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石,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應從培養(yǎng)閱讀能力開始。高中生的生物閱讀能力比較薄弱。從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指導學生閱讀方式入手,培養(yǎng)學生獲取、處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關鍵詞:生物教學;閱讀;概念
練習中碰到這樣一個多選題:水稻的非糯性(A)對糯性(a)為顯性,抗?。═)對染病(t)為顯性,花粉粒長形(D)對圓形(d)為顯性,三對等位基因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非糯性花粉粒遇碘液變藍色,糯性花粉粒遇碘液變棕色。現(xiàn)有四個個體,基因型分別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該題的錯誤率高達87%,大部分同學都把D選項誤認為是正確的。D選項:②和④雜交得F1,取其花粉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2種形狀,比例為1∶1。學生討論之后,依舊不理解,甚至有一位學生舉手質疑標準答案,讓他把D選項讀出來,他讀“②和④雜交得F1,取其花粉觀察,可觀察到2種,比例為1∶1?!彼麖娬{了2種、1∶1,忽略了關鍵的“形狀”兩字,堅持讓他再逐字讀一遍,他讀到“形狀”兩字就恍然大悟了。再如這樣一題:在抗體、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編碼抗體的基因這四種物質中不屬于免疫活性物質的是_______。正確答案是:編碼抗體的基因。但是有33%的學生寫成了編碼抗體,問其原因,學生答沒有看完。
學生這種忽略或不理解題目真正含義的表現(xiàn),歸根結底就是生物閱讀能力的缺失。其表現(xiàn)還有:看不懂題目在說什么,看到較長的題干無從下手,對題目中信息不知如何取舍,對于這些信息中還隱藏什么就更不知所措,甚至講過的題目再稍做修改又會覺得是新題等。
一、培養(yǎng)學生生物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當代教育的重要課題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閱讀是以了解文字意義為中心的一種智力活動。讀者先用視覺感知文字符號,然后運用分解、綜合、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將感知的材料進行加工,把經(jīng)過理解、鑒別的內容歸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儲存起來,根據(jù)需要隨時提取并加以運用。因此,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石,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應從培養(yǎng)閱讀能力開始。
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閱讀能力,即培養(yǎng)學生從教材或其他資料中發(fā)掘信息,使之與其原有生物知識體系同化,進而使生物學科知識不同程度地完成系統(tǒng)化、程序化的能力。它包括對語言文字、生物術語、圖表等的認知,對生物學原理的內化和理解等各種心理活動。同時生物閱讀能力與觀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歸納推理能力、表達能力是相輔相成的。
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1.重視批注
指導學生在閱讀課文、題目時養(yǎng)成標記重點語句、重點詞的習慣,使得閱讀具有針對性。在教學中,建議學生勾畫標記時使用有代表性的符號,前后一致,逐步形成自己慣用的符號系統(tǒng)。例如,用“O”圈出重點字;雙下畫線“====”表示相當重要的知識點;下畫線“_____”表示比較重要的知識點;問號“?”標明閱讀中的疑惑,等等。另外,生物知識具有科學性,教材的編者在表述書本內容時注重描述事物結構的本質特性,各章各節(jié)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闡述知識體系中的一點或一個方面,但對學生而言,理解和記憶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注重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及時批注就非常重要。如“酶”的概念: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在閱讀“資料分析”后,就要及時標注補充:酶大多數(shù)蛋白質,少數(shù)RNA。如,在一輪復習有關細胞核的結構時,在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旁及時標注rRNA。這樣能使學生掌握獨立的概念與原理的同時,加強這些概念與原理間多向的聯(lián)系。
2.歸納閱讀內容
高中生物每個模塊、每個章節(jié)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些知識體系通過具體內容的剖析、舉例得以豐富、深化和延展,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各章各節(jié)又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闡述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一點或一個方面。所以學習后需要對不同章節(jié)出現(xiàn)的同一類知識加以歸納綜合,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將相關的一些概念、原理綜合起來,并盡量用簡潔、明了的概念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如,通過概念圖將基因、性狀、等位基因、相對性狀、顯性基因、顯性性狀、隱性基因、隱性性狀、等位基因分離、性狀分離等遺傳學部分基本概念串起來,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在應用時迅速提取。
3.邊閱讀邊畫圖
圖表是直觀化的數(shù)據(jù)、資料、流程,或簡化的結構模型。數(shù)據(jù)、資料、結構的規(guī)律和特點比較清晰,學生在理解教材的內容或解答很多生物題時,如果借助作圖的方法,使原先抽象的文字轉換成形象的圖形,就便于理解和記憶。如,關于DNA結構中堿基比例的計算,把文字信息轉化為圖形,畫一個DNA,把已知堿基比例標上去,其他堿基比例的計算就非常容易了。再如,關于“人類遺傳系譜圖”的題目,冗長的文字敘述,錯綜復雜的家庭關系,如果轉化為遺傳系譜圖,就一目了然,不會出錯。還有DNA半保留復制、植物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等。
三、指導學生閱讀方法
1.從概念學習切入
在學習新概念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閱讀概念的句子結構、含義,能全面準確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如,“基因重組”對學生來說歷來是個難點,閱讀時,抓住關鍵詞“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組。“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即非等位基因,包括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和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兩種類型,學生畫圖,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兩種類型的非等位基因是如何重新組合的。如此點撥、分析,學生閱讀時就會理解得更透徹,記憶更加牢固。另外,把易混的和有對比意義的內容放在一起閱讀,有利于確定差異和相同,從而深化對事物的認識,有利于深入理解和體會。如,閱讀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內容后提問:如何區(qū)分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前提是什么?通過比較,學生很快找出二倍體、多倍體概念中的隱含條件——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學生在單倍體概念的空白處及時批注:由配子發(fā)育來的個體為單倍體。
2.從圖文對照切入
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圖表,包括生物結構示意圖、模式圖、概念圖、流程圖和各種各樣的表格,這些圖表把抽象難理解的文字敘述加以形象化、具體化、條理化,學生往往會忽視,不會協(xié)同對應利用。教師要提高學生對圖表的重要性的認識,使他們明確圖表往往是重點、難點的標志,養(yǎng)成圖文對照閱讀的習慣,充分發(fā)揮圖文互補的作用,這樣有利于加深理解,增強記憶,訓練觀察能力和直覺思維的能力。例如,光合作用的過程,綜合文字和圖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光反應和暗反應各自的反應場所、物質變化、能量變化,以及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再如,不同因素影響酶活性的大小,理解坐標曲線圖中含義時,參照數(shù)學中函數(shù)圖像的解法。首先,理解圖形所表達的意思,觀察所提供的坐標:橫軸、縱軸各表示什么,即分清自變量與因變量;觀察曲線上的四個點:起點、終點、轉折點、與橫軸的交點,分析存在四點的原因,即文中描述:“過酸、過堿或溫度過高,會使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使酶永久失活?!?/p>
生物教材中的表格十分重要,它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材料,而這些數(shù)據(jù)材料往往是說明生物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據(jù)。常見的表格圖有兩類,一類是對現(xiàn)象的分析,另一類是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但是其基本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大致相同。解題時應注意:(1)看清楚表格的題目,了解當初作者制作該表格的目的;(2)找出表格中的自變量、因變量;(3)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分別比較表格中縱向、橫向的數(shù)據(jù)或現(xiàn)象,認真分析,找出數(shù)據(jù)或現(xiàn)象中蘊含的變化規(guī)律;(4)注重分析引起數(shù)據(jù)或現(xiàn)象變化的自變量;(5)注意分析數(shù)據(jù),找出表格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并找出原因。
3.從提綱導讀切入
生物教材語言精簡,學生看一遍后,覺得自己已經(jīng)理解教材的內容,但是一旦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主要內容或向其他同學講解所看內容時,往往不知所措。所以,教師應注意設計一些引導性強、層次分明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提高閱讀效果,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例如,DNA復制的過程,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關注以下幾個問題:DNA復制的產物、時間、場所、模板、原料、條件、特點、意義。剛開始的導讀提綱可以比較詳細,學生基本掌握閱讀技巧和方法后,可適當精簡導讀提綱或者讓學生自己寫提綱,鍛煉學生自己閱讀的能力,如,預習《物質跨膜運輸方式》時,學生自主列表比較三種運輸方式在運輸方向、運輸動力、載體方面的區(qū)別。
4.從習題講評切入
情境新、閱讀量大的生物題目頻繁出現(xiàn)在高考中,這種題向學生提供背景知識,題干敘述較長,并常與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前沿理論、生活實際或社會熱點問題聯(lián)系緊密,需要學生耐心、仔細地從敘述中接受新信息、處理新信息,并與已有的知識儲備相連接,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從這些題目入手,能培養(yǎng)學生搜索處理信息、發(fā)展思維的能力。在習題課,先讓學生自己閱讀審題:標出關鍵詞語,挖出隱含條件,排除干擾項。學生之間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分析審題錯誤的原因,注意粗心大意、思維定式等的影響。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和點撥,羅列對一個問題的多種表述,讓學生判斷鑒別,然后指出正確的表述并說明原因,讓學生體會如何準確到位地表述生物學術語。
四、實踐與反思
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除了提高學生辨別信息、準確提取有效信息等能力,還可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知識,發(fā)展思維,開發(fā)多元智能。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學的表達能力,在概括閱讀內容的訓練中培養(yǎng)了分析、抽象和概括等能力。但是,有一部分學生閱讀能力依舊沒有提高,究其原因,這些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對于這部分學生要激發(fā)其自我效能感,激發(fā)其閱讀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生物閱讀產生興趣,學生就能自發(fā)閱讀生物材料。另一方面,開發(fā)生物課程資源,鼓勵學生主動地閱讀,不僅要讀課本,還要學會選擇參考讀物。引導學生關注生產、生活、現(xiàn)代生物技術發(fā)展中的熱點,經(jīng)歷信息的提取、聯(lián)想、理解和運用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馮鐘蕓,張鴻荃.中學語文教學指導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洪海鸞.淺談遺傳學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5).
[3]唐訓次.高三復習教學中怎樣指導學生閱讀課本[J].生物學教學,2002(8).
(作者單位 江蘇省橫林高級中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