分化,一部分人不再有課業(yè)負擔和家長管束,開始更為自由地使用媒介,包括看電視和使用網絡媒介;另一部分由于學業(yè)負擔(尤其是高中生),在媒介使用上花費的時間受到限制。但這個群體也有一個明顯共同的特點,即更多地通過電腦和智能手機上網。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媒介使用也具有較為復雜的情況。對于這些問題的關注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確定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目的和路徑。
二、留守兒童媒介教育的目的和路徑
媒介教育的概念最早產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英國,當時隨著電影的普及,與傳統(tǒng)文化相左的大眾文化在廣大青少年中有著越來越強的影響,一些學者開始倡導應培訓青少年,以提高其面對傳媒的辨識能力。幾十年中,媒介教育的概念也不斷完善,人們也逐漸達成共識,即媒介教育是為了具備正確理解和有效使用媒介的能力,即獲得媒介素養(yǎng)的教育。從這可以看出,媒介教育和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密切相關,在當下中國的很多文獻中,談及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等同于媒介素養(yǎng)教育。經過多年的實踐,歐美等國媒介教育已發(fā)展較為成熟,從小學到大學的不同階段都對應相應的媒介教育。在中國,媒介教育、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在上世紀90年代逐漸引入中國,至今媒介教育實踐依停留在摸索階段。
談及農村留守兒童媒介教育的目的和路徑時,有兩個基本的原則應該受到重視,即一方面要認清媒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既要尊重兒童媒介需求,面對不同年齡段設定不同的媒介教育目的和路徑;另一方面又能通過媒介教育,提升媒介素養(yǎng)的能力,從而完善留守兒童認識社會和融入社會的進程。在上文的分析中,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媒介需求是不同的,相應的媒介教育的目的就應有所區(qū)分。
0-5歲的幼童期,處于認知發(fā)展期,媒介接觸的內容應符合幼童身心發(fā)展的內容,如各類幼兒讀本、天線寶寶、巧虎等動畫片。這個階段媒介教育的目的是認知,即通過媒介接觸增加常識性的知識。6-11歲的小學期,媒介接觸最主要是滿足娛樂的需要,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兒童在沒有家長的管束下會接觸暴力等信息,同時,這個時期的兒童又有強烈的求知欲,希望通過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獲得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常識和標準,所以這個階段的兒童大多會通過大眾傳媒尋找符合自己標準的偶像。面對這個年齡段的留守兒童,媒介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引導對娛樂性節(jié)目的選擇,增強對傳媒內容的辨識能力。12-14歲初中期留守兒童,對媒介的需求依然停留在高娛樂的需求狀態(tài),并繼續(xù)通過傳媒尋找符合自己要求的偶像崇拜,所以媒介教育的目的之一依然是增強對傳媒內容的辨識能力。除此之外,應當看到,隨著以電腦、智能手機、ipad掌上電腦等代表的網絡信息終端設備日益進入留守兒童的視野,這個年齡段的留守兒童也開始使用網絡,并學會利用網絡的互動功能發(fā)言和表達,因為媒介教育的另一個目的便是培養(yǎng)留守兒童網絡使用能力,獲取參與網絡生活的能力。15-17歲大齡留守兒童在媒介需求方面已經不再滿足單純的娛樂功能,尤其是隨著網絡媒體的發(fā)展,他們渴望通過網絡媒體更真實地了解現(xiàn)實社會,通過網絡媒體獲得發(fā)言和參與的權利。因此,媒介教育的目的即進一步提高對傳媒內容,尤其是網絡傳媒內容的辨識能力,從而更好地發(fā)揮網絡媒體賦予的權利。
結合不同年齡段留守兒童媒介教育的目的不同,媒介教育的路徑也應有所不同。一個現(xiàn)實的困難是,國外成熟的媒介教育系統(tǒng)通常會依附于學校教育體系,但即便是教育基礎較好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媒介教育也處于起步階段,而面對基礎教育本就很薄弱的農村地區(qū),單純指望通過學校系統(tǒng)開展留守兒童的媒介教育困難重重。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問題目前也日益成為一個廣受關注的話題,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公益組織都加大對這個群體的關注,因而對留守兒童的媒介教育可以綜合各種渠道開展。例如,學者鄭素俠提及的參與式媒介教育;教育志愿者盧安克在柴靜的訪談中提及的用排演故事劇的方式開展的媒介教育,即通過參與演出故事劇增強對電視媒體暴力內容的反思;以及各類面對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所在地開展的圖書捐贈活動;這些都可以更為靈活地成為農村留守兒童媒介教育嘗試形式。
正如2013年全國婦聯(lián)發(fā)表的留守兒童相關報告中所稱,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緊迫性,必須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在父母陪伴、教育缺位,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承擔引導兒童認知社會、融入社會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認清留守兒童媒介使用現(xiàn)狀,在尊重兒童媒介需求的前提下,多種渠道開展媒介教育已成為幫助留守兒童更健康成長的方法之一。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