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執(zhí)行 本刊編輯部
3月1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決定(草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塵埃落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此之前分別于1982、1988、1993、1998、2003和2008年進行了六次大規(guī)模的政府機構改革。
此次國務院機構調整重在向市場、社會放權,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yōu)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言,國家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正是為了“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
機構和人員的精簡幅度不是行政體制改革力度大小的衡量指標。部門的合并和裁撤不是大部制改革的目的,實現(xiàn)內部機構的優(yōu)化整合才是關鍵。這次行政體制改革的實質就是對政府價值的一次重構,使其更適應目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改革的目標就是讓政府轉變職能,變成社會服務型政府和社會監(jiān)管型政府;就是降低行政成本,就是向社會分權,實現(xiàn)社會的共同管理。
本期封面報道,我們從微觀角度入手,以個體感受來闡明改革的必要性,再通過歷史梳理、專家解讀、地方樣本范例等多個方面來透視行政體制改革的內涵。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最重要的是讓人民滿意,讓人們不會在日常生活中“辦個事、創(chuàng)個業(yè)要蓋幾十個公章”。
讓每個人都能切切實實地享受到改革的紅利,才是改革的初衷和歸宿。