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西安革命公園首次公開舉辦港臺原版圖書的銷售展覽,我去了好幾次而仔細觀賞,末了才下定決心買進兩本書:楊憲益之大作,乃其一。
這本《零墨新箋》,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初版的。原書定價港幣十五元,購入價人民幣二十元,恰好是我當月工資的四分之一。它就是作者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在上海中華書局初版的《零墨新箋》(新中華叢書之一,學術研究匯刊之一,僅印一次而絕版),與一九四九年在南京自費印行的《零墨續(xù)箋》(僅印了一百本)的合集,仍用上海中華書局版之書名,故此書版本價值頗高。
僅印一百本的《零墨續(xù)箋》,西北大學圖書館有藏;然而,愚欲觀之乃無望。西北大學何以能藏有如此稀有的珍本,據我通讀二十冊《吳宓日記》的體會而猜測,應該與吳宓有關。一九四八年吳宓曾回老家講學,可能促成了與吳宓關系非常友善的楊憲益的饋贈。
港版《零墨新箋》收中西交通史及國學文史考證類隨筆八十七篇,較原來兩書之總數(shù)少了一篇。原來上海版收文二十三篇,南京版收文六十五篇,刪去的篇名待考,是作者自己從南京版中刪掉了一篇。楊憲益在港版序文中曾特別強調,盡管年輕時期寫下的這些隨筆,個別篇章顯然有誤,并有一些不成熟的假設,但還是“一切照舊”。比如作者承認:《李白與〈菩薩蠻〉》中曾考證李白先世源出西南邊陲,顯然是個錯誤,不如后來詹锳考證李白的先世來自碎葉而正確。
正因為“一切照舊”,讀者看到了真實的楊憲益。
真實的楊憲益,真可謂才華絕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古希臘語;諳熟突厥語、梵文、波斯文、亞述文、蒙古語、伊蘭語、烏拉阿爾泰語、韃靼語、通古斯語、女真語、滿語、土耳其語、斯拉夫語、敘利亞語、現(xiàn)代瑞典語、現(xiàn)代冰島語、現(xiàn)代丹麥語、現(xiàn)代印度語,以之鉤沉或考證中西交通史領域的諸多論題,乃游刃有余。
楊憲益在他那個時代,閱讀正史、野史筆記、佛典、中國詞曲史史料、中國音樂史史料、中國戲劇史史料、中國小說史史料及中西交通史史料之專之博之精深,洵乃頂尖級的人物。他可以批評魯迅在中國小說史中關于《水滸傳》版本立論之缺少證據,當然亦肯定魯迅關于《大宋宣和遺事》為元人作品的論述;并批評胡適關于《水滸傳》古本諸多假設的非常武斷而不能成立,小心求證時甚至比胡適更細心;批評湯用彤論證佛學東傳之證據完全是建立在全偽而杜撰資料上的,不如梁啟超之卓見;批評郭沫若漢劉平國龜茲刻石考證之非,還批評郭氏在詞學史上把“八十四調”認作萬寶常的特創(chuàng)之誤;批評董作賓《中康日食》所引史料的不可靠,其推斷肯定更不可靠;還耐心地與岑仲勉商榷蠮蠛國很可能即為西班牙國;與顧頡剛商榷九州戎的論題,而辨別《左傳》史料之真?zhèn)?;延續(xù)馮承鈞《海錄》注釋本的成果,而進一步論述《十八世紀關于英國的中國紀載》;肯定王國維在漢劉平國龜茲刻石考證之卓見,而依然秉持“二重證據法”,于《〈漢書〉上得罽賓王陰末赴》中利用出土之錢幣來做論據;延續(xù)陳寅恪在《〈北朝胡姓考〉序》里提到的頗有趣的胡語問題,繼續(xù)深入探索。
無疑,楊憲益已經站在我國史學研究的前沿,而銳氣喜人;不特如此,他更是精讀了國際漢學家劉應(Glaude de Visdelou)、特基紐(De Guignes)、克拉普洛(Klaproth)、夏德(Hirth)、亞倫(Allen)、唐默斯(F.M.Thomas)、戴孚禮(Deveria)、聶司脫(Nestor)、勞費(Laufer,《伊朗研究》)、伯希和、斯坦因、沙畹、白鳥庫吉(《東胡民族考》)、藤田豐八(《黎軒與大秦》)、箭內亙(《韃靼考》)、小川琢治、衛(wèi)聚賢、希羅多德、高本漢、脫烈美(《地志》)、德巴拉威(De Paravey)、高迭哀(Cordier)、玉爾(Yule)、德吉恩(Guignes)、列維(Silvain Levi)、Abdalla beidavi 或Ah med Benaketi(《中國史》)、龐波利由斯(Pomponius)、普利尼(Pliny)的諸多經典著作,以及東羅馬Priscus的《出使紀要》(Excepta de Legationibus)、東羅馬史家Theophylactus、東羅馬學者Tzetzes、羅馬史家斯特拉堡、印度學者喬諦利亞(Kautiliya)、秘魯史家彼得齊埃加(Pedro Cieca,《秘魯史記》)的諸多大作,開辟了其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獨特路徑:與白鳥庫吉和聶司脫商榷西元十一世紀初在歐洲出現(xiàn)的庫蠻人,即為我國《唐書》、《隋書》中所說的“庫蠻”與“庫莫奚”;與夏德商榷大秦國的制度與風俗;與伯希和、白鳥庫吉、藤田豐八、高迭哀、玉爾、沙畹、德吉恩、勞費商榷大秦之異名;批評伯希和的錯誤而探討《景教碑上的兩個中國地名》;與喬諦利雅、伯希和、列維、脫烈美商榷“支那”一詞之語源;與白鳥庫吉商榷大宛國王都;與脫烈美商榷大月氏五翕侯疆域;與伯希和、藤田豐八商榷《大唐西域記》的大族王摩醯羅炬羅;與沙畹商榷《魏略·西戎傳》中的盤越和車離兩國之譯音;與夏德、勞費商榷紙的兩個外國名稱;與伯希和、勞費、戴孚禮、藤田豐八、沙畹商榷摩尼教和明教之微殊;且指出王國維、陳清泉翻譯日本學者箭內亙《韃靼考》,將塔塔兒六姓誤作七姓;且補充伯希和之猜測而論證“烏孫”與“庫莫奚”為同一民族;且考證出唐代《破陣樂》即《霹靂戲》的音譯,很可能是從羅馬的《突羅戲》或《霹靂戲》經突厥方面?zhèn)魅胫型恋模磺毅^沉出唐代新羅長人的故事,即希臘史詩《奧德修紀》中的長人故事。
關于中西交通史的諸多重大論題,楊憲益皆憑借其精通中西典籍的優(yōu)勢,貢獻出了精彩的考證、精細而深入的求證。楊憲益的確是他那個時代視野最開闊的學者;他應該是抗戰(zhàn)后期,陳寅恪患眼疾而幾乎無法從事學術研究后,我國國際漢學研究領域的第一人。
以鄙人拙見,楊憲益在中西交通史上研究的特點如下:
一、開辟了東羅馬與中國交通史上的嶄新研究領域,其發(fā)現(xiàn)、其研究乃是空前的;甚至對印度史與東羅馬交通史的一些論題,尚有研究。例如,《迦膩色迦遣使羅馬的紀載》、《唐代東羅馬遣使中國考》、《宋代東羅馬遣使中國考》、《清初見于中國紀載的東羅馬》、《東羅馬的鴉片貿易》,皆為經典之作。
二、前人研究中西交通史,大多以漢代為起點,楊憲益則能越過漢代而前溯至秦代,甚至春秋戰(zhàn)國,探討出諸多問題,如《義渠國考》、《九州戎考》、《九州戎的西遷》等篇。
三、對粟特國的研究,雖則篇幅少文字亦較少,然則《粟特國考》卻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后來者張廣達開啟了一扇大門。
四、前人研究中西交通史,唯注重西域史;雖則考證西域史,亦為楊憲益之專長,但他更能考證出亞洲東部地區(qū)與中國交通史的一些論題,如《論漢初真番的位置》、《論〈遼志〉水非漢代水》、《水即大淩河說》諸篇。
五、對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其縱向研究,跨度較大,從春秋戰(zhàn)國至清代皆有發(fā)現(xiàn),似乎前人還無如此貫通之。對蒙古史、元史(研究難度極大的學科)的橫向深入研究,其精深,乃讓學界震驚(龐樸即為一例),如《塔塔兒六姓考異》、《約翰長老的原名及其都城》、《蒙古名稱的原義及其來源》,皆功力深厚。
六、眼光之獨到,論題亦有深度,篇幅卻精短,了無學究氣。例如,諸多中國思想史專家皆認為,“孝”的觀念,乃中國文化史所獨有,并未傳諸西方,可是,作者乃獨具慧眼,偏偏考證出《漢初孝的觀念傳播西方說》;再如,《宋代的養(yǎng)金魚》雖為千字文,可是細細體會,那是要幾乎翻遍整部《宋史》和所有宋代野史,才能得出的結論呀。《薩寶新考》即為楊憲益的代表作,即使已發(fā)表了四十年,作者仍堅持薩寶是濕婆崇拜立論的成立。凡此種種,乃不勝列舉。
楊憲益的意義,是通過中西交通史的研究與對比,而肯定了中國史書乃信史之可靠——他與錢穆研究的取徑迥然不同,卻得出了如此相同的結論。請看:
總之,諸史關于大秦的紀載略有夸大則有之,完全不確則絕無,外國學者如白鳥庫吉等所以感覺中國史料不真實者,還是因為不熟悉羅馬史籍的緣故。一般說起來,還是西方人多幻想,而中國人則比較崇實,中國古代史料所以有價值亦在于此。(見《大秦國的制度與風俗》)
楊憲益何以能成LuHUnY5mmLJCXeiR1R2n4g==就他的輝煌?
首先,良好的拉丁文與希臘文的教育,同輩留學生中無人堪比;亦為同輩留學生中在英倫學習時間最長者。正值年輕有為而精力充沛,又剛剛從歐洲回國,亦了解國際漢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其次,良好的學術研究環(huán)境,獨立而自由的學術氣氛,成就了楊憲益的學術生涯??箲?zhàn)時期,楊憲益在重慶北碚國立編譯館以英語翻譯《資治通鑒》時,并曾擔任中印學會首任研究員時,甚至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工作之余,從容地寫下了這些文史考證類隨筆。國立編譯館的中國典籍,齊全而借閱方便,為研究者提供了必要的保證。這當然還與盧冀野、楊蔭瀏、楊仲子、向達(楊憲益在其《序》中未提及向達而僅提到前三位,實則向達與馮承鈞、張星烺乃“北大三杰”,此時正在川西樂山中央研究院工作,且常與楊憲益探討梵文)的鼓勵、交流而密切相關。
陳寅恪曾云,不諳西文、梵文、藏文、蒙古文,若欲梳理、研究中國古籍,難矣;而楊憲益,正是能達此境界的尚好人選??上В瑮顟椧嬗谝痪潘木拍隂Q策的重要關頭,未能赴上海復旦大學任教,而去了北京,與戴乃迭開辟了另一新天地——是否略有遷就戴乃迭的至深愛意呢?當然,楊憲益用“模仿-英雄偶句體”翻譯《離騷》(甚至讓《紅樓夢》的另一位重要英譯者大衛(wèi)·霍克斯〔David Hawkes〕震驚并贊嘆),并與戴乃迭翻譯《紅樓夢》的業(yè)績,則另當別論。
無論是英譯或法譯《紅樓夢》,都必須具備四個有利條件:一、像曹雪芹一樣,曾經有過大觀園式貴族生活的親身體驗。英譯《紅樓夢》作者楊憲益與戴乃迭,其主角楊憲益,具備了如此條件。法文全譯《紅樓夢》的唯一作者李治華與雅歌(即雅克琳·阿蕾扎藝思),其主角李治華,亦同樣具備此條件,而略比楊憲益遜色。二、精通多門外語,同時必須是原文語言文體與譯文語言文體的散文大家。楊憲益和李治華皆具備此條件,可能李治華略微遜色。三、必須是漢學研究的真正大家,且同時是紅學專家。楊憲益與李治華同樣具備此條件,亦各有千秋。當然,楊憲益才氣更大,國學功底更為深厚,當是事實。然而,李治華法譯《紅樓夢》中的四百多個人名,全用了意譯,且配以音譯而相對照,比英譯《紅樓夢》的作者——楊憲益與戴乃迭——人名全用音譯,卻略勝一籌。四、持之以恒,精雕細作,才能出精品。楊憲益與戴乃迭的搭配,李治華與雅歌的搭配,皆為千古美談,而百年難覓。楊憲益與戴乃迭之精雕細作,似乎不如李治華與雅歌——從翻譯、修改、校審到看校樣,整整用了二十七年時間。另外,北京大學出版社二零一二年三月推出的《紅樓夢英譯藝術比較——基于霍克斯和楊憲益譯本》(作者黨爭勝),倒是件好事,但是,黨氏之作,僅僅是英語文體技術層面的比較,雖然兩位譯筆,亦各有千秋;然而,此等比較,亦絕非文化意義上的比較。今天,我們的學界,似乎更缺少《紅樓夢英譯藝術與法譯藝術的研究——基于楊憲益、戴乃迭和李治華、雅歌的比較》這樣深厚的力作啊。
臺灣作家成寒,曾將弗洛斯特的名詩《The Road Not Taken》的題目,譯作《未竟之路》,甚是好玩。我亦深感楊憲益的未竟之路,是中國學界百年來最沉痛的遺憾: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但我卻選擇了另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靜/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那天清晨葉落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踐踏/呵,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深知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一座森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卻選擇了人跡罕至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如今的不同
后來,從楊憲益自傳《White Tiger》(《白虎星照命》,中文刪節(jié)本即《漏船載酒憶當年》)中,我們得知書林軼事:楊憲益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曾染指西文初版書,在倫敦契林十字街和托特納姆院的舊書店里,曾淘得拜倫、雪萊、狄更斯的初版本,大概民國年間中國的超級書蟲,無人能及之。即使將六年英倫收藏的絕妙好書,于歸國時幾乎賣盡,藏主仍有七大木箱圖書歷盡艱險而從英倫運抵香港,卻被占領香港的日寇扣押,后經牛津大學的同學周旋,始于抗戰(zhàn)勝利時,這七大箱寶貝方才由香港再次托運而抵達重慶。然而,就是這七大箱跟隨主人又繞了半個地球的珍藏精品,一九四六年在從重慶運往南京的途中,幾乎全部葬送于揚子江底!
唯有對書有著深沉的愛戴與眷戀,才能將《零墨續(xù)箋》自印一百本而傳諸人間;才能在其生命最后的歲月里,敞開自己的書架,將自己的藏書,無私地送給所有想要得到的來訪者。
緣于此,港版《零墨新箋》長駐愚之書房,我總是把它視若文史考證類隨筆的《圣經》,開卷誦讀或把玩,不敢有怠。愚年輕時寫下的一些文史小品,皆為向前輩學習的習作,雖不得前賢精神萬分之一,皆為聆聽導師教誨的感悟。楊憲益離世前,愚僅寫過兩篇小品《楊憲益名號小考》、《讀書種子——楊憲益和他的藏書》,即為傳播前賢精神之風范的管窺拙見;楊憲益離世后,愚之哀思乃綿綿無絕期,僅成就此篇而已。
二零一零年二月十八日草就,二零一零年八月一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