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課堂上關注語言,積極加入書面作業(yè)練習,對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是一種務實的做法。關注語言的語文課堂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我認為一線教師應該做好以下三點。
一、教師的選點應是高明的
教材是文選型的,課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課堂把重心從關注內容轉向關注以課文為范例的語言實踐中來。這時教學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篇文章可以學的語言不夸張地說是千頭萬緒,可以學習作者的立意新穎、構思巧妙、詳略安排、過渡自然、用詞講究……面對難題,老師要有高明的選擇“語文點”的能力。我們不能面面俱到,而只能依據年段要求,結合學情,準確把握文本的表達特色,熟知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選定“語文點”。我簡單列舉幾課:《窮人》一課應該關注人物的心理描寫,文中的心理描寫是那樣的震撼人心;《母雞》一課應該關注文章語言的感情色彩,老舍的作品口語化,感情色彩濃,理解積累這樣的詞句、篇章非常適合。
因此,教師的選點應注意以下三方面。(1)遵循課程標準(包括總目標和學段目標),無論誰來上課,課程標準都應該是定海神針,依據課程標準來選擇語言訓練點是天經地義的。(2)文本特色,一篇文章編者之所以把它選入教材,有特色的表達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語文課學什么,就是要學習作家的特色表達。(3)學生的學情,學情既包括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又包括他們的學習基礎,不關注學情的教學,是不可能高效的。
二、學生的練習應是高效的
怎樣減負,唯有推進課內作業(yè)練習系統(tǒng)化、高效化。如何高效,特級教師賴正清說:一要低碳呈現,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沒多少技術含量的東西,你別一定整一張PPT;二要形式活潑,不要千人一面地寫一寫你讀文后的感受;三要效果實在。課堂40分鐘的時間是寶貴的,我們的語文課堂一貫追求有效、高效,作為課堂組成部分的作業(yè)練習也必須有效、高效。因此教師在學生作業(yè)之后可以再留時間進行講評和修改,把練的效果落到實處。
三、課堂的氛圍應是高格的
所謂氛圍高格,即指師生在閱讀課堂中必須情感投入地進入課文情境中展開教學,有情有境,講練結合。因為語文課堂是一個情感場,一個信息場,一個語言訓練場。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窮人》時,一開始就借助《課堂作業(yè)單》檢查預習,在作業(yè)交流、反饋時順勢梳理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再布置學生劃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幾處句子,學生再次靜心會文。接著開始緊扣“忐忑不安”讀懂心理活動。前面足有十分鐘的自讀、標注課文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為接下去的出彩奠定堅實的基礎。單從這十分鐘的教學看,學生通過找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也已開始觸動感情的琴弦,可以說是一種靜態(tài)的、情味十足的學習過程。而后,教師帶領學生從品讀重點句“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開始,到不斷品味到擅長描寫心理活動的托爾斯泰語言的特色,學生入情入境,樂在其中。教師通過精讀品味,再到以生為主進行學法遷移,學生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的動口交流中,思想相互碰撞,語言習得也在穩(wěn)步推進。這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教師又安排了仿寫心理活動的小練筆:“孩子的呼吸均勻而平靜,睡得正香甜。
“想到這兒,桑娜用頭巾裹住瞅著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里。”這一練筆的加入,使學生在前面得到的關于語言方面的感悟,得到了一次實戰(zhàn)演練。這樣來自文本內容的練筆,既不破壞教學情境,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關注語言的語文課堂和一線教師盼望務實的好課其實是一致的。只要高舉人文大旗,落實語言學習,優(yōu)化練習作業(yè),堅持課程改革,減輕學生負擔而又充滿學生成長快樂的語文教學一定會到來。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富??h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