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代中期開始,八旗子弟兩極分化,窮旗人生活艱難,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表面上看,清政府對旗人照顧很周到,北京內城房屋完全撥給旗兵居住,政府按時給予錢糧,到光緒時,普通步兵的工資已漲到每年17兩,外加20斗米。旗人名下的房產、土地嚴禁買賣,就算旗兵借了高利貸,法律也有明文規(guī)定:他們可以少還,甚至不還。
政策如此優(yōu)惠,八旗子弟為什么還會變窮呢?過去歸因于他們生活腐化、不會經營。這道出了一部分事實,卻不全面。事實上,他們的貧困,也與商家盤剝有關。
清政府給糧,但按季度發(fā)放,都是南方運來的老米。呈暗紅色,需碓房加工,否則無法食用。碓房奸商鼓動他們以米換錢,旗兵生活圈子小,性格憨直,往往墮入彀中。到了季度末,家中無糧,又要到碓房購糧,商家趁機提價,旗兵買不起,只好賒賬。如此惡性循環(huán),常把整年的口糧都抵押出去。
當時碓房多由山東人經營,俗稱“清興于山東,亡于山東”,說興于山東,尚可喜、耿精忠等人是山東人,他們的火炮部隊大大提高了清軍戰(zhàn)斗力;說亡于山東。吃碓房搞窮了許多八旗兵。
也有一些八旗子弟能抵御誘惑,不以俸糧換錢,可遇到家中有喪事等,急需用錢,不得不求助于碓房。
清政府按月發(fā)放銀子,旗兵們?yōu)槭裁床换ㄟ@個錢呢?因為白銀并不是法定貨幣,須換成銅錢才能流通,這就給錢商以機會,每到發(fā)餉時,銀價就會大跌,而旗兵家用已罄時,銀價又會大漲。為緩解旗人經濟困難,乾隆曾賞賜每人半年薪水,可銀子還沒發(fā)到手,市場銀價便一落千丈。
用度緊張,法律又不允許買賣地產,旗兵只好以出租的名義,變相賣房賣地,雖然亦有法律禁止,奈何窮旗人太多,法不責眾。沒有了不動產,八旗子弟生活更無著落,只好冒著被開除旗籍的風險,從事商業(yè)、苦力等“賤業(yè)”。
清代初期,北京內城居住的漢人極少,到康熙時,城內大量旗房變相賣給了漢人財主,清政府幾次清理,均告失敗,只好聽之任之。
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代皇帝對旗人貧困化的問題高度重視。乾隆時,曾提供600多萬兩白銀貸款,幫窮旗兵渡過難關,3年后,還將其中300多萬兩虧空一概免除,當時政府年收入不過四五千萬兩。投入如此巨大,收效卻小得可憐。
清政府希望用非市場的手段“恩養(yǎng)”八旗,曾有官員建議,增加餉銀,廢除俸糧,讓八旗子弟到市場上買食品,但康熙認為,遇到糧價波動,會傷害了這些人的利益,他舍不得讓商人從中賺一筆錢。然而,他超越市場的設計最終卻既扭曲了八旗,又扭曲了商業(yè),實在得不償失。
(盧澤霖薦自《北京晨報》)
責編: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