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要指導學生精讀。精讀教學即指導學生深入細致地讀文章的重點句段、精彩之處,含英咀華,使學生對文章的語言和文章中的形象、思想、情境等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和體驗,從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對于整篇文章的閱讀,很多語文教師能自覺運用讀的層次性規(guī)律進行教學實踐。其實,指導小學生精讀文章某一片段,同樣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和步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精讀如何進行?其操作步驟和規(guī)律怎樣?在觀摩大量的課例和研讀教學設計文本的基礎上,筆者發(fā)現(xiàn):有效的片段精讀應有四部曲:找—讀—品—誦。
一、找
培根說:“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shù)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币黄恼乱彩侨绱?,不可能字字句句都精讀細講,而應抓住文章的精美之處、動情之處、疑惑之處來精讀。指導小學生精讀文章,首先要讓他們學會“找”。能找出文章中的那些有精讀價值的地方,是精讀的前提。如何引導學生去尋找和發(fā)現(xiàn)文章需要精讀的地方呢?
1.設計問題引學生“找”
善教者,必先善問。好問題如同路標,引學生走進文章的深處、妙處;好問題如同鑰匙,幫學生打開深入文章的門戶,領略文章的精髓。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的教學,一位教師為引導學生找出值得仔細品讀的地方,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父子!你認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現(xiàn)了父與子的了不起?”這一問題如同一個花籃,引領學生去采擷文章中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精彩之處、動人之處、獨特之處。
2.圈點勾畫令學生“找”
圈點勾畫是古來就有的好的讀書方法。在何處圈點勾畫?為什么圈點勾畫此處?或精妙或質疑或感動……圈點勾畫之處必然是與眾不同,要用心停留之處。鄭桂華老師執(zhí)教《安塞腰鼓》一文,在初讀課文之后要求學生:請你找出讓你最有感覺的句子,用波浪線或橫線標記出來。學生必須去“感覺”,必須去“體驗”,才能有所勾畫和標記。這樣促使學生走進文字,找到自己情有獨鐘的句段。
3.觀察插圖讓學生對應地“找”
插圖是語文教材中非常珍貴的資源。好的插圖形神兼?zhèn)?,不僅是文章內容的真實寫照,且能填補語言文字無法言喻之處,值得充分利用。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喜歡看圖。因此,有時候可以從觀察插圖,描述插圖入手,讓學生走進文字。如語文出版社S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傾斜的傘》一文就有兩幅插圖:一幅是外公為“我”撐傘的圖景,一幅是“我”長大后為外公撐傘的圖景。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對照插圖找出相關文字,繼而細細品讀。
二、讀
熟讀才能精思。找出了值得細細品讀的句段,不要急于品,而應先熟讀一番。此時的“讀”有兩重作用:一是復習鞏固。通過熟讀,即時鞏固復習字、詞、句,讓模糊的印象變得更清晰,理解在讀中自然更進一層了,這就能為下一步的細品作好鋪墊。二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細品之前的讀,不管哪種形式,都要承擔起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作用。讀給學生一個“預備”和“緩沖”的時間,待學生有了充分的準備,在他們思維高度集中的情況下,“細品”和“精思”才會有效。不同形式的讀可以達到不同的教學目的。
1.讀中比較異同優(yōu)劣
如果需要區(qū)別兩種表達方式的異同優(yōu)劣的時候,就可以要求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反復讀,在讀中進行比較。如《日出》一文的結尾可以有兩種表達方式:“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觀!”要比較這兩者表達,哪一種效果更好,就要讓學生自由讀這兩個句子,或反復朗讀比較,或默讀揣摩體驗,領悟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情感,學習言語表達的智慧。
2.讀中想象畫面感受情境
如果需要想象文字中呈現(xiàn)的畫面和情景的時候,可以指名讀或教師自己范讀,學生則靜靜傾聽,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心感受。如對《荷花》一文中“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這一段的品賞,就可以讓學生靜靜聽教師的配樂朗誦,把自己當成文中的“我”,邊聽邊想象自己變成荷花的美麗畫面。
3.讀中體會情感再現(xiàn)形象
如果要品味精思的是句段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氣勢,而句子或段落又比較簡短,則可以要求全班學生齊聲朗讀。如《安塞腰鼓》一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句子“好一個安塞腰鼓”,就可以讓學生齊讀,在反復的齊聲朗讀中感受情感的推進。如果要品賞的片段是角色之間的對話,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盡力還原課文中角色的各種形象。
總之,熟讀應根據(jù)句段的特點和“品”的要求而設計,以不同的形式達到不同的目的。
三、品
在找和讀的基礎上就可以要求學生品了?!捌贰笔蔷x的關鍵。何謂品?如何品?“品”主要是在全文的觀照下,抓住文章局部的字詞句細致深入地進行思考、體會、感受。咬文嚼字獲得對語言的敏感,體驗揣摩使學生情動于中而受到熏陶感染,模仿練習使學生獲得使用語言的智慧。
1.兩個角度品字詞
(1)從語用的角度品用字用詞的精妙。用字用詞的精妙可用換詞法讓學生在比較對照中感悟。如《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從綠色的大圓盤中冒出來”一句,可以設問:“冒”字可以換成別的字嗎?有什么不同?哪個好?讓學生在比較中仔細體會“冒”字的精妙。同時,也可用去詞法讓學生體會。如“在當時算是最長的石拱橋了”一句中“在當時”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2)品語言文字本身的美妙。小學課文中很多的疊詞、擬聲詞等本身就形象生動,值得積累。如“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里的疊詞;《廬山的云霧》里的“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一瀉千里”、“云霧彌漫”等表示變化、形容景狀的詞語;《晏子使楚》里“揮汗成雨”、“聯(lián)袂成蔭”等形容人多的詞語。這些字詞本身就意味無窮,值得積累。因此,在教學中要突出這些詞語,讓學生能領會這些詞語,并能在說話寫作中積極運用。
2.四層次品句子
(1)品句式的精美。小學生學習語言表達,既要學習用詞也要學習造句。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讓學生積累一些特別的、精美的句式。如:“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薄绑E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边@樣精美的排比句式,就可以讓學生學習積累,感受它特別的表達效果。
(2)要品賞玩味句子中各種修辭手法。如《金黃的大斗笠》里面“干干凈凈的藍天上,偷偷溜來一團烏云,風推著它爬上山頭”一句,為什么寫得那么有趣?那么生動?這就值得思考和學習。
(3)要抓住難以理解的句子,領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蘇教版課文《童年的饅頭》一文中最后一句:“后來,我發(fā)現(xiàn),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結束了。”作者為什么這么說?他的童年真的就在那一天結束了么?言下之意是什么?只有理解了這句話才能深刻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4)品句子中內蘊的情感。有些句子看似平淡,其實是內蘊著情感的,需要讓學生去體會。如《丑小鴨》一文中“我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我‘丑小鴨’”一句,是丑小鴨的自我介紹,可以從中感覺到丑小鴨有些自卑、自憐和無可奈何。語文新課標中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要“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只有走進丑小鴨的內心世界,觸摸它的一顰一笑,學生才可能真正深深地關注丑小鴨的命運。因此,看似平淡的一句話,也是值得讓學生體會感受其中的情感的。一位教師在教學時這樣設問:“假如你的兄弟姐妹這么美麗、這么可愛,而你卻是一只丑小鴨,你的心情怎樣?帶著這種心情讀讀?!边@里教師就是讓學生通過換位和朗讀來體會并表達句子中所蘊含的情感。
四、誦
“品”要以“讀”為基礎,而“品”過之后,又要用“讀”來表現(xiàn)“品”的收獲,豐富語言積累。當然此時的讀,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于讀通順、讀流利、讀熟練的要求了。當學生深深地體驗到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領悟到了語言表達的意趣和智慧;當文本中的形象走進了學生的心靈深處的時候,朗讀、吟誦便成為他們自然而然的需求。情動于中而溢于表。品之后的“讀”應該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領悟、自己的情感表達在朗讀中。這時的讀可以稱之為誦讀或吟誦。這時的吟誦應學生之所需,來得真切、自然?!安粦嵅粏ⅲ汇话l(fā)”。在學生需要宣泄情感、表達領悟的時候,教他們如何吟誦,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因而,此時教學的重心也應當轉移到誦讀指導上來,即新課標所強調的“學習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教師或點撥或示范,學生或獨自練習或合作表演,總之此時的誦讀應該是充分而投入的。學生對語言的領悟、對文本中形象的理解、感情的共鳴此時融合在一起,在誦讀中得到升華。好詞句好文章,領悟了其所好,反復吟詠之間,背誦便水到渠成了。
整篇文章的閱讀教學要遵循層次性規(guī)律,指導小學生精讀文章某一片段同樣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和步驟?!罢?、“讀”“品”“誦”,是片段精讀教學的一般步驟,“會找”、“熟讀”、“細品”“吟誦”也應是小學生精讀文章應具有的一般能力。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