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峰
河南省陜縣人民醫(yī)院外科,河南陜縣 472000
下肢動脈閉塞的主要病因有動脈粥樣硬化和糖尿病,其中高齡、高血壓、吸煙以及高脂血癥等均是發(fā)生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尤其是老年患者一旦發(fā)生下肢動脈閉塞則可能需要通過截肢來處理,加上術前合并的心腦血管等重要臟器的基礎疾病,開放性手術治療發(fā)生心肌梗死以及腦卒中的比率較高,甚至增加術后患者死亡率,介入栓塞球囊擴張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在透視下將導管置入栓塞部位進行再通并對符合栓塞的病灶注入硬化劑進行栓塞[1],介入手術的實施在最大限度上減少了手術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同時僅需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手術,避免了麻醉和開放手術的雙重打擊,本研究主要探討介入栓塞治療在老年下肢動脈閉塞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動脈栓塞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60~88歲,平均(71.5±3.6)歲,病程(3.5±0.6)個月,合并糖尿病者23例,動脈粥樣硬化者21例;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61~87歲,平均(71.4±3.5)歲,病程(3.6±0.5)個月,合并糖尿病者24例,動脈粥樣硬化者2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以及合并疾病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對照組在全身麻醉氣管插管下完成腹主動脈旁路搭橋術,觀察組則在局部麻醉下使用改良的Seldinger技術穿刺對股動脈進行穿刺后置入導管鞘,并行全身肝素化后置入超滑導絲和導管,行腹主動脈和雙側髂動脈造影后,確定動脈閉塞或狹窄位置以及程度,之后將導絲在透視下通過狹窄或閉塞部位,置入導管確認病灶部位后,進行球囊擴張并置入支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情況以及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應用SPSS13.0進行,計量資料以(x ± s)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且術后回病房時間以及疼痛消失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s)
疼痛消失時間(d)觀察組 35.6±2.1 2.3±0.1 5.6±0.2 1.1±0.1對照組 158.6±28.9 569.3±153.2 69.8±12.8 3.9±0.5 t 26.998 17.523 25.634 8.301 P 0.000 0.000 0.000 0.014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mL)術后回病房時間(min)
觀察組發(fā)生術后疼痛和肺部感染的比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發(fā)生再栓塞的比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發(fā)生的并發(fā)癥比較(n)
下肢動脈閉塞一般急性發(fā)病,此類患者直接面臨著肢體缺血、壞死、截肢,甚至出現(xiàn)生命危險。Englund等[2]報道動脈栓塞的平均截肢率和死亡率分別為15.6%和8.2%。近年來,隨著診療技術的進步,截肢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Sami等[3]報道分析了730例肢體動脈栓塞患者,截肢率和死亡率分別為5.3%和3.7%,并且隨著就診時間的延長而增加。
傳統(tǒng)開放手術治療主要是在腹主動脈或髂動脈與股動脈、腘動脈之間行旁路搭橋術,手術創(chuàng)傷極大,操作復雜,且手術時間長術中失血量大等,導致術后并發(fā)癥多,尤其對于老年患者,其術后死亡率較高,嚴重影響了開放手術的接受程度。近年來,隨著腔內(nèi)介入技術及器械的發(fā)展,介入治療以其創(chuàng)傷小、可重復性高、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逐漸受到重視,并逐漸成為治療下肢動脈閉塞的主要手段[4]。選擇在股深動脈起始處,此切口對并存股深動脈開口處狹窄者,可同時行股深動脈成形術,確保股深動脈通暢對于手術的長期療效有重要作用[5]。
介入栓塞治療老年下肢動脈閉塞的適應證主要是針對腹主動脈遠心端的局限性動脈閉塞或狹窄,在下肢動脈選擇上要求離腹主動脈距離在1cm以上的髂動脈以及股淺或股深動脈內(nèi)長度在4cm以內(nèi)的狹長形閉塞以及腘動脈的或股動脈的孤立性狹窄或閉塞[6]。術后出血是下肢血管內(nèi)介入手術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好發(fā)于動脈穿刺點,因此術中為了避免在介入術球囊擴張導致的動脈破裂,本研究建議根據(jù)介入治療的不同動脈,選擇的球囊直徑盡量與靶動脈病變部位遠端直徑相當為佳,其中球囊充盈的壓力一般通過壓力泵進行調(diào)節(jié),如髂動脈壓力控制在8~10kPa、股動脈和腘動脈壓力為6~8kPa,脛腓段的動脈壓力則因盡量<6kPa[7]。行下肢動脈介入栓塞治療的患者一般高齡較大,或多或少合并有內(nèi)科疾病,耐受性相對較差,此類患者術后的輕微疼痛不適均有可能誘發(fā)心律失常甚至加重心臟功能損傷,同時,患者多有長期吸煙史,合并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統(tǒng)慢性炎癥,術后臥床較久極易發(fā)生肺不張,從而影響肺的交換功能,引起低氧血癥、呼衰并最終誘發(fā)心衰[8],所以本研究建議盡量控制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術后長期臥床的患者應做好下肢按摩以防再栓塞的發(fā)生。本研究觀察組使用介入手術治療,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少于對照組,且術后回病房時間以及疼痛消失時間均快于對照組,同時發(fā)生術后疼痛和肺部感染的比率均低于對照組。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對于腘動脈以下閉塞動脈的治療具有極為重要的臨床意義且其效果顯著,它可使流入和流出病變重建血管,并具有極低的并發(fā)癥和死亡率,可明顯改善遠端肢體的灌注壓,減輕間歇性跛行、靜息痛,促進傷口愈合,降低截肢率[9-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開放手術相比較,介入治療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1] 潘仲杰,馮毅,魏成志.腔內(nèi)介入及血管轉流治療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J].天津醫(yī)藥,2011,39(7):656-657.
[2] Englund R,Magee HR.Peripheral arterial embolism:1961-1985[J].Aust N Z J Surg,1987,57(1):27-31.
[3] Sami Karapolat,Ozgur Dag,Mustafa Abanoz,et al.Arterial embolectomy:a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730 cases over 20 years[J].Surg Tody,2006,36(5):416-419.
[4] 王中華,田磊,陳學東.腔內(nèi)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并發(fā)癥及處理[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1,8(5):363-366.
[5] 師天雄,繆健航,胡錫祥.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的介入治療體會[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0,17(7):676-678.
[6] 王瑞華,金星,吳學君.血管腔內(nèi)介入聯(lián)合外科手術治療下肢多節(jié)段動脈硬化閉塞癥[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6,15(5):324-327.
[7] 雷鋒銳,李曉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56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471-472.
[8] 于黎明.血管腔內(nèi)介入聯(lián)合外科手術治療下肢多節(jié)段動脈硬化閉塞癥臨床分析 [J].河北醫(yī)藥,2011,33(18):2775-2776.
[9] 段鵬飛,李曉強,吳浩榮.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介入治療圍手術期并發(fā)癥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9,24(6):466-469.
[10] 吳石白,袁群,史國珍.超聲血栓消融及小球囊介入方法治療糖尿病下肢動脈閉塞硬化癥及足壞疽[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8,29(10):120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