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譯·劉佳
2012年12月16日,日本第46次眾議院選舉結束。自民黨以過半的294個議席獲得大選勝利,自民黨第一領導人安倍晉三成為日本第96代首相。現(xiàn)任執(zhí)政黨民主黨則僅獲57個席位。安倍晉三在2007年以“健康原因”為由突然辭去首相一職,此次重新掌權。他的競選承諾是將公共設施支出提高一倍,促使日本央行采取激進措施結束通縮,并透過壓低日元來支持豐田汽車和索尼等出口商。他公開表示:“我想,首先進一步鞏固日美同盟關系將是第一步。在此基礎之上,我還希望改善日中關系?!?/p>
日本共同社稱,日本選民對民主黨執(zhí)政3年多政局混亂的失望推動了自民黨此次大選的勝利。盡管首相野田佳彥呼吁不能“重回過去的政治”,但是終究未能挽回劣勢。此次大選的結果可以說并非是自民黨贏得了選民的絕對信任,而是選民“消極選擇”了自民黨的結果。安倍晉三計劃最早于2013年1月訪美,謀求重新構筑在民主黨執(zhí)政時期出現(xiàn)松動的日美同盟關系。而關于修改憲法及允許行使集體自衛(wèi)權的相關法案制定工作,或將推遲至2013年夏的參院選舉以后。
美國《華爾街日報》文章稱,美國股市開盤走高,投資者關注美國預算談判,同時對日本議會選舉結果感到欣慰。外界認為日本選舉結果為促增長的經濟政策掃清了障礙。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對自民黨總裁、即將出任首相的安倍晉三來說,這是一次巨大的勝利。這次勝利對于日本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及其與美國、中國和該地區(qū)其他鄰國的關系,可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安倍晉三計劃增加日本國防開支,放寬對實力已經相當強大的日本自衛(wèi)隊的使用限制。這些計劃受到了華盛頓很多人士的歡迎,美國的政策制定者長期以來一直希望能擁有一個更加自信和強硬的地區(qū)盟友。但是,安倍晉三欲改寫日本戰(zhàn)后和平憲法,以使日本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地區(qū)軍事強國的愿望,讓中國和韓國的很多人士深感疑慮。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安倍晉三談到外交政策時表示,“要把日美同盟重新塑造成可以信賴的同盟”,表明了優(yōu)先加強日美關系的想法。他表示希望選擇美國作為就任后第一個訪問的國家,至于訪問的時間“將考慮對方的日程,今后協(xié)商安排”。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報道,一位右翼民族主義者戲劇性東山再起、重掌政權,使日本與中國發(fā)生進一步沖突的可能性增大。安倍晉三帶領他的自民黨在選舉中贏得了壓倒性勝利。安倍晉三曾經表示,如果他掌權,他將參拜供奉日本戰(zhàn)犯的靖國神社,修改國家的和平憲法,以使日本的“自衛(wèi)隊”能夠發(fā)揮更加堅定的作用。
路透社深度報道了日本選舉結果與美國經濟的聯(lián)系。日本政府改朝換代加上美國預算協(xié)商進展遲緩,是2012年底的主要焦點。
另一篇路透社的報道分析了新晉首相安倍晉三面臨的幾重困境。自民黨大獲全勝帶來的經濟刺激憧憬可能激發(fā)市場大漲,但安倍晉三的經濟成就將取決于他如何對抗那些單靠印鈔不能解決的長期問題,而在選戰(zhàn)期間這些問題基本上為人遺忘。大選結束前一個月內,日元兌美元下滑4%,日經指數(shù)N225上漲10%,這種所謂的“安倍效應”,表明目前多數(shù)投資者正希望這位新任領導人兌現(xiàn)自己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